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乐 《科技信息》2008,(6):37-38
当今社会,环境保护问题日益被国家和大众关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环境纠纷的数量逐渐增加,危害不断加大.如何通过强有力的程序保障解决环境公益纠纷,已经成为一项不容回避的挑战.环境公益诉讼的建立无疑是最有效的选择.本文从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出发,通过分析国内的环境公益诉讼实践,希望总结出对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的可鉴之处和存在的问题,为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制度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环境公益诉讼问题日渐突出,关注环境公益诉讼,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成为我国司法实务界目前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3.
我国《环境保护法》重新修订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环境保护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和环境保护司法实践中遇到的诸多障碍,需要对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进行全面检查。扩大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范围、完善保障程序、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将成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深入推进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许朋伟  彭强 《科技信息》2008,(9):387-388
扩大和保障公民的环境诉讼资格,是公众实施环境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行环境民主和公众参与的基本途径.当前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尚未建立,公民对于侵害公共环境利益的诉讼没有诉讼资格,这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我国环境法的实施以及公民环境权的保护.对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分析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研究环境公益诉讼产生的理论渊源、环境公益诉讼的特点和分类,指出了我国现有法律制度对环境公益诉讼发展的不利。并提出了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基本建构。  相似文献   

6.
2008年6月发生在云南省的宗阳海砷污染事件引发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思考。通过对我国目前环境侵权纠纷解决机制现状的考量,证明构建环境公益诉讼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应从诉讼主体、诉讼费用、诉讼时效和举证责任四方面进行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当前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在法律规则设计和具体司法实践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事后救济性的特征,难以从源头上全面预防和化解生态环境损害.究其原因,当前侵权法以损害为中心的诉讼体系和行诉法整体架构设计是关键所在.因此,在生态侵害尚未产生之际,亟须发挥预防性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预防性救济功能,与当前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事后救济功能相配合...  相似文献   

8.
新《民诉法》规定"法律规定的有关机关"可以提起公益诉讼,人民检察院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便有了法律依据。但人民检察院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与其法律监督职能相悖,同时也不符合实体公正要求,并且检察院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还会导致相应公益诉讼在二审、再审中出现程序主体重叠的问题。所以,为保障程序正义,从程序设置视角来看,人民检察院不宜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  相似文献   

9.
日益频发的环境破坏事件,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到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是环境管理中补救政府作用失灵的有力措施,也是人们切实维护自身利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并无环境公益诉讼的明文规定,环境公益诉讼研究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本文立足于我国现行法律,针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面临的困境以及缺失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形成一条科学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按照法律规定有权代表国家和公众利益向法院提起诉讼。其作为法定监督机构,应该具有代表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运用公力救济的方式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资格。从基础理论的角度对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可行性予以论证可以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