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应用浮游藻类评价桂湖水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2004年应用浮游藻类对桂林旅游景点——桂湖水质进行监测评价,初步探讨了桂湖浮游藻类与水质的相互关系.研究内容:浮游藻类的组成、生物种类、生物数量、指示生物、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理化对照监测等.结果表明:桂湖含有浮游藻类7门69属138种,主要种类为硅藻和绿藻;水质评价指数大多数样点达到清洁水质标准,少数有轻度污染,桂湖水质整体为清洁。  相似文献   

2.
黄河兰州段的藻类群落用于水质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黄河兰州藻类群落构成特点,优势种群、污生指数和藻类的污染指数等指标评价了黄河兰州段的水质,各样点污染顺序是:库心<小川<新城桥<湟水桥<中山桥和包兰桥;污染等级为α-寡污型、β-中污型和α-ps-多污型。  相似文献   

3.
采用哈尔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提供的例行监测断面BOD5、NH3-N、CODCr、TN、TP、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DO八个水质指标监测数据,选取PCA法对2014年上半年冰封期(1、2月份)内松花江哈尔滨段的水质进行综合评价.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月份第1主成分因子为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和NH3-N,第2主成分因子为CODCr和BOD5;2月份第1主成分因子为CODCr和BOD5,第2主成分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TP;阿什河口内和呼兰河口内污染比较严重,与研究流域内的实际排污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对嫩江拉哈─江桥段底栖动物、着生藻类、细菌及总大肠菌群等3类水生生物进行6种方法的生态学评价。结果表明:3类水生生物评价结果均能反映水环境质量状况,但各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我国的突发水污染事故频发,松花江哈尔滨段作为哈尔滨市重要的水源地,沿岸的污水处理厂及化工企业众多,存在着突发水污染事故的风险,因此,对可能的突发水污染事故进行预测预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EFDC模型建立了松花江哈尔滨段突发水污染事故二维预警模型,分别预测了枯水期、丰水期污染物对主要断面的影响时长和污染物在江面的迁移过程.结果表明:经过实测水位及水质数据验证后,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污染物质在研究区河段的扩散变化过程.以哈尔滨市某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泄露为例,得出主要断面COD浓度峰值及污染带持续时间,枯水期何家沟口下、阿什河口下、呼兰河口下及大顶子山断面受污染物影响的时长分别为13、52、59、72h,丰水期污染团停留的时长分别为19、30、43、51h.枯水期及丰水期整个江面受污染时常分别为128h和70h.模拟结果为松花江哈尔滨段突发水污染事故的应急预警及区域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松花江哈尔滨段的5个监测站点分析,选用BOD5、CODmn、DO、NH_3-N四项主要污染因子,对其2006~2015年的年平均浓度,利用PWQTrend水质分析软件运用季节性肯达尔检验原理进行了水质变化趋势检验,并且运用GM(1,1)模型预测2016~2025年四种主要污染因子的浓度变化.根据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和预测结果,可以有针对性的治理流域内的某一因子引起的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7.
运用污染综合指数和秩相关系数法,对甘肃黄河流域"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水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甘肃黄河流域河流水质持续稳定,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呈现好转趋势."十一五"期间水质较"十五"末期有明显的好转,但仍需加大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促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8.
评价或预测水环境中外源性化学物质对水质的影响,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过去几十年里化学手段分析水质以其分析标准化,能够准确检出目标污染物的含量等优点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化学手段耗时长检测费用高较难实现连续监测,且不能准确区分不同性质污染物的毒性程度。为此,生态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用生物指标评价水质,将水污染所造成的群落结构的变化加以量化,从而利用生物有效地评价和监测水污染状况。对污染物的生物监测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Kolkwitz和Marssonn在1902年利用微生物类群研究有机物污染的严重程度。Richard…  相似文献   

9.
主要介绍了主成分分析方法在SPSS中的操作,并运用此法对松花江哈尔滨段的水质进行评价,以及在实际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根据哈尔滨市"十二五"期间环境质量公报的数据,对哈尔滨"十二五"期间核辐射现状做出评价.并且根据"十五"数据,利用秩相关系数法,对2001—2010年哈尔滨核辐射进行对比,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十二五"期间,哈尔滨市电离辐射水平保持稳定;(2)大气气溶胶总α、总β较"十五"期间相比,呈明显的下降趋势;(3)2002年到2010年的变化趋势对比,陆地γ辐射空气吸收量率在2010年呈显著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