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南京工业大学抢抓高等教育大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机遇,以学科建设和构筑人才高地为契机,夯实科技成果转化基础;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载体,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机制创新为抓手,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初步探索出一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合作之路.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合作模式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及社会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共识.“四驱互动式”产学研合作模式不但对人才培养质量及科技成果转化有促进作用,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有利于实现高校—基地—行业协会—企业等产学研合作各方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3.
典型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及经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研合作模式直接决定着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和效率。世界各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各有特色。对国内外的典型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深度剖析,借鉴其成功经验,为国内不同地区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推动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平顶山学院学报》2021,(4):110-116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我国急需大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本科高校,积极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虽然我国校企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取得可喜成绩,但在校企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仍然存在没有统筹协调、动力不足等问题。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途径主要有:构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借助校企产学研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平台、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等。  相似文献   

5.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创新性人才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地方政府、高校和企业实现共同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共同愿望。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冯晶晖 《甘肃科技》2007,23(12):266-267,185
产学研合作是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兴起的一项极具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事业,产学研合作也是国家创新系统中很重要的知识流通机制。在新的形势下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高等学校产学研发展的现状和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用科学发展观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优化高等教育,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还有待于高校内、外部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7.
池本军 《安徽科技》2004,(12):24-24
为将《马鞍山市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加强全面合作的协议》等产学研合作协议落到实处,进一步将产学研合作推向纵深,支撑和引领导全市经济快速发展,日前,经过马鞍山市科技局、市决策咨询办的努力,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11位专家教授带着最新科技成果来到马鞍山,举行科技成果发布会,并与企业界进行零距离接触,了解企业发展情况、科技创新及科技需求等状况。  相似文献   

8.
产学研合作是推动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途径。当前,在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问题上存在不少问题,应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中的规范保障等措施来促进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的建设,使产学研合作能够稳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刘青 《科技咨询导报》2014,(29):161-16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时代的来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迫切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基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现状,通过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进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而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模式,具有现实意义的可操作性,该文将从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入手,为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进行了积极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严新 《科技咨询导报》2007,(16):224-224
2007年11月温总理在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1位教师、校长和教育专家参加的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国家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这样做,既有利于当前缓解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也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早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提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合作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实践表明,产学研合作能有效地培养应用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通过立法、制定优惠的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以及建立产学研合作协调机构,为产学研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合作。企业、高校对产学研合作的认识、态度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则是发展产学研合作的内部动力。  相似文献   

11.
产学研相结合是一件对国家、学校和地方政府都有益的事情 ,它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建设、更快地为地方政府培养急需人才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扩大办学规模 ,改善学生的就业环境 ,更好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 ,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近年来市校合作的经验 ,论述了产学研三结合的主要业绩。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市”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产学研合作作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条重要途径,有了一定的进展,政府部门和企业对产学研合作重要性的认识也有了不断的提高。从政府方面来看,由于杭州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制于技术成果来源不足、成果转化渠道不畅、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科技方面的因素,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如何加强产学研合作,更多地引入和转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已是一个影响我市经济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因此,近年来杭州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始采取措施,积极…  相似文献   

13.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核心构成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它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联合与促进,它服务于企业的创新成效和整体经济的发展。产学研合作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模式。产学研合作是广义的概念。作为合作机构是企业、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三方(或两方)的联合,而合作的目的是完成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并使取得的科技成果由知识形态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完成科技资源、经济资源、生产力要素的重组与优化配置,开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产学研合作成为国家科技计划实施的依托,各省市区域发  相似文献   

14.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自主协商,为市场需求和共同利益联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所进行的科研开发、生产营销、咨询服务等经济技术合作活动。产学研合作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平台.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产学研合作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和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产学研合作不仅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是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6.
科技经济一体化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导趋势,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高校产学研合作不仅实现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给企业带来了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给经济、科技、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分析产学研合作呈现的新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同时,高校产学研合作成果应以市场为导向,由管理型向管理兼服务型职能转换,健全联动机制以及营造良好氛围,使高校的教育、科研和服务社会三个学术使命能够保持一种创造性的张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等教育的产学研结合实践从20世纪50年代就有.现代意义上的产学研结合思想的提出.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合作教育模式的引进。经过17年的实践和理论的探索,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实践比较成功的合作模式主要有9种。下面从这些模式的基本内涵、特点、优势和局限性方面做一下介绍。  相似文献   

18.
孟庆波 《科技资讯》2013,(7):196-196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这不但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的能力,而且还能够源源不断的为社会提供可靠地新型人才.经融危机影响过后,服装业的整个结构调整和对新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有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通过产学研的模式培养新型人才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要深化改革,更新教育理念,培养服装业的创新性人才[1].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优势以及与传统教育的主要区别,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几种模式的比较,通过在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初步实践,探讨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产学研结合是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方式,是加强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产学研结合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学校内涵发展的迫切需求。重庆邮电大学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立足信息行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优势,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努力构建产学研合作大平台,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