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银花抗菌物质的提取及其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金银花中天然抗菌物质的提取工艺条件和抑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提取物的最高吸收峰为324nm,抗菌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水比亩1:25,当浸提温度70℃,浸提pH值40,浸提时间60min;金银花提取对供试菌种的最低抑菌浓度≤8%(提取物粉末g/100g水,下同),10%的金银花提取液相当于100μmol/min青霉素对大肠杆蓖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2.
老鹳草鞣质的提取及其抑菌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①目的:研究老鹳草鞣质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确定其体外抗菌效果.②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最佳提取工艺,选择料水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3个因素,每个因素选取3个水平进行试验,以提取物的OD值为测定指标;用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提取液进行抑菌试验.③结果:老鹳草鞣质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是:料水比为1:30、浸提温度为80℃、浸提时间为30min;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青霉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对大肠杆菌也有一定抑菌效果,而对枯草杆菌和黑曲霉的抑菌作用不明显.④结论:老鹳草鞣质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3.
应用超声波法提取金银花中绿原酸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应用超声波法提取金银花中的绿原酸.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提取工艺下制备的提取物中绿原酸的含量,并与传统的水提法、乙醇回流提取法比较,根据绿原酸的得率及抑菌效果确定金银花提取的优化工艺.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法的绿原酸提取率高于水提法、乙醇提取法,但超声波法、水提法及乙醇提取法制备的绿原酸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没有明显差异,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为250μg/g.  相似文献   

4.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超声波辅助提取莴笋叶中黄酮类物质的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其最佳提取工艺为:90%乙醇作为浸提剂,超声功率500 W,超声时间50 min,液料比4 mL/g.在此条件下,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率为0.35%.  相似文献   

5.
采用超声波法从生姜中提取多酚类物质,利用酒石酸亚铁分光光度法表征提取物中多酚的含量,通过正交试验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生姜中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为60℃,料液比为1︰15(g/mL),乙醇体积分数为70%,提取时间为20 min,生姜中多酚的提取率为18.50 mg/g.抑菌实验表明,生姜多酚对大肠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凤尾草抗菌药物的提取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碱液提取凤尾草中的有效成分,确定了最佳提取方法;对提取物进行细菌和真菌的抑菌作用及最低抑菌浓度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黑曲霉均有很强的抑菌效果,对大肠杆菌、青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对黄曲霉基本上没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黑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提取物g/100ml培养基)分别为0.59,0.72,0.78;对青霉、枯草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提取物g/100ml培养基)为0.98、1.05.  相似文献   

7.
响应曲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金银花总黄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曲面法对金银花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选择超声时间、超声功率以及水料比为自变量,总黄酮提取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设计方法,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金银花总黄酮超声辅助提取的优化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21.35 min,超声功率472.24 W,水料比34.62 mL/g.在此工艺条件下金银花总黄酮提取率理论值为9.09%.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声波、微波联合浸提方式提取海藻多酚,通过正交实验确立了多酚提取工艺条件,并以平板打孔抑制法测定了海藻多酚粗提物对7种细菌和4种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采用料液比(匀浆:乙醇,g/mL)1:7,乙醇浓度85%,浸提温度70℃,浸提次数2次,浸提时间4 h,提取效果最佳,海带多酚提取率为2.08%。海藻多酚对供试的2种革兰氏阳性菌和5种革兰氏阴性菌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活性,量效关系均呈剂量依赖型,最小抑菌浓度为10~40μg/mL。其中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抑制效果较明显,对青霉、白色念珠菌亦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凤尾草抗菌药物的提取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碱液提取凤尾草中的有效成分,确定了最佳提取方法;对提取物进行细菌和真菌的抑菌作用及最低抑菌浓度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黑曲霉均有很强的抑菌效果,对大肠杆菌、青酶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对黄曲霉基本上没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黑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提取物g/100ml培养基)分别为0.59,0.72,0.78;对青霉、枯草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提取物g/100ml培养基)为0.98、1.05。  相似文献   

10.
通过单因素实验法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料液比及超声时间对毛莲蒿总香豆素得率的影响,并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毛莲蒿总香豆素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毛莲蒿总香豆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72%,浸提时间71min,浸提温度68℃,料液比1∶58(g/mL)及超声时间30min,在该条件下毛莲蒿总香豆素的平均得率为3.45%.优化后的提取工艺方便、可行,可为毛莲蒿中总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提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抗菌肽是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分,口腔抗菌肽在抑制口腔细菌生长、维持口腔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文中主要针对人体口腔抗菌肽种类、分布、功能、表达方式与表达水平、与疾病的相关性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并总结分析了将抗菌肽应用于口腔疾病临床防治、诊断的可能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抗菌肽具有分子量小、热稳定性好、无免疫原性、抗菌谱广等特点.并且,抗菌肽对畜禽具有促生长、保健和治疗疾病等功效;无毒副作用,无残留、无致细菌的耐药性等特性.在动物养殖和提高畜产品品质方面,抗菌肽也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文章结合当今抗菌肽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对抗菌肽的分类、抗菌机理、应用状况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醋酸去氢表雄酮肟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醋酸去氢表雄酮为原料,室温搅拌下和盐酸羟胺在弱碱性介质中反应合成醋酸去氢表雄酮肟,得到了纯度较高的醋酸去氢表雄酮肟,收率达89.6%。通过测定其熔点,借助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NMR)、质谱(MS)以及元素分析等技术来表征其结构。抗菌活性实验表明,醋酸去氢表雄酮肟对实验菌株均有抑制和灭活作用,对枯草芽胞杆菌CMCC63501株的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绿豆提取物的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绿豆总提取物和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的抑菌活性.试验表明,正丁醇萃取物为抑菌活性有效萃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青霉均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同时对正丁醇萃取物的抑菌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为30~70℃,pH值为7.0~8.0的条件下都具有较好的抑菌稳定性,且不受紫外线照射的影响;正丁醇萃取物利用薄层色谱分离为五种成分,经过颜色反应和薄层检识,确定一种黄酮类成分和三种皂苷成分.  相似文献   

16.
抗菌肽AP-57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AP-57/C10orf99 重组表达载体,并在BL21中进行重组蛋白的表达,经纯化获得高纯度的AP-57,从而为其功能性研究提供基础。通过合成AP-57基因序列,连接入pET32质粒中与Trx标签和His标签融合,转化进DH5α,经筛选、鉴定为阳性克隆菌落中提取的粒转入基因工程化BL21中进行表达。通过优化表达条件如温度、诱导时间和诱导剂(IPTG)浓度来提高重组蛋白表达量;最后,通过亲和层析浓缩获得融合蛋白,去标签和阳离子交换层析、脱盐步骤获得纯的AP-57蛋白。结果是成功构建了AP-57的诱导表达和纯化体系:当菌液OD为0.6-0.8时,用0.5 mmol/LIPTG,25℃,诱导培养6 h;通过纯化后获得的样品经质谱和SDS-PAGE鉴定为AP-57且含一个链内二硫键。本实验建立了一条完整的AP-57制备工艺,为后续其功能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杨树菇抑菌活性提取物理化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杨树菇发酵液抗菌活性物质对温度,紫外线,pH变化及蛋白酶的稳定性;利用pH纸色谱,捷克八溶剂系统纸色谱等方法对抗菌活性物质水溶性,离子特性等性质进行了早期鉴别. 结果表明,该物质为弱酸性,极性较强,能溶于水等极性有机溶剂,对温度,紫外线,pH值及蛋白酶较稳定. 为这一抗生物质的进一步纯化和结构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两栖动物的皮肤抗菌肽是抵御外界微生物侵袭的有效屏障之一.此文综述了两栖动物皮肤抗菌肽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天然抗菌肽的分离、纯化、基因克隆与表达的过程,并展望了其在农业和临床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pDCs) sense viral and microbial DNA through endosomal Toll-like receptors to produce type 1 interferons. pDCs do not normally respond to self-DNA, but this restriction seems to break down in human autoimmune disease by an as yet poorly understood mechanism. Here we identify the antimicrobial peptide LL37 (also known as CAMP) as the key factor that mediates pDC activation in psoriasis, a common autoimmune disease of the skin. LL37 converts inert self-DNA into a potent trigger of interferon production by binding the DNA to form aggregated and condensed structures that are delivered to and retained within early endocytic compartments in pDCs to trigger Toll-like receptor 9. Thus, our data uncover a fundamental role of an endogenous antimicrobial peptide in breaking innate tolerance to self-DNA and suggest that this pathway may drive autoimmunity in psoria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