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皓 《科技潮》2009,(1):40-41
200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开始生效。这部法律指出:“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法中所称的“减量化”指的是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再利用”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  相似文献   

2.
四川煤炭产业集团达竹煤电集团公司,是以煤炭开采为主的国有煤炭企业。在主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探索出了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出原煤生产→洗选加工→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建材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3.
为了转变孝义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应用循环经济理论方法,实现孝义市煤焦化支柱产业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是必由之路。根据循环经济“3R”原则,设计孝义市焦化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孝义市焦化产业循环经济建设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俊平 《科技信息》2007,(32):319-319
加快建立节约型社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资源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鹤壁市已列入全国首批7个循环经济试点市之一,我们要紧抓机遇,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积极寻求鹤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苏南科技开发》2005,(1):13-14
所谓循环经济(recycleeconomy),即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其中,废物处理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也被称为是循环经济的基本行为原则。同时,循环经济也称为资源闭环利用型经济,是一个资源一生产一产品一消费一废弃物再资源化的清洁闭环流动模式,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模式。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开展还属于起步阶段,相关政策也还处于制定当中。为推动循环经济,本刊组织了一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喜兵 《科技信息》2008,(31):187-187
2008年8月29日我国颁布了循环经济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该法将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的出台,将会有力地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正确地认识循环经济的特征与原则,对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原则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区域规划环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开发建设的重要工具.该文探讨了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特点、重点以及循环经济基本原则,分析了当前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产业结构生态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分析以及废物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评价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应用循环经济理念和技术方法,探讨了区域生态产业链、物质流分析法、循环经济指标、循环经济框架模式在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科技潮》2012,(11):26
【高层声音】2012年6月,首届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青岛举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解振华指出,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经济增长有机统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减量化优先,实质是节约、低碳、生态、环保,核心是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目标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二五"期间,国家  相似文献   

9.
我国电子工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磊  赵旭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6(8):1025-1030
随着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电子垃圾”也随之产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在电子工业中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电子产品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解决“电子垃圾”问题。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借鉴和总结了国内外电子工业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的一些先进经验基础上,着重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和行业角度分析了不同电子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对我国电子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特点,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在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宸 《海峡科学》2009,(6):60-61,67
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建立养殖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提高畜产品品质、解决养殖场环境污染、保证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法制精神培育与法治环境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建设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有利的法治社会环境,更有赖于法治精神对社会的渗透程度。当前我国法治建设最缺撼的是法治精神。法治精神培育,必须构建法治精神的三大要素。法治环境优化,必须健全民主政治、完善市场经济、培育理性文化,改善法律运行环境,并始终坚持以法治精神培育为内在灵魂。法治精神培育与法治环境优化是相互促进、包容共生的关系,在法治建设中,两者必须紧密结合、协同作战,不可有须臾的分离。  相似文献   

12.
从法学专业的特性与法律人的职业素质构成来看,实践能力是法学应用型人才素质的核心。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法学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法学教育一直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法学专业毕业生因实践能力较差而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了适应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应该通过不断改进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建立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健全法学实践教学的相关制度,以全面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英国是普通法系的典型国家,其行政法在适用机构、法律体系、法律内容、法律形式和法律原则等诸多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4.
法律评价的维度一般地认为有形式、事实、价值和审美等几种,而法律的形式评价是指对法律概念、法律逻辑、法律原则和规则及法律的表述载体的评价。科学、合理的法律形式可以恰当、忠实地记载、反映和表达法的内容,对法律形式进行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法的内容,概括古今中外关于法的形式评价的论述及思想,可以得出法的形式评价的一些基本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5.
法律移植是法律近代化的有效途径,晚清旧法体制的困境与严重的滞后性决定了晚清法律移植的必要性。晚清法律移植作为中国近代法律移植的开端,初步建立了中国法律近代体系与法律原则,在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中起了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晚清法律移植也遭遇了法的"本土资源"——中国法律传统的有力抵制,从而决定了晚清法律移植对中国法律近代化推动作用的有限性。近代法制的核心精神——法治,在近代中国并未能真正地建立和实施。  相似文献   

16.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内涵十分丰富,从其基本的构成而言,有五个方面,即丰富的法律知识、正确的法治观念、良好的法律道德、健康的法律心理、较强的法治能力。  相似文献   

17.
张艺 《长沙大学学报》2013,27(3):147-149
伴随着涉外法律事务的增多,法律英语作为一门专业英语日益受到重视。相对而言,与普通英语不同的是,法律英语用词庄重严谨,大量的赘词和多层次的从句导致句子结构复杂,致使语言艰涩枯燥。而大量的英文判例阅读能创造特定的法律英语语言环境,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法律英语语言的特性,逐步提高综合运用法律英语处理法律事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受到当前就业大环境的影响,近些年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是很理想。综合分析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主要是各高校法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从而影响了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法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以期完善我国高校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批判法律实证主义,德沃金的原则论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变化。在最初的原则论版本中,德沃金以法律原则的强区分命题为基石,挑战了法律实证主义的规则模式;在更复杂的版本中,德沃金聚焦于以权利命题为核心的原则论——它在描述意义上强调与权利相联结的原则可以为民事疑难案件的裁判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南,而在规范意义上,则透过康德式的先验演绎论证了原则作为法律内容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把握这一原则论的演进和发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德沃金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区际法律冲突既表现为不同法系的不同法域的法律之间的冲突,也表现为不同社会制度下不同法域之间的法律冲突和相同社会制度下不同法域之间的法律冲突,还表现为它是在国内没有统一的最高司法机关加以协调的法律冲突,并且各法域之间的法律冲突内容复杂,既有一般法律适用上的冲突,也有国际条约适用上的冲突。解决中国区际法律冲突的途径主要有区际冲突法途径、统一实体法途径以及统一实体法途径与区际冲突法途径相结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