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知你是否和笔者一样有过这样的体会与经历:在一个班里,最先认识的是优等生,因为他们各方面表现出色而倍受老师青睐。然后又认识了后进生。因为他们问题多多也极惹老师关注。然而有一天,一位中等生从你身旁走过,他喊了你一声“老师”,可你却一下子记不起他的名字;[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工作中,有的班主任重视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学生,也很注意对差生的辅导,却往往忽视了中等生。其实,如果我们给中等生以正确的引导,假以时日,他们也有可能成为优等生的。  相似文献   

3.
美国《纽约时报》10月9日的一篇文章说,在美国的中期竞选中,中国继续扮演美国经济衰败的"替罪羊"角色。当然,这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却再次被美国政客利用。对美国经济日益下滑感到焦虑的美国民众,会全盘接受这种言论,对中国产生更深的敌意吗?美国民众真的会相信政客的言论——中国抢了他们的工作机会吗?  相似文献   

4.
如何让学生写作文不再头疼,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针对这一难题,结合我校学生现状,即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语言的积累量比较少,思路偏于狭窄,存在拼凑现象,大话套话甚至假话泛滥等,我校语文教研组确立了校级语文课题研究命题: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确立课题之后,我们语文老师悉心研究、潜心摸索、用心总结,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现将我个人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朱慧 《科技知识动漫》2010,(10):106-106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情况:一旦老师不在班里的时候,有极少数的学生就会在班上“占山为王”“大闹天富”;课间十分钟,有些学生会追逐打闹,有时会把别的同学打哭,甚至会闹出一些流血事件来……那么,面对这样令人头痛的“问题学生”,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呢?  相似文献   

6.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面对那些潜能生常有“恨铁不成钢”之感。潜能生的思维常因无法理解而让人做出彻底否决。学生也因教师的否定而灰心丧气,甚至厌学逃学……就这样,学生越来越厌学;教师也越发无法接受潜能生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对于学生写话,语文教师一直在努力着使学生乐于表达。但是为什么有的学生对写话依旧觉得头疼呢?笔者以为,这与学生没有形成对写话的浓厚兴趣有很大的关联。作为低年级语文老师,我们该问问:用什么办法使学生产生急于表达的内心需求?  相似文献   

8.
开学第一天,便在办公室里见到同事在找几位后进生家长谈话,走廊里,有个学生拿着作业本低头悔过;放学时,有的老师不顾自己一天的辛劳,将学生留下补课。一切从头抓起!教师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可我们转眼看那些学生,一个个蔫头耷脑,全然没有新春之后焕然一新的生机,倒像霜打的茄子,了无生气。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教师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增加了“质疑环节”,这是令人欣慰的,学生的学爿本来就应该是解决旧疑存新疑的过程。然而,由于教师理解与实践上的偏差,“质疑环节”往往收不到理想效果,产生低效率、低质量的“兜圈子”现象,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警醒。那么,怎样才能使“质疑”这个学习环节不再遭受他人的质疑呢?  相似文献   

10.
诗歌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占尽了"无声的语言"的风光。里尔克以诗歌语言呼唤沉默。沉默由生活中的"不语",化身为诗歌中的负面的、反逻辑的表达。本文试通过对里尔克诗歌的文本分析,探寻其诗歌中沉默的存在,以及由此表现出的,诗人对于语言的不信任和对言不可言的反讽模式。沉默是被命名的前提,诗歌借由蕴含着言说之根的沉默,实现对无名的召唤和命名,既重拾了对语言的信任,也产生了神秘、朦胧等奇特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李桂花  夏苹 《奇闻怪事》2007,(11):32-33
“老师,开个玩笑嘛。”看着他那副玩世不恭的嘴脸,我顿时被激怒了,长时间压在心底的火气一下子窜出来了:“开个玩笑?你把课堂当什么地方了?没把老师放在眼里是吧?你这样的学生谁乐意教呀?不想在这里上的话,就快转学,这小地方容不下你这条大鱼。”为了挽回自己所谓的“师道尊严”,我几乎句句是从喉咙里吼出来的,心里郁闷多时的愤懑也一下子倒出来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荣亮 《科技信息》2009,(32):I0144-I0144
沉默是交际中普遍的社会现象,它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同时也传递着特定的社会和文化内涵。本文旨在时沉默的一般意义上的功能及其跨文化差异性方面做些探讨,分析跨文化交际环境中“沉默”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3.
《可贵的沉默》讲述了一个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自己孩子身上的真实故事。当这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孩子们一如文中的学生默默无语了。“你们想知道父母的生日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我们的让孩子走近父母的实践活动,已经拉开了序幕。我相信,只要抓住这个契机,我们的孩子就“再也不会沉默”。  相似文献   

14.
洪孝添 《奇闻怪事》2009,(11):36-38
教育者应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的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机智。做到了这些,教育者所期待的“最佳教育时机”是随处可见的,并且常常不期而至的。  相似文献   

15.
一日一老师提问学生:“假如在你的一生中只剩一天的光阴,你准备怎样度过?”一生答日:“带上足够的钱周游世上的名胜古迹。”另一生答日:“到豪华宾馆大吃一顿,美美地享受一下。”第三个学生答日:“上一天语文课。”老师听了很欣然,又问:“为什么?”“因为上语文课有种度日如年的感觉。”哈哈——他的话引起了学生的大笑,那位老师也尴尬地笑了。这仅仅是一则笑话吗?不是!它说明了语文课堂的枯燥无味,也映射了我们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语文教学并没有真正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仍徘徊在“不考的便是不教的,不考的便是不学的吼隆圈里。我们语文老师往往一面忙于教改,一面又疲于应试,无异于带着枷锁的舞蹈。语文中的素质教育在课堂上也难以实现。所以目前首要任务就是转变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学法,让学生在书中找答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当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导者。  相似文献   

16.
沉默是人丰富情感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讨论了“沉默”在文化、艺术、法律、教育、书法、音乐,乃至建筑、数学方面的体现,简述了沉默在这些领域内表现出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17.
方童君 《科技信息》2007,(7):178-178
“沉默”是英语课堂交际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广大教师对此不可持完全否定或批评的态度,应该充分认识“沉默”存在的语用功能和文化内涵,认真探究“沉默”产生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优化教学。  相似文献   

18.
“虎照事件”是2007年末媒介与公众的重要话题。在这一事件的传播过程中,传统的“沉默的螺旋”假说在特定的条件的干扰下产生了失效的表现,显示出“反沉默螺旋”特征。本文试从“中坚分子”、群体压力等角度论证了此事件中“反沉默螺旋”产生的原因,并指出“反沉默螺旋”只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并不是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否定。  相似文献   

19.
冯新平 《南昌高专学报》2009,24(5):19-20,29
远藤周作在作品《沉默》中所呈现的是邪恶的灾难和被苦难和死亡扭曲的、绝境中的人性。本文分析远藤周作通过作品探索普遍人性和人类的存在境遇。远藤周作从基督教传统中接受了博爱观念,他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与善联系在一起的,具有理性主义的色彩。这种对爱与善的追求,更符合人类的普遍愿望。  相似文献   

20.
案例1:一贯学习很好的女孩小蒙一直是老师眼中的“模范生”,一次测验的成绩下滑使她一反常态,不想再上学了。此后,每到上学时间,她总是很紧张,不断地跑厕所,或是呕吐、肚子痛去挂急诊。最后,她只能辍学接受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