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尖底瓶作为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其小口、尖底的结构特征,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有关其功用的认识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鉴于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淀粉粒和植硅体的分析方法,对李拐沟遗址出土的6件尖底瓶的残留物进行分析,发现有来自粟类植物、小麦族、食用豆类和块根块茎类植物淀粉粒,结合与发酵相关损伤淀粉粒和部分疑似霉菌与酵母细胞的发现,初步推断李拐沟遗址出土尖底瓶应属酒器一类。实验结果对发酵工艺的研判还需更多数据的支撑。总之,实验结果为尖底瓶的功用分析提供了新的数据,证实了陕北地区以李拐沟遗址为代表的小型聚落中酿酒活动应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推进了我国古酒起源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米家崖遗址发现了5000年前酿制啤酒的证据,这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最早酿酒证据,说明中国古人可能早在5000年前就开始享受喝啤酒的乐趣。他们在米家崖的两个窖穴里发现了与制酒相关的器物,包括阔口罐、漏斗、小口尖底瓶和可移动的灶,这些或用于啤酒酿造的过滤器和储存器,还  相似文献   

3.
羊是最早为人所驯服的动物之一。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河姆渡、裴李岗文化遗址有陶羊出土,晚期的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遗址有羊骨出土,说明羊很早就成为家畜。至其羊、马、牛、豕、鸡、犬被统称为六畜、六牲,则于先秦典籍中屡屡见之。《左传僖公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又《昭公二十五年》:“为六畜、(五牲、三  相似文献   

4.
简讯     
<正> 过去农学界、史学界和一些考古工作者大都认为我国玉米是在明代由美洲引入的. 可是,1980年新乡市博物馆在搬迁仓库时,段绪元同志从一些未及整理的出土陶器中发现一只重残的陶鸟,鸟上编号826,出土时间和地点不祥,从陶鸟的烧制上发现了与玉米有~~  相似文献   

5.
一、埙的历史埙 ,又作“”,中国古老的吹孔乐器 ,因其用陶土烧制而成 ,故又称陶埙。关于埙的由来 ,有学者认为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古代人们狩猎时用的投击鸟兽或摹仿鸟类鸣叫、诱捕鸟兽的工具——石流星 (一种能发出哨声的球形飞弹 ) ,以后有了制陶工艺 ,石器工具逐渐为陶器工具所代替 ,石流星逐步发展衍变为陶埙。〔1〕目前 ,我国境内发现最古老的埙 ,是在浙江河姆渡氏族遗址发现的一孔埙 ,距今约 70 0 0年 ,西安半坡氏族遗址出土的两个埙 ,其中一个只有吹孔 ,可发一音 ;另外一个除吹孔外 ,还有一个按音孔 ,能吹出两个音 ,此埙距…  相似文献   

6.
陶寺ⅡM22漆杆与圭表测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计算分析,推测《周髀算经》中的冬夏至影长可能是陶寺文化时期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观测得到的。2002年,在陶寺遗址中期城址的王墓IIM22中出土一根漆杆,经过对该漆杆进行复原,并进行计算与模拟观测,得出漆杆上的粉色环带所对应的日期与陶寺观象台日出狭缝所对应的日期基本一致。根据计算推测出残损的漆杆全长应为173厘米左右,通过翻杆进行测量,是当时测影所用的圭尺。  相似文献   

7.
《科技潮》1998,(9)
日前中国山西的考古工作者在临汾发掘出土一批唐尧文化墓葬,共清理陶寺文化时期墓葬480余座,出土随葬陶器11件,玉石、骨器等200余件。去年8月,山西临汾尧庙乡下靳村砖场在取土过程中发现墓葬。经专家确认属龙山时代陶寺文化时期,所处年代距今约4400年左右,是古史传说的尧舜时期。今年5月,中国文物工作开始对墓地已暴露部分进行正式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达2200平方  相似文献   

8.
冷维娟 《科技信息》2010,(33):I0007-I0008
长期以来人们对“西安美术”历史的关注,首先是汉唐之辉煌,其次是20世纪中期掘起的“长安画派”以及延安时期和建国后的美术。从唐以后到长安画派之前千余年的跨度,其间的书画在陕西文化史、美术史上都少有记载。有如此之丰厚文化传统的地域为什么在书史上记载甚少.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对二十世纪上半叶西安地区美术活动的疏理与回顾,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长安画派之前西安所接受到的传统文化脉络和长安画派背后文化艺术传统的丰厚性,重新勾勒出西安清末至解放前美术发展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9.
G—1、注、吹塑一次成型模具:采用该模具可用注塑机生产小口大空腔的瓶类塑料制品,比吹塑生产该类产品提高精度、外观质量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0.
陕西西安郦山脚下秦皇陵兵马俑又挖掘出彩俑,为研究秦代的历史提供了更翔实的资料。有人问,创造这“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雕塑者都些什么人。 秦代统治者为了考查工匠们的技艺和责任心,规定制作器物的人必须刻上自己的名字,或盖上印章,称为“物勒工名,以考其诚”。正是这一制度使我们知道了一批创造秦俑群雕的艺术大师。秦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陶  相似文献   

11.
1972年南京曙光机械厂承担了轻工业部下达的试制多用压吹制瓶机的任务。于1974年7月完成了样机试制。1975年4月在常州进行了鉴定。经过试产五种品种(啤酒瓶、1斤酒瓶,1000毫升小口瓶、罐头瓶、850毫升广口瓶)证明:BH1230数控液压制瓶机不但可以进行多品种生产,而且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动力消  相似文献   

12.
云南祥云县红土坡石棺墓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铜器。这些铜器制作精美,类型丰富,堪称洱海区域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为进一步研究祥云红土坡石棺墓出土铜器的制作工艺,对20世纪80年代两次发掘祥云红土坡石棺墓所出土各类铜器(包括剑、矛、钺、斧、锄、动物模型、杖首)进行了成分分析,并对其制作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祥云红土坡石棺墓出土的铜器材质主要是红铜或低锡青铜,含锡量很低是该墓葬群出土铜器的一大特点。这些铜器主要用作随葬明器,少数兵器为实用器。个别为铜锡铅三元合金,已经出现了在合金中加铅的技术。其制作工艺以铸造为主,少数器物表面镀锡。这一研究成果,对今后探索洱海区域青铜时代金属技术及其文化面貌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家蚕小传     
家蚕起源历史久古代西方文献中说:中亚有一条丝的路,东方有一个丝的国,它就是中国.《通鉴外纪》里说:"西陵士之女嫘祖为黄帝之妃,始教民蚕桑,治丝茧以供衣服".传说黄帝建都于有熊(今河南省新郑县)时,活动在黄河流域,这里就成为蚕的发祥地,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河南殷墟曾发掘出一些蚕茧和蚕丝.说明会养蚕的人就更多,殷代到现在已经三千年有余了.最近几年,我国学者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出土的半个割裂蚕茧,浙江吴兴县钱山漾出土的绢片、丝线和丝带,以及河北正定县南杨庄出土的陶  相似文献   

14.
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历程烙上陶文化印记为视点,从注重陶瓷知识的传承、提高学生对陶文化的认知能力,加强陶文化行为模式的训练、提升学生对陶文化的认同感,重视陶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的培育、促使学生养成优秀的意志、品格素养等三个方面阐述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深受陶文化熏陶,最后以实证分析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陶瓷文化沐浴下孕育和催生。  相似文献   

15.
作为西安"城市名片"的大雁塔文化休闲广场,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并分析大雁塔文化休闲广场的游客满意度,从游客那里最直接的找出大雁塔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旨在将作为西安城市名片的大雁塔文化广场建设、发展得更加完美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石范是青铜时代的范铸工具之一,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出土,相对集中的出土地在两大区域:北方的冀、蒙、辽三省交界带和南方的滇西、两广地区。尤其冀、蒙、辽交界一带,以夏家店上层文化为主的墓葬和遗址中出土了很多,表明石范在当时的青铜铸造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一情况从西周一直持续到战国中期才消失。本文将对上述交界带地区出土的石范进行整理和研究,探讨其分布特点、成因、工艺特色和消失过程,并展示其对周边地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信息角     
技术难题项目名称:铝瓶清洗、铝瓶防凹点、异型铝瓶制作主要内容:1.对小口铝瓶内部的清洗;2.手工操作铝瓶防止产生凹点;3.对铝瓶圆柱体产生凹凸弧线的美观感。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对瓶体的清洗达到清洁、光亮;2.消灭铝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凹点;3.能够生产类似玻璃可乐瓶的铝制瓶。单位名称:宁波市江北区科学技术局拟提供资金:10万元截至时间:2002-12-28 项目名称:红外线遥控开关主要内容:该产品是普通墙壁开关的更新换代产品,具有安全、方便、快捷等优点。1.具备遥控、手动双重功能;2.设有夜光显示。单位名称:宁波市江北区…  相似文献   

18.
我国瓷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它是由制陶技术发展而来的。据考古发现,商周时出现了“釉陶”或青釉器皿,如尊、碗、瓶、罐等,兼有陶和瓷的特点,被人们称为“原始瓷器”。  相似文献   

19.
20 0 0年 1月 1 5日 ,在陕西师大历史系召开了“郭店楚简与历史文化”学术座谈会 ,西北大学、西北政法学院、西安联合大学、西安社会科学院 30余位学者参加了座谈会。会上学者们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就墓葬和竹简的断代、《老子》文本的作者与年代、《性自命出》与儒家人性论、楚简与子思之学等 ,进行了广泛、细致、多角度的研讨。兹将本次学术座谈会的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1 关于出土楚简墓葬的断代及墓主身份陕西师大何清谷教授根据墓葬的地理位置及出土竹简的文字风格认为郭店一号墓的下葬时间应在公元前 31 6-前 2 79年之间。他指出…  相似文献   

20.
在清末民初“戏曲改良”背景下,一批秦腔改良班社兴起于西安城内,这些戏曲班社大都实行室内剧场的经营方式。与此同时,随着西安城内商业的繁荣,逐渐形成了以秦腔剧场为主体的公共娱乐场所,导致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更形塑着城市文化。这些戏曲班社体现出秦腔戏曲文化所包含的传统特性、戏曲杂志与电气化舞台美术所展现的现代特性。通过探析民国时期西安秦腔班社,可窥得城市文化新旧交叠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