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曲研究专家、河南大学教授李春祥先生生前花费多年心血,整理元人曾瑞散曲之文献,其成果《曾瑞散曲集校注》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此书的亮点有二:一是选取了最好的底本,二是注释独具机杼。他的《曾瑞简论》对曾瑞散曲进行了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2.
元曲家曾瑞隐居杭州,散曲也以歌咏隐逸为特色。如果从出世的道教来看,可以看出曾瑞周旋于权贵之间,他所歌颂的隐逸,实质上是一种优游富足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元代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治体制、民族大融合的社会背景、城市经济的繁荣、思想禁锢的松弛,为散曲的广泛传播和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机缘。遍及城邑的勾栏歌楼,既是散曲创作、演出的平台,更是散曲传播的"集散地";文人雅士广泛参与散曲创作,且与艺人关系密切,成为散曲传播的重要"媒介";而散曲作品及相关史料的整理与出版,决定了散曲这一"卑体"持久传播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元曲包括杂剧与散曲,散曲包括套数和小令,“小令为曲体之本”。它短小、抒情,是元代一朵极佳的文学新花。现存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余首,有名可考的小令作家一百四十人。其中有张可久等既写套数又写小令的作家,也有徐再思等只写小令的作家。前期作家以“书会才人”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为代表,风格质朴清新;后期作家以张可久、乔吉等为代表,风格趋于典雅。这里就小令艺术特色的几个方面,作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不少学者以为散曲出两宋都城,时在宋金.我以为散曲肇源于燕京,时在金元.因为:首先,从散曲对音乐的依赖程度可以推断,其产生一定与燕京(今北京)及周边地区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散曲也带有鲜明的以大都(今北京)语言为基本标准和典型代表的北方方言特征.第三,散曲的特点,决定其必然产生发展于商贸繁荣市井发达之地,燕京作为辽、金、元三代都城,发展这种“市井俗曲”的文化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第四,以散曲与杂剧的密切关联度亦可佐证其肇源地就在燕京的推断.同时,北散曲的繁荣发展,久远保留和广泛的传播,都依赖元大都国家首都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阿鲁威是元代蒙古族散曲家的优秀代表,其散曲存世虽仅19首,却体现出深厚的汉文化底蕴,有"鹤唳青霄"之誉。其中,[蟾宫曲]前九首是以屈原《九歌》拼成的散曲,别开生面,在元代散曲中绝无仅有;其他怀古、羁旅、怀友题材的散曲,豪放稳健,悲婉蕴藉,均属上乘之作。阿鲁威以学问和才华闻名当时,流传后世,被尊称为"学士东泉鲁公"、"元室文献之老"。  相似文献   

7.
"女乐"自先秦产生,在发展过程中,虽衍生出多种概念名称,但在历史上都有专业歌舞女艺人的含义。其以艺为本、声色娱人。从某种程度而言,"女乐"是音乐的化身,是精神文化的象征。但从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女乐"是阶级社会中剥削制度的产物,女艺人的社会地位很低。元代艺妓的地位既卑贱又尊荣,处于政治上、生活上受压迫和艺术上受赞赏的双重地位。艺妓对元杂剧、元散曲有显著贡献:乐妓是元杂剧演出的主要力量;艺妓大量介入元散曲的演出和创作,使元散曲的题材出现大量的赠妓之作和酬和之作,同时,艺妓对元散曲的艺术风格影响也很大,使部分散曲带上了谐趣之风。  相似文献   

8.
文章根据隋树森《全元散曲》提供的"着"字用例,进行比较、归纳,试图探明元散曲中"附着"义的’"着"字及其虚化形态的语法特色。  相似文献   

9.
人体词"手"的隐喻认知模型和转喻认知模型,是以汉语构式"X手"和"手X"为研究对象构建的,分别遵循了Heine等"人物动作(过程)空间时间性质"的映射等级序列和Peirsman等原型框架下的"部分代整体、整体代部分、接触和毗邻"接触度连续体。构式布局上分别从"X手"过渡到"手X"以及"X手"和"手X"对称式分布,这与认知的焦点有很大关联,充分展现了汉民族特有的认知和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10.
关汉卿是一位民间剧作家,他的民间身份决定了他作品的立场。关汉卿的民间立场,在公案剧中,表现为以道德作为评判标准的民间逻辑;在言情剧中,体现为大团圆式的民间理想;在智斗剧中,则表现为以智取胜的民间策略。  相似文献   

11.
王淑华 《长春大学学报》2005,15(1):60-62,81
对关汉卿现存戏曲作品的复音词作了穷尽式的统计和分析,并在对这些复音词的构词方式作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总结出复音词构词方式在元代的发展与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元代散曲是元代文学的重要形式,元代歌妓是元代社会的特殊群体。元代散曲中的歌妓和歌妓创作的散曲都反映了她们的生活和心理。本文立足于此,通过具体散曲的分析,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突出歌妓与文人及其作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南社是一个"以诗会友"的革命文学团体。作者以南社的发展历程为线索.对各个时期的散曲名家如吴梅、陈蝶仙、于右任、姚雏、王蕴间、胡朴安、阮梦桃等人及其代表作品作了介绍、分析,并加以评述,这对研读南社的散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本色生动的俗词口语”、“整中寓变的长短句式”、“拟声状物的叠字叠句”、“酣畅淋漓的排比手法”、“丰富多样的对偶格式”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散曲在语言运用上的独创性,指出散曲的语言艺术有可供今天诗歌创作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郑王词曲》是我国明代杰出的科学家和艺术家朱载堉在元明以来南北曲、小曲、时调、散曲的基础上,融入了怀庆地方唱腔、韵律的特点而创作的民间散曲.由"词"和"曲"两部分组成,词曲通俗易懂,师徒传授,流传至今.《郑王词曲》不仅是朱载堉音乐实践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为研究明代音乐史以及豫西北音乐谱系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咏史怀古类散曲是卢挚最具个性特征、也最有价值的散曲作品.与元代其他作家不同,在卢挚留存下来的咏史怀古散曲中.很少描绘官场的肮脏,揭露官场的险恶;更多地表现了他对朝代兴废盛衰的冷静反思,和功名利禄、富贵荣华的虚无与无常的感悟.同时,他的情志也通过咏史怀古散曲含蓄体现.流露出浓重的向往隐逸、乐山乐水的情趣.以曲写心,以心鉴史,是卢挚咏史怀古散曲表情言志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咏史怀古类散曲是卢挚最具个性特征、也最有价值的散曲作品。与元代其他作家不同,在卢挚留存下来的咏史怀古散曲中,很少描绘官场的肮脏,揭露官场的险恶;更多地表现了他对朝代兴废盛衰的冷静反思,和功名利禄、富贵荣华的虚无与无常的感悟。同时,他的情志也通过咏史怀古散曲含蓄体现,流露出浓重的向往隐逸、乐山乐水的情趣。以曲写心,以心鉴史,是卢挚咏史怀古散曲表情言志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明代山东是北方散曲流行的一个重镇。据统计明代有24位山东籍曲家,存曲数量达1664首(套)。其散曲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南北曲体式兼用;二是豪放、清雅、俗朴之风兼具;三是多种写作手法的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朱载堉散曲创作的历史背景,即家族的内部矛盾和明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剖析,认为它们是朱载堉散曲作品创作的动力和基础。同时,本文对朱载堉散曲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分类剖析和客观评价,指出了朱载堉的散曲是明代散曲中市井性强、受民众欢迎的且具现实意义的曲作。  相似文献   

20.
张可久是元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散曲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创作非常具有特色,尤其是在建构"列锦"修辞文本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他所建构的"列锦"修辞文本在结构形式上可以分三大类、十八小类。每一类"列锦"修辞文本的建构都对拓展作品意境,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他的散曲作品独具魅力,是跟他擅长建构"列锦"修辞文本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