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水浒传》中的宋江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最矛盾的地方就在于又造反又招安。在对宋江曲折的人生道路的解读中体察并接近其真实的内心世界,可以阐释其在造反和招安的表面矛盾后隐藏的深层秘密:抱负与地位的落差是宋江造反的能量基础;主观上不愿终生与主流社会为敌,不愿永远做"乱臣贼子",客观上梁山的经济问题、暴力问题难以合法而有效地解决,是他被招安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一部《水浒》,前半部写众英雄被逼上梁山,主题思想之积极进步无人置疑,也无须置疑;后半部写到受招安、平方腊,却引起了轩然大波。有的说作者宣扬招安,就是宣扬投降主义。有的说作者批判招安,所以说是高唱农民起义的赞歌;也有的说作者摇摆在宣扬与批判之间,思想十分矛盾。笔者认为作者宣扬招安,但不是宣扬投降主义;作者高唱农民起  相似文献   

3.
招安与造反这一悖论在《水浒传》中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事实上,招安只是作者采用的一种掩人耳目的曲笔手法,鼓励造反才是最终目的。水浒英雄最后悲剧结局的现实意义则是歌颂造反思想的伟大,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屠杀功臣的罪恶行径。  相似文献   

4.
当前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观点:晁盖与宋江不同,他是极力主张造反而反对招安的。但联系《水浒传》中晁盖的言行来看,此论则完全错误。晁盖根本没有造反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中的梁山英雄在官逼民反的情况下上演了一场忠奸之争 ,而斗争实质上表现为在替天行道的旗帜下的反贪运动。梁山好汉有力地打击了一批贪官污吏 ,奸佞小人。一场卓有成效的反贪运动却因招安以失败告终 ,显示了深刻的社会体制原因  相似文献   

6.
论宋江     
宋江“仗义疏财,结交江湖好汉”是其成为梁山英雄的基础;宋江的政治、组织、军事才能是他为英雄们拥戴的必备条件;宋江是梁山事业的维护者和领导者;宋江的招安是受其思想的局限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水浒英雄从聚义梁山到归顺招安有着一条内在的线索,这就是制约着众好汉的以"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世俗伦理.它是介于江湖义气和政治伦理之间的一种具有多重含义的伦理规范.它不仅使梁山英雄从分散到聚集于水泊,而且最终导致众好汉的悲剧命运.它的形成,不仅在于梁山好汉的背景,更在于故事流传过程中人为的加工.这种伦理,带有浓郁的民间特征.  相似文献   

8.
宋江上梁山之初未争头把交椅,而是坐上第二把交椅,这样山寨中出现一种"双头政治"。宋江数次劝阻晁盖下山,而他自己则不时率众为梁山建功,那时他可说是山寨真正的政治核心。晁盖被射杀后,在头把交椅问题上,宋江的权术与吴用的权术相互配合。宋江先是临时性据有寨主之位,后来破除晁盖遗言的阻碍正式坐上头把交椅。梁山重大政治问题包括头把交椅问题的解决一般来说都与"权术政治"有关。被赚上梁山的卢俊义后坐上无实权的第二把交椅,这样梁山又出现一种新的更稳定的"双头政治",而这是合乎宋江日后受招安需要的一种政治安排。  相似文献   

9.
宋江是《水浒传》中的核心人物,他的悲剧最有代表性。他主要接受了儒家的忠孝思想,但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道教人物九天玄女对他影响最大。儒家的忠义思想导致宋江走向招安之路,道教九天玄女的“忠义”劝说是宋江走向招安道路强有力的催化剂。儒道二家思想共同铸就了宋江及其众梁山英雄的人生悲剧,宋江及其义军最终走向悲剧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10.
刘军华  刘利华 《科技信息》2013,(19):186-187
宋江杰出的军事才能和组织才能造就了梁山的辉煌,但也由于宋江坚持招安使梁山队伍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对宋江的重要性研究者有共识,但关于宋江这个人物的性格历来多争议,从"忠孝仁义"的角度来看,宋江的孝、仁、义都只停留在表面,忠才是宋江思想里的坚持,这也是他一生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1917年7月张勋拥废帝溥仪进行复辟,然不得人心,各路讨逆军予以围伐,复辟失败后张勋遭通缉,然而1918年10月却被特赦。赦免他的原因主要有张勋旧部替其求情;安徽督军倪嗣冲等人的通电请赦;政府认为其坐镇徐、淮,有功于北洋;其他复辟同犯前已赦免,理应亦事同一律,对张勋赦免。北洋政府枉法赦免张勋体现了民国初年法制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也折射出理想的共和道路并不平坦。  相似文献   

12.
西安事变的发生与长征的胜利在客观上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没有长征的胜利,就难有西安事变的发生.其联系具体表现如下1.长征的胜利为把红军与东北军在西北形成的内战对立关系向统一抗日方向转化提供了条件.2.长征胜利前红军对东北军的三次重大军事打击,是促使张学良、东北军走抗日道路的重要条件.3.长征胜利后中共与东北军、西北军在西北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是事变发动和解决的政治基础.4.长征的胜利把党和红军的指挥中心放在陕北是事变发动和解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新军的最终背离与新军知识化程度的加深有着密切关系。正是由于大量知识分子的加入,新军官兵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便利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新军中的宣传鼓动;随着新军官兵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社会状况和清政府的统治会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怀疑,从而加速了与清政府离心离德的进程,而转向反清的革命阵营,成为清王朝统治的对立方。  相似文献   

14.
苏联解体的教训在于党失去了对军队的领导权,朝鲜、越南、古巴、老挝等现存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巩固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地位根本在于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国民革命军的失败说明军队任何时候都要置于党的领导之下,我军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些历史经验与教训雄辩地证明,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在这个问题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怀疑、犹豫和动摇。  相似文献   

15.
运用辩证法,对中外大量档案等资料进行深入分析,重新考察了甲午战争时期清军发动的五次收复海城战役,否定了清军统帅准备不足,指挥无能,军队纪律松弛等片面结论。肯定了清军官兵的爱国行动和巨大的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16.
人与武器的关系是近现代中国军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一个军事统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李鸿章、蒋介石、毛泽东这三位军事统帅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这决定了他们建立的军队的历史命运。李鸿章和蒋介石在这个问题上虽然有一些正确认识,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个问题。毛泽东从人民的立场出发,用科学的方法正确论证了这个问题,解答了"人与武器"的正确关系。在他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人民军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为一支威武之师、胜利之师。本文论述了李鸿章、蒋介石、毛泽东三位军事统帅在"人与武器"观点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在当今复杂纷繁的国际环境下,我们更应当坚持毛泽东的科学论断,加强军队建设,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人民军队优良传统观,是毛泽东在探索人民军队建军规律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毛泽东非常重视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对党和军队建设全局、对军队具体工作的重要意义。毛泽东对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内涵的认识,既丰富又具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关于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基本态度、主要特征和重要原则,都是指导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叶后漕军的积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漕军是漕运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明中后期由于漕军的收入有限而负担却异常沉重,又遭受种种剥削勒索,陷入了非借债不能维生的地步。借债不但没有能解决问题,反而成为漕军的另外一项重负,致使漕军逮亡与侵盗漕粮不断。明代政府采取了一些补救的措施,但收效甚微。明代漕军的积债问题反映了明代漕政的废弛与明代吏治的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