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自秦汉以来,五岳列在祀典,为国家祭祀之重要神祇;五岳也是道教的名山灵地,有着自己的祭祀体系。两类祭祀系统最初各行其是,至唐时司马承祯力图将五岳真君列为五岳正真之神,但并未能取代传统国家祭祀之五岳神祇。直至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在东京开封设立五岳观,以五岳之神为奉祀主体,其与五岳所在地国家祭祀的五岳之神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道教五岳神与以儒教为基础的国家祭祀五岳神首次二位一体,融会于一身,完成了道教与儒教五岳神的首次真正完整融合。  相似文献   

2.
汉画像作为汉代祭祀性丧葬艺术,反映了汉代所存在的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的礼俗。画像中祭祀天神的题材,反映了汉代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及在死后能及时羽化成仙的渴望;画像中祭祀地祇的材料,反映了汉代在"事死如事生"厚葬之风的影响下,人们追求死后能安宁、享乐的美好愿望;画像中祭祀人鬼的内容,反映了汉代"事死如事生"厚葬思想盛行的社会现实,以及祈求家族子嗣兴旺、繁荣昌盛的习俗。  相似文献   

3.
布依族是一个信仰多神的民族,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祭祀最原初的意思就是,用手持肉奉于天地先人,沟通天人之界,以期得到神启与护佑。祭祀活动在布依族社会中一直都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现代化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祭祀文化无一例外地都受到了猛烈的冲击,致使这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挑战与威胁。  相似文献   

4.
从信仰和行为两个方面,采撷了京东一带的祭祀化素材,分析了祭祀现象的化心理,指出祭祀化积极的一面在于其成为民间自律的道德力量,具有行为约束力和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历代繁盛的祭祀活动给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其中神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而这些神庙中有一部分修建了用以祭祀娱神的剧场建筑即神庙剧场.本文对泰山神庙剧场之建筑结构、演出习俗进行了概括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论《邶风·简兮》为祭祖祈雨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邶风·简兮》是一首祭祀殷商先祖以祈雨的诗。从地理角度而言,邶为殷商故地;从文本分析出发,《邶风·简兮》中写的“万舞”是殷商族的传统祭祀求雨乐舞,“西方美人”之语则显示了殷人对自己族系先祖的怀念。  相似文献   

7.
唐代道教成为国家宗教,泰山作为道教的名山洞府自然深受影响.唐代岱岳观双束碑题刻等史料记录了唐代五帝一后频繁行道于泰山的事项,表明泰山与唐代政治宗教的密切关系,也酝酿着泰山官方祭祀的重大变化.开元十九年是泰山祭祀史上的一道分水岭.此前,道教仅止于行道于泰山,此后,道教借助皇帝之力,并最终设计出了自己的东岳祭祀系统,与传统泰山祭祀系统相互影响融合,对后世的泰山祭祀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禅”的原始释义是祭祀天地。作为帝位传递的“禅”的释义大概开始于战国时代中期。“禅”的礼仪内涵与政治内涵之间存在着本义与后起义的关系。表礼仪让德的释义的“让”与表政治行为之“禅”的结合,使我国古代社会的禅让政治成为一种礼让政治。从先秦与秦汉典籍中表达王朝更替意思的“禅”与“让”字的此消彼长可以看出,“禅”的词义经过了由祭祀天地慢慢向王朝更替的扩展与转变,这也正是我国古代社会的禅让政治现象由隐变显情形在语言文字上的投影与反映。  相似文献   

9.
礼之本原,乃先民的宗教祭祀活动.西周前中期,“礼”一般仍指祭祀之事.当时相当于后世礼文化中典制规范这一概念的语词曰“彝”.伴随着社会生活领域人文精神的跃动,到西周后期,礼逐渐实现了人文性品格的转化,并因此而成为“周文”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0.
对黄河的祭祀和崇拜是中国古老的宗教习俗,黄河之神也历来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理清黄河怎样由一个自然神到人格神的转化过程,对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一文化现象具有深远的意义.认为这一转化过程从商代就已经开始,经历了西周春秋时的发展,直至战国时期方完成了这一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祭祀先祖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古老传统,古代社会非常重视祭祀,在生产力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祭祀首先是被先民视为维护生存与发展的头等大事,有时候甚至将祭祀与战争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祭祀文化。本文以陈汉军旗萨满祭祀为个案研究,通过考察其祭祀的表现方式以及祭祀的具体情况对其祭祀形式与类别进行了简单概括。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贵州黎平县龙额乡赶春社仪式活动中的花脸形象,以“双性同体”①的符号表征,“深描”了隐藏于古俗文化背后的意义结构。1.民俗意义上,赶春社与源自于中原古俗的春社祭祀社神祈求丰收大同小异;2.赶春社以捞鱼为仪式的核心,其寓意与“圣婚”时期人类对性活力、生命繁殖力的崇拜有关;3.花脸形象以符号聚合体的方式总合了前2个意义的蕴含,即以“双性同体”的符号方式,昭示“人类富有生命创造力和繁殖力的完美状态的周期性回归”的可能性和再度现实性。总之,人类学意义上,侗族赶春社花脸形象的“双性同体”符号表征,在于编织从属观念基础范畴的具有解释性功能、反映人类社会历史信息与普遍规律的意义之网,且在族群集体的信仰诉求的源头上规限及制约着一个民族对世界的定义与解释。  相似文献   

13.
虞祭考     
虞祭作为一个先秦儒家礼仪,涵盖了礼器陈设、与祭者位、设馔飨神、三献之礼、侑食辞神等具体仪式内容.虞祭在《仪礼》、《朱子家礼》及近现代关中地区丧葬礼俗中的沿革不仅在细节上反映古老的民俗信仰与文化,而且在总体上以教化的方式通过生者与死者层面实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家族模式的功能秩序与亲情伦理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萍乡傩舞是一种驱疫祈福的祭仪,这种戴着面具跳舞的古老而神秘的舞蹈形式具有明显的健身、娱乐、保健医疗、社会教化等体育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巫、尸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表演构成了仪式的主要内容。《诗经》中除了祭祀诗之外,其他一些描写盛会、舞蹈场面的诗歌也间接反映了巫、尸表演的仪式过程。传统的巫的职能在《诗经》中呈现出隐形化特征,巫术仪式也民俗化为歌舞欢会的形式;祝作为巫的一类,其职能相较于传统意义的"巫",有所区别,其祝辞表达已呈现出礼制化特点。与之相比,尸在仪式中的职能得以较为充分地展现,祭祖敬尸显然已成为礼制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可窥见《诗经》时代原始宗教的巫术文化向政教制度下礼制文化的递嬗。  相似文献   

16.
藏传佛教寺院中的祭祀性舞蹈"羌姆"。大约在公元8世纪由莲花生大师在主持修筑桑耶寺的过程及开光仪式中所创。藏族传统寺院法舞"羌姆"从"金刚舞"的传入,在西藏发展了几千年,积极地改革形态,充分吸收苯教仪轨和民间舞蹈形式,使"羌姆"更加民族化,与当地文化接壤,集中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它以绚丽的形象宣扬着佛教教理,扩大佛教的影响力。而这绚丽的形象,无论是古朴的舞蹈、诡异的面具,还是华丽的服饰都是藏族文化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作为民间乡村社会乞福消灾仪式的一种,古老的安龙补土醮曾于上世纪末一度复苏于赣西广大范围内的乡村农村,并成为当时乡村社会带有家族性特点的集体娱乐活动。安龙补土醮就其本质来说,是对土地龙神的安抚,以解决屋场因龙脉轻而带来的种种不顺。仪式相对简单的安龙补土醮有着鲜明的特色,即其法事集中围绕对守宅之土地神龙的安抚,土地龙神成为整个醮事神祗系统的中心。带有万物有灵信仰遗存的安龙补土醮仪式折射出了脆弱农业经济社会的人们对土地的依赖与对家庭、家族生活的倚重。  相似文献   

18.
先秦献捷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军礼,特指诸侯国对蛮夷戎狄用兵胜利后向周天子告捷的庆祝活动,诸侯国之间发生战争不行献捷礼。春秋时期,诸侯国向周天子的献捷礼明显减少,同时出现了诸侯国相互献捷的新现象。献捷礼的变化反映了随着民族融合的空前加强,周夷矛盾渐趋缓和,而周人内部矛盾日渐尖锐的社会事实。  相似文献   

19.
江西傩仪当中的音乐因其具有重要特性,一直保存在当地的傩仪过程当中,成为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傩仪当中发挥着营造氛围、酬神娱人、沟通人神的重要作用。而南丰石邮的傩仪,因其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傩仪的原生态文化价值,故在赣傩中最具代表性。本文将着重分析以江西南丰石邮傩仪为代表的赣傩音乐中最为突出的两种音乐形态:贯穿始终的锣鼓音乐和间歇唱起的人声唱诵。以进一步发现赣傩音乐的特点与其在仪式音乐当中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0.
浅谈传统跆拳道在教学中的道与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跆拳道是一项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武技.在整个修炼过程中包含了严格的礼仪,充分体现了“道”的含义,在技术方面充分合理的运用腿部来进行技击,从而使练习者在“以礼始,以礼终”的练习氛围里习得良好的礼仪并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