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詹石窗,1954年生,福建厦门市人。1982年获厦门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哲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师从国际道教学研究泰斗卿希泰先生、当代易经研究泰斗黄寿祺先生,且跟随中国道教学会前副会长、符篆学名家陈莲笙先生探研道教文化中的符图秘字,得其真传。曾任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易学研究所教授、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现任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兼职教授、台湾大学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专家、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宗教史》首席专家之一、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世界道家联谊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易学研究会会长等职。  相似文献   

2.
王耀华教授     
《龙岩师专学报》2013,(6):F0002-F0002
王耀华,男,1942年出生于福建长汀。现任福建师大音乐学院教授、博十生导师、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相似文献   

3.
粤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直至现在 ,仍有 80 %左右的人的母语是客家话 ,大多数人也认同客家文化。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以来 ,广东梅州、福建闽西、江西赣南地区的文化人对客家文化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硕果累累。相比之下 ,韶关地区的客家文化却沉寂多了。 1 994年暑假 ,应韶关大学原中文系主任、现校长林立芳教授的邀请 ,法国远东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劳格文博士 ,来到韶关进行客家民俗田野调查 ,并与韶关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曾汉祥副教授等商讨合作研究韶关客家民俗的有关事宜。经过 4年的深入调查和组织稿件 ,1 998…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共建两岸"共同家园"角度切入,对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创新进行研究.分析了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创新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创新的基础,即同根同源血缘宗亲、闽台客家民俗体育项目的相通性、共同家园对闽台客家民俗体育发展的诉求;并从理念、产品、渠道和模式四个角度提出闽台客家民俗体育融合创新的途径,旨在传承与发展闽台客家民俗体育的同时,进一步推进闽台经贸、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5.
作为同一文化区域的两个组成部分,闽台两地在文学上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回顾闽台文学的交流历史,总体上说,是福建文学对台湾文学的影响,现简略就闽台文学渊源、创作题材交融、闽台诗钟竞咏、闽台作家往来等四个方面分述之。  相似文献   

6.
2009年11月上旬,“中国东南地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参会学者来自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考古学、人类学、哲学、宗教学、艺术学等学科,可说是一次真正实现了多学科交融的学术盛会,也显示出多学科交叉研究在区域文化课题上的切实需求和巨大潜力,这里特选择其中历史学和民俗学方面关于温州文化研究的4篇文章,可略展其风貌。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吴松第教授为此次会议主要操持者之一,并协助组织本专题,在此致谢。  相似文献   

7.
聚落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时空分布与演变蕴含着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重要信息.通过提取福建和台湾宋代至清代古市镇的空间数据,利用GIS及其空间分析功能,探讨闽台古市镇的时空分布和空间扩散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闽台古市镇数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多,并在明清时期经历了高速增长期;在空间分布上经历了由内陆向沿海、山区向盆地谷地,再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山区的扩散过程;从闽台古市镇规模和集中时间看,台湾古市镇出现多晚于福建,二者皆在清代达到顶峰,应该是福建人口清代大规模迁移台湾所致,同时也折射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现实.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及SWOT分析法,以海峡西岸建设为背景,以闽台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外部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闽台民俗体育的发展探索出可行的发展路径奠定基础。研究表明闽台民俗体育文化是建设海峡两岸的桥梁和纽带之一,其内部优势是两岸特殊的文化共同体及得天独厚的地理历史条件;内部劣势是商品经济的冲击及闽台客家民俗体育的文化层次不高;发展的机遇是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经济的高速大发展及闽台体育赛事及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开展;发展所面临的威胁因子主要是部分台湾民众国家认同感的缺失及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及教材匮乏。  相似文献   

9.
闽台客家人所说的"地方普通话",在性质上应该属于"汉语次标准语";台湾客家"地方普通话"是在学习国语的过程中,形成的带有客家方言成分的次标准的国语;福建客家"地方普通话"是福建客家在学习汉语标准语的过程中形成的带有客家方言成分的次标准语;闽台客家"地方普通话"的调研个案,说明两岸客家人所说的普通话具有更多的共同点,客家话内部的高度一致性同样表现在他们所说的普通话之中。  相似文献   

10.
厦门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何绵山先生撰写的《闽台文化探略》一书。该书是《闽台区域文化》的姐妹篇,是继《闽台区域文化》将闽台作为一个共同区域来研究后,对福建的教会学校与女性、妈祖文化、书院教育、金石书画,以及台湾的佛教、美术、民俗活动、民俗博物馆、文化的多元性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以期让读者在弄清闽台个性文化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其共性。全书19万字,定价16.00元。何绵山的《闽台文化探略》出版@宝英  相似文献   

11.
博士生导师朱鹤健教授朱鹤健,男,1931年生,福州市人.1953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历任福建农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副系主任。系主任以及福建师范大学校长等职.现任福建师范大学自然资源研究中,C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科协副...  相似文献   

12.
王瑞平 教授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9,29(5):F0002-F0002
王瑞平,男,1963年生,河南省开封市人,历史学教授。1980年~1984年、1987年~1990年在郑州大学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2001年~2004年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博士学位。曾担任商丘师范学院第一批校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学科带头人,商丘师范学院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商丘师范学院汉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相似文献   

13.
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以客家教育的文化生态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客家文化与客家教育的互动关系,以进一步深化客家教育问题研究,寻求一种教育与具体亚文化生态关系的解读。认为客家文化是客家教育生存与发展必须适应的文化模式,客家精神是构建客家区域办学特色的基础与内核,客家文化是学校非理性管理和环境建设天然的观念生态资源。  相似文献   

14.
方铁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5(1):F0002-F0002,F0003
方铁教授1949年3月生,蒙古族,云南昆明人。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毕业留校从事历史学的教学与研究。2000年主持筹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任中心主任两届。现任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山学院客座教授。  相似文献   

15.
厦门大学蒋炳钊教授所著的《东南民族研究》最近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蒋教授近 2 0年来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 2 7篇。全书 3 6 3万字 ,定价 2 6元。国际著名的人类学家李亦园教授为该书作序 ,对蒋先生的学术成就作了充分的肯定。李先生说 :蒋先生是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会长 ,曾主编《百越民族文化》和《百越民族史》两部专著 ,《百越民族史》还获得国家的奖助。此外 ,他还发表了一批很有见地的论文。在畲族史研究方面有《畲族史稿》 ,被誉为国内畲族史研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泉州回族、福建疍民和客家以及福建汉民族的来源与形成…  相似文献   

16.
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以客家教育的文化生态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客家文化与客家教育的互动关系,以进一步深化客家教育问题研究,寻求一种教育与具体亚文化生态关系的解读。认为客家文化是客家教育生存与发展必须适应的文化模式,客家精神是构建客家区域办学特色的基础与内核,客家文化是学校非理性管理和环境建设天然的观念生态资源。  相似文献   

17.
第七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暨首届客家文化创新论坛以"传承与创新:深圳滨海客家与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设立了"深圳客家历史与文化研究""台湾客家文化产业研究""大陆客家文化产业研究""客家文化与企业创新发展"论坛和青年论坛等环节,旨在拓展客家文化研究的新阵地,明确深圳滨海客家的地位与特色,使深圳成为国内客家文化研究的重镇之一,为创新客家文化研究的新方向和新思路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客家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23日至26日在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举行。来自韩国、日本、美国、巴西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山东等地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近百人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81篇。会议就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客家神明信仰的实证研究、客家风水文化、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域社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达成了许多共识,也提出了不少新问题。  相似文献   

19.
西南民族地区的民族历史和社会文化是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的富矿地域,对西南地区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对理解和梳理国家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及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极为重要。贵州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杨志强教授就是致力于该领域研究的学者之一,并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较有影响力的成果。杨志强教授1962年6月生于贵州贵阳,苗族,籍贯为贵州省黄平县人。他于1983年获得中央民族学院历史学学士学位,1986至1989年在中央民族学院师从民族学家陈永龄先生攻读"跨国界民族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由此从历史学转向民族学研究,在获得该方向民族学硕士学位之后,于1989年至1993年间在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开始从事贵州地域的民族文化研究。次年赴日本留学,开始海外求学生涯,依然将  相似文献   

20.
赣南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在客家民系及客家文化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处于摇篮地位,表现出独特的文化地理现象和特征。本文以赣南这一客家人聚居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语言和风俗作为两个主要指标,对赣南客家文化进行了区域划分尝试。试图从一个地理学者的视角来反映赣南客家文化地理现象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