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45年霜冻指标变化对我国酿酒葡萄产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近45a全国504个气象站点气象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用ArcGIS软件作图,分析了气候变化引起的无霜期、初霜日、终霜日以及极限低温变化对我国酿酒葡萄栽培的影响,并对50a后我国的无霜期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近45a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无霜期显著变长,终霜日提前,初霜日推迟,终霜日变化大于初霜日变化,埋土防寒线明显向北推移;霜冻指标变化明显受到我国阶梯形地貌的影响,在同一阶梯内霜冻指标变化影响面积大,但是在阶梯抬升地区变化更为显著;对50a后的无霜期预测表明,50a后我国北部除少数地区以外,都能够种植酿酒葡萄。  相似文献   

2.
利用石河子1960~2017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对霜期气候特征及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8a来初霜日最早出现在9月7日,最晚出现在11月1日,平均初霜日出现在10月12日;终霜日最早出现在3月22日,最晚出现在5月15日,平均终霜日出现在3月30日;无霜期平均180d,最长212d,最短139d;初霜期以1.8d/10a的速度推迟;终霜期以0.9d/10a的速度提前,无霜期以2.9d/10a的速度延长;初霜期推迟和终霜期提前使得无霜期延长,初霜期推迟的作用大于终霜期提前的作用;终霜日较初霜日稳定,年际差异相对较小;无霜期稳定性较差,年际变化范围较大,稳定性差,对作物生长较为不利。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1—2015年宁夏16个气象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根据酿酒葡萄霜冻气候指标统计终霜日、霜冻时间,用统计和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宁夏酿酒葡萄的晚霜冻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5a宁夏酿酒葡萄的平均终霜日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按90%保证率计算,各站终霜日的界限期在4月底至5月中旬;全区酿酒葡萄晚霜冻平均时间为92d.宁夏酿酒葡萄全区平均终霜日呈提早趋势,2个区域终霜日的年际变化趋势均与全区一致;全区酿酒葡萄霜冻时间呈减少趋势,引黄灌区霜冻时间的线性倾向率与全区接近.20世纪60~80年代,全区平均终霜日偏迟,90年代及以后终霜日偏早,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5a,偏早趋势较为明显;全区轻、中、重霜冻时间与55a平均值相比,在20世纪70年代偏多,60和80年代基本持平,90年代及以后偏少.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5a,偏少较为明显.近55a全区终霜日的突变年在1984年,引黄灌区在1986年,中部干旱带在1983年;霜冻时间的突变在1984年.  相似文献   

4.
利用1981~2010年福建省67个气象监测站的逐日最低地面温度≤0℃的气候资料,对霜冻天气时空变化特征和初、终霜日及无霜期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表明:30年来,福建省霜冻天气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霜冻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霜冻日12月至次年1月出现最多,以12月上旬最频繁;霜冻天气持续时间比较短.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离散程度和年际变化率均较大;平均初霜日呈推迟变化趋势,平均终霜日呈提早变化趋势,平均无霜期呈延长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利用地面最低温度≤0.0℃(以下用T_D≤0.0℃表示)作为霜冻指标,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德州地区近40年霜冻日期变化规律分析得出:该地区初霜冻推迟,气候变化率为0.467d/10a;终霜冻提前,气候变化率为2.06d/10a;霜冻期缩短,气候变化率为3.567d/10a.从年代际变化情况来看:20世纪70-90年代变化不太显著,2000年后变化更为明显,初霜冻推迟2天,终霜冻提前7天,霜冻期缩短11天;研究得出:上年度终霜冻推迟且造成灾害的年份,当年初冬遭受低温冻害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使用景德镇市1971-2015年的霜冻天气观测资料,对景德镇市的霜冻气候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近45年,景德镇地区的霜冻日数总体呈现出减少的趋势,霜冻日数倾向率为-0.408/10a;景德镇市20世纪70年代霜冻日数出现最为频繁,占霜冻总数的27.2%,20世纪80年代霜冻日数次之,占总数的24.8%,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之后霜冻日数开始逐渐减少;景德镇市霜冻天气通常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近45年来景德镇市初霜日总体上呈现出延后趋势,平均每10 a推迟2.8 d;终霜日总体上呈现提前趋势,平均每10 a提前3.8 d;通过对霜冻出现的天气系统和单站气象要素特征分析,为霜冻天气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气象资料分析发现,济南20世纪60、80年代夏季降水量明显下降,70、90年代夏季降水量略呈上升;夏季气温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呈下降变化趋势,80年代呈上升趋势,尤其90年代上升最为明显,这与全球气温不断上升吻合.对比看出,济南与山东夏季气温在60年代末的显著下降相一致,济南夏气温升高时间比山东省有所提前,但90年代的显著升温与山东省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我省位于祖国东北边陲,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它介于东经121°11'一135°05',北纬43°26'-53°33'之间。气候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全省年平均气温在5℃~-4℃之间。无霜期为100天-160天,我省大部分地区的初霜冻在9月下旬出现,终霜冻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结束,因而我省有较长的寒冷季节。  相似文献   

9.
对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刘渠村东山西南坡和东北坡8个地点的气温,间隔10 min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年平均温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山谷低,山坡中央最高,山顶略低于山坡。平均最高气温阳坡直减率为1.2℃/100 m,阴坡直减率为0.43℃/100m。坡向对平均最高气温影响明显,阴坡与阳坡平均相差1.9℃。山地逆温影响显著,平均最低气温随海拔呈升高趋势,阴阳坡之间差异较小,上升值为1.35℃/100 m,最低气温主要受地形影响,与坡向无关系。阳坡山谷日较差最大,随海拔升高呈递减趋势,山谷与山顶的年平均日较差差值达到5.6℃;阴坡日较差是山体的最小值。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0℃、5℃、10℃的初终日和积温基本无差别;山谷初霜早,终霜迟,山体上部初霜迟,终霜早,山体上部及山顶无霜期比山谷多45 d,山体中部比山谷约多20 d。  相似文献   

10.
大理地区近40年气候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毓芝  高志伟 《大理科技》2003,(1):46-50,52
利用大理市气象站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蒸发量的40年资料,统计分析大理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0年来气温逐渐升高,气候有变暖趋势;降雨量60年代到80年代呈下降趋势,90年代开始回升;日照时数和蒸发呈下降特征。  相似文献   

11.
采用北疆棉区随品种演替不同年代推广种植的 1 2个棉花品种进行氮素代谢分析 ,结果表明 :1 )在蕾期 ,早期品种 ( 50年代和 60年代 )的吸氮量明显比近期品种多 ;2 )从盛铃期到初絮期以近期品种 ( 80年代和 90年代 )的需氮量高 ;3)到收获期近期品种叶片氮的转移量高于早期品种 ;4)随品种演替50年代、60年代品种植株氮素贡献率最大 ,80年代、90年代品种次之 ,70年代品种植株氮素贡献率仅为2 7.0 3%  相似文献   

12.
霜冻是一种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为了石河子垦区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和布局,有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石河子垦区1954~2017年霜冻地面观测资料,应用线性拟合、Molet小波和Mann Kendall检验等方法统计分析了石河子垦区初霜、终霜和无霜日数的变化趋势、周期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石河子垦区终霜日以4.97d/10a的趋势提前,初霜日以3.48d/10a的趋势推后,无霜日数以8.76d/10a的趋势延长;无霜日数从1954年的准12年周期逐渐减少到2016年的准9年周期,并在1995年发生了突变。根据石河子垦区霜冻气候特征,合理选择农作物品种,选择合适的地形种植农作物,选用正确预防霜冻方法可以大大减少霜冻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情报学是从图书馆学和文献学演变而来的,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是将文献与科技结合;60年代重点研究情报处理基础技术,提高传统情报工作效能;70年代重点研究情报处理自动化,联合编目,建立自动情报检索系统;80年代,重点开展联机情报系统、区域网络化、现代情报分析研究与决策支持;90年代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系统、竞争情报和全球网络化.  相似文献   

14.
李思源 《科技资讯》2012,(22):228-228
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梳理新中国成立后开封市排球运动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第一个高峰期——1949年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萧条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1970年、逐渐恢复时期——20世纪70年代、第二个高峰——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为开封市排球运动的发展和进一步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西安地区近50年降水量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西安地区降水量变化.方法 利用西安地区1951-2000年年降水量、月降水量资料,通过线性趋势法和累积距平曲线法,对西安地区近50年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世纪50年代降水以偏多为主,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降水基本正常,变化小,70年代末期降水偏少,80年代初期降水偏多,80年代末期降水基本正常,90年代降水一直持续偏少.结论 西安地区降水长期变化呈微弱的减少趋势,以20.42 mm/10 a的速率减少;汛期降水变化也呈减少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减少趋势显著;降水的季节变化各季均呈减少趋势,秋季最为明显;年降水量无明显的突变.  相似文献   

16.
利用运城市13个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对1961—2001年运城的沙尘天气气候特征和沙尘天气的主要环流形势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城的沙尘天气中,浮尘最多,占66%;扬沙次之,占32%;沙尘暴最少,占2%。风沙多发生在春季,冬季次之,夏季最少。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沙尘天气多,80年代至90年代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7.
结合北太平洋各种指数、海表温度和高度场,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气系统的突变特征及其与时间尺度分量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指数、海表温度和高度场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末期均存在显著突变;海表温度60年代的突变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北部,70年代的突变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北部、中部和东南部,90年代突变则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东南部和西南部;高度场突变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且突变范围从高层向低层递减.各种指数中60年代突变1~8a尺度分量的贡献较大,70年代突变是20~30a尺度分量的贡献较大,90年代的突变则是1~8a尺度和20~30a尺度分量作用相当.在3个突变时期中,海表温度和高度场的空间分布及相关性分析验证了这种联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沙尘暴易发的国家, 进入90年代以来, 沙尘暴有频率增加、强度加大、范围扩展、危害程度加剧的趋势。据统计, 我国发生强沙尘暴的次数, 50年代为5次, 60年代为8次, 70年代为13次, 80年代为14次[1], 90年代为23次[2], 呈明显上升趋势。沙尘暴的强度及造成的损失, 以90年代最为突出, 发生于1993年5月5日(5.5沙尘暴)和1998年4月16日(4.16沙尘暴)的特大强沙尘暴, 是我国近100年来所罕见, 损失极其惨重。  相似文献   

19.
<正>一四七团场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库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的冲积平原地带。地跨东经85°52’—86°12’,北纬46°31’—44°46’南北长26公里东西宽8.5公里。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大陆性气候十分明显,热量资源丰富,日照充沛。全年日照时数为2700小时,无霜期165天,年平均降水量149毫米,年平均温度6.2℃,生长期≥10℃的活动积温3600℃左右。7、8两月花铃>25℃的积温1159.3℃,9月份>18℃的积温315.8℃,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适应早熟品种新陆早一号棉花生长发育的要求,棉花面积逐年扩大,70年代、80年代到90年代棉花  相似文献   

20.
巴州雷暴的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巴州11个台站1961年至2005年的雷暴资料,分析了巴州雷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巴州雷暴主要集中夏季、春、秋季较少,冬季基本没有。近45a来,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雷暴日数的变化不明显,进入90年代,雷暴日明显减少。雷暴多发生在天山山区或天山南麓,盆地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