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较了德汉科技文献的主要差异,并就科技翻译者普遍感到困难的德语被动语态和长句的翻译技巧进行了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编写德语构词词典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和编写方法,全面分析了德语基础词,基本词和常用词的区别、系统地论述了德语构词法。德语构词词典是一种新型词典,它既具有德汉词典的功能,又具有汉德词典的功能,既可以用于课堂教学,又便于系统、形象、迅速地记忆单词,以此把德语构词法推入了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反映杭州山河之秀丽、物产之丰饶和节令之习俗的风土谚语,由于优越而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古老而丰富的社会风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它的时代性和地方性的特点。这为我们研究杭州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人情,提供了一份难得的珍贵的材料。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杭州古时的风土谚语进行概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张祎 《科技信息》2009,(21):199-200
谚语是一种结构简洁,并富有生活哲理性的语句。谚语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谚语往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社会观点和态度。简而言之,谚语就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及生活环境,基于此,谚语同时也反映了其不同的文化特征。文章首先介绍了文化空缺的由来,然后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谚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地理、历史、宗教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宾川方言俗语的调查研究,按照结构类型把宾川方言俗语分为惯用语、歇后语、谚语、顺口溜四类,分析其所体现的社会文化特征:地域性、社会性、民族性以及形象性、哲理性和褒贬性等。  相似文献   

6.
语料库用于外语教学和研究已被广泛探讨。但国内德语学习者普遍对德语语料库了解不多,难以主动且系统地使用语料库辅助德语学习。德语电子辞典(全称Das Digitale W?rterbuch der deutschen Sprache,网页:www.dwds.de)是权威且重要的德语学习资源,该文详细介绍DWDS的结构和功能,并以实例探讨如何用其辅助不同阶段的德语词汇学习,以期为广大德语学习者提供示例。  相似文献   

7.
宁德方言熟语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其修辞特征表现为韵律特征的讲究、修辞格的广泛使用及口头语体风格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谚语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趣昧性和教育性的特殊的语言现象,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英语作为历史久远、高度发达的语种,其谚语、俗语的数量之多、涉及范围之广足以和我们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汉语相媲美。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教好、用好它们,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阚璇 《科技信息》2009,(24):128-130
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文化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并以实例说明了英汉谚语翻译的几种方法,准确掌握英语谚语,能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英语词汇中的文化内涵及文化差异,从而更加准确、传神地使用英语。  相似文献   

10.
谚语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传承并发扬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从历史、地理、宗教、人文价值、伦理道德观等方面对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惯用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留学生对惯用语既感兴趣,但又因为难于理解而倍感棘手.文章从惯用语的性质特点入手,针对留学生惯用语使用中的三种偏误现象:语义偏误、语法偏误、语用偏误,提出了惯用语教学的四项对策,以提高留学生的汉语使用水平.  相似文献   

12.
在英语和德语学习中,状语从句既是一个语法重点,又是一个难点,令许多学习者欲罢不能,欲学不会。因此,本文旨在通过透视德语和英语状语从句中的异同,为已经熟练掌握英语的学习者的德语习得探寻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拟把状语从句大致分为四大类进行比较:地点、时间、情况、原因状语从句。  相似文献   

13.
在语言学研究方面,德语情态动词(亦称情态助动词)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如何表达情态意义上过去一直是把动词的叙述方式(der Modus)作为研究对象的。笔者认为,除了把动词的叙述方式作为动词的语法范畴来研究外,有必要对整个情态体系进行认真的探讨,因为情态动词就是表达情态意义的重要语言手段之一。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情态动词的定义以及一些有争议的论述进行了分析,并闸发一些个人见解。在用法上把情态动词分成客观、主观和语法三种用法。在翻译方面就德汉两种情态动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丁旭 《科技资讯》2010,(36):159-159
本文主要从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历史典籍四个方面对汉阿谚语进行比较,使读者能够清晰的了解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差异。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想牢固掌握一门外语,必须要了解、学习与其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本文主要讨论了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介绍了中日文化的差异。主要以谚语、惯用语等为例,分析阐述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出了在外语语言教学中应大力加强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以解决目前外语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古罗马人有一句谚语:“人离得愈远愈受敬重”,用它来说明民族间的关系最适合不过了。历史告诉我们,地理上的接近很难使民族之间产生友情。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互相认识了解,也可能互相敌视;正因为离得近,互相冒犯的机会也就更多。如果在空间上或者在时间上相距遥远,反而会容易形成美丽的神话和传说,人们往往将自己对黄金时代的思念和对乌托邦幸福的渴望,寄托在遥远的民族的身上。罗马帝国和汉代的中国就是这种关系的典型实例。两个帝国无论在疆域的扩展方面还是在时间的延续上,都是上古世界中的强国。它们在时间上几乎是同起同落。汉朝兴起…  相似文献   

17.
李秋梅  李清华 《科技信息》2012,(31):323-323
本文通过德语(二外)教学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分析阐述,说明教学改革在德语教学中的必要性,进而从教与学两方面去探求如何通过新型模式的德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德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语言的能力,增强德语语言交际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回顾了英语惯用语的主要研究成果,然后就理解过程、影响因素和加工方式三方面对近年来汉语惯用语理解的研究进行了归纳综述,认为:汉语惯用语的理解是一个构造过程,而不是提取过程。  相似文献   

19.
通过介绍德语中外来词的产生、发展及现状,剖析了其他民族语言,主要是西欧语言中的拉丁语、希腊语和英美语对德语的影响,阐述了外来词在语言中的地位和功能,并说明文化优势在语言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最后指出,外来语对民族语言的渗透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信息交往空前频繁的21世纪,各民族在语言方面的相互影响和交流还将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20.
武世花 《镇江高专学报》2003,16(4):49-51,54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流传在两国的谚语也都浩如烟海。由于谚语都有较强的民族性,因而各民族文化特点的不同导致两国谚语的差异。论文从地理、历史、宗教、文学等角度对两国的谚语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