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芯井观察和岩屑钻井资料的分析研究,结合沉积相的测井响应特征,采取先单井划分后多井沉积相对比的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罗庞塬40073井区长4+5油层组的沉积相、沉积微相进行了划分,得到了该井区油层组沉积相在平面上的展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沉积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和河口坝等5种沉积微相;研究区油气的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长4+5油层组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是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微相。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志丹地区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岩心、野外露头、测井、录井岩性等资料,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按照适合陆相盆地层序特征的研究思路,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志丹地区延长组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对志丹地区延长组不同相带、不同旋回中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了该地区延长组层序界面的类型和识别特征;并对延长组基准面旋回特征进行讨论和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划分。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志丹地区延长组长10—长4+5时期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模式。认为延长组从下至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其中LSC1对应长10和长9油组;LSC2对应长8和长7油组;LSC3对应长6和长4+5油组;LSC4对应长3、长2和长1油组。LSC3生储盖组合配置良好,且处于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上,是志丹地区主要的产油层段。  相似文献   

3.
姬塬油田堡子湾南区为典型的低压低渗油田,开采层位以长4+5、长6,为主,其中长4+5伴生气含量大,且岩石致密,油层渗透率较低,单井自然产能低,因此影响我区泵效的主要因素为气体影响和油井自然产能低。本文提出影响我区泵效的因素有气体影响、地层供液不足、冲程损失及漏失等,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理措施,使我区泵效从2010年的23.7%,提升至2011年10月的29.8%,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用石油地质综合方法,结合现代测试技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区域资料与单井资料相结合,综合评价长4+5储层。研究可知,长4+51在白豹、南梁、元城地区发育I~II类储层;长4+52在白豹、元城、南梁地区发育Ⅱ~Ⅲ类储层。长4+52油层不是研究区内的主力油层,长4+51油层物性较好,是白豹地区的主力油层。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环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油层组致密砂岩勘探潜力巨大,但沉积相类型和特征复杂,严重制约勘探布署与开发成效。作者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测试分析资料并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通过沉积相识别标志的研究,分析了长4+5油层组沉积相特征,结果表明,镇北-环县地区长4+5油层组主要为独特的河控-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建立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结合取心段沉积微相分析,认为研究区最有利的储集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沉积。  相似文献   

6.
以胡尖山油田长6、长4+5油藏为例,综合应用地质资料、岩芯分析资料、测井资料以及试油资料,开展了长6和长4+5油藏小层划分和对比、单井相分析,建立测井相识别模式,编制小层沉积相平面展布图,进而分析沉积相演化规律;探讨储层砂体展布以及物性分布规律,从而深入认识研究区的储层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储层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然后结合试油资料对胡尖山油田长6、长4+5油藏的储层进行有利区域的预测,为油田待开发区域的合理建产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为了恢复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延长组的岩相古地理 ,寻找砂岩有利岩性储层区带 ,通过研究区内延长组沉积背景和长4 +5—长2 油层组的地球化学、岩石组分、沉积构造和层序演化规律等沉积特性 ,划分了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沉积相带类型及分布规律 ,指出了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相砂岩是有利的储集体 ,探讨了三角洲沉积体系有北东、北东东和西南三个主要物源方向以及发育机理 ,并对三个不同物源方向上形成的沉积砂岩的岩性组分、砂体分布等不同特征进行了对比和区别 .系统深入地探讨了三角洲沉积的发育机理  相似文献   

8.
把原油分为A,B和A-B三类,考察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长4+5段和长6段的原油特征.结果表明:A类原油样品最多,在各层段均有分布;B类和A-B类原油样品相对要少,分布层位局限,主要分布在长61段和长4+5段中;长7段烃源岩是A类原油的主要贡献者,垂向运移距离相对较大;B类原油主要来自长6段和长4+5段烃源岩,长7段烃源岩也有贡献;长7段烃源岩是研究区的主要烃源岩,长6段和长4+5段可以作为次要烃源岩;长6段和长4+5段烃源岩生成的原油聚集的油藏是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综合运用物性资料、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以及阴极发光等测试方法,对环江-刘峁塬地区长4+5砂岩储层岩石学特征、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及有利成岩相带进行了研究,划分出四种成岩相,其中绿泥石薄膜胶结+粒间孔、长石溶孔相和高岭石胶结+粒间孔、长石溶孔相是储层发育有利的成岩相带,水云母胶结相次之,铁方解石胶结相最差。油气地质意义表明,长4+5砂岩储层生、储、盖配置合理,成藏条件优越,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可作为下步重点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岩心和薄片的古地磁定向分析,以及油井注水实验结果的分析,对中山川油区长4+5—长6储层的物性及裂缝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区的主力油层以低成熟度的细粒—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储层孔隙种类较多,原生的粒间孔及次生的溶蚀孔为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储层水平和网状裂缝非常发育,具有张裂缝特征,构造型的NE向裂缝占主要地位.在区域最大主应力的控制下,人工压裂裂缝的方向主要为NE-NNE向.  相似文献   

11.
川口油田长6油层组沉积相特征与储集条件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25  
通过对川口地区长6油层组的划分与对比,结合特征的岩相组合、骨架砂体的几何形态、盆地古地理背景的综合分析,以及储层的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的研究,认为长6油层组的环境演化代表了浅水台地型三角洲逐渐转变为陆上平原的历史;曲流河道砂体是区内油气富集的有利相带;长61段和长62段是主力油层。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9油层组沉积特征与储集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9油层组物源、沉积相及其微相特征综合分析,对储层岩石学、孔隙类型、结构、物性特征研究,认为长9油层组总体属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长91局部出现浅湖沉积,储层类型以Ⅱa、Ⅱb型为主.长91为主力油层,主要分布于三角洲前缘相带,其中盐池地区物性最优,发育良好的储集空间,为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13.
通过观察岩石及铸体薄片和常规物性分析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长4+5油层组储层砂体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储集类型和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4+5油层组储层砂体的孔隙主要以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粒间溶孔次之;成岩作用包括建设性成岩作用和破坏性成岩作用,建设性成岩作用包括溶蚀作用、绿泥石黏土膜形成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包括机械压实作用、石英及长石的次生加大、碳酸盐胶结作用,其中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是造成本区砂岩原生孔隙大量丧失的主要原因。以成岩作用为基础,建立了镇北地区长4+5油层组5种成岩相类型。储层的发育受沉积相、成岩作用和成岩相的影响。有利储层发育的沉积微相砂体类型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有利的成岩作用和成岩相为长石溶孔相、高岭石弱溶蚀相和绿泥石环边残余孔相。  相似文献   

14.
为定量化明确延长组地层在几个关键沉积期的底面凹凸构造面貌特征,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大量钻井等资料并采用盆地模拟技术,划分4个地层单元,即长10~长8、长7、长6~长4+5和长3~长1,定量化考察延长期湖盆在各层地层单元沉积末期的底面古构造特征。结果表明:长8沉积期末,地层底面构造高程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主湖盆范围的构造等高线在-600 m以下;长7地层沉积期末,整体表现为“南高北低”的古地貌特征,主湖盆范围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构造高程达-1 150 m以下;长4+5沉积期末,凹陷区分布在盆地西北区域、分布范围和构造高程差变小、约为200 m;长1沉积末期,地层底面构造面貌格局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的古地貌特征,地层底面凹凸构造高程差为300~400 m。各沉沉积期底面凹凸构造发育,缓坡构造面貌区域是油藏分布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5.
随着油田大发展的需要,长4+5、长6、长8作为公司的主力油层,日益受到重视,但随着油层物性的逐渐变差,注水开发过程中微裂缝开启,油井液量低与注水不见效、裂缝型见注入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本文依据镰刀湾油田长6油藏的地质特征和注水开发效果评价,分析了超低渗透储层有效驱动体系、裂缝储层水驱油特点,以提高裂缝性油层有效动用为核心,提出了线状注水及井网加密调整意见希望能够为今后的开发思路提供参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研究区南212井区长4+52油层组砂体叠置类型及其与油水分布的关系,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对研究区长4+52沉积微相类型、砂体的垂向叠置及横向接触样式进行深入剖析,再结合试油资料探讨不同砂体叠置类型的含油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南212井区长4+52储层形成于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主要发育分流河道与河道间微相。砂体样式按照垂向叠置关系可划分为块状、分段互层、薄互层以及薄层砂体,在横向上可将其划分为孤立砂体、垂向叠置、水平搭接及切割叠置砂体。研究区长4+52砂体垂向叠置类型主要为薄互层和分段互层砂体,分段互层砂体含油性较好,而薄互层砂体含油性较差。长4+52-1砂体横向接触关系主要包括垂向叠置、切割叠置及水平搭接砂体,且切割叠置类砂体含油性最好,长4+52-2主要为水平搭接和孤立砂体,含油性整体较差。  相似文献   

17.
杏子川油田为低渗、低压、低产油田,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依据不同储层的测井解释成果和试油结论,编制坪北区长4+5、长6测井解释图版,电阻率13-14Ω.m是含油水层的电阻率下限,电阻率15Ω.m是油层下限,并经过后期的试采对比分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应用分析化验手段对堡子湾地区长4+5组砂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套储层为陆相湖泊三角洲沉积体,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和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孔隙以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储层物性较差,属于典型的低孔超低渗透储层.综合沉积、砂体、成岩、孔隙结构、物性等参数,建立了适合该区的储层评价标准并对该区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不同类型储层对油气产能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一类储层区油层发育好,试油单井产能最高;二类储层区油层发育较好,试油单井产能较高;三类储层区油层不发育,无产能.  相似文献   

19.
南泥湾下伏油田长6油藏烃源岩为100Ma以来长73泥页岩生烃形成,主要经历了1期充注阶段。富集规律表明:长73充足的油源是原油富集的物质基础;有利沉积微相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形成的砂体成为原油富集有利场所;盖层为长4+5底部及长6顶部广泛发育的泥岩;广泛分布的低孔细砂岩储层,为油气富集提供了有利储集、输导空间。  相似文献   

20.
油气田低电阻率油层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提高低电阻率油层测井评价的可靠性,对大港油田低电阻率油层进行研究。从对低电阻率油层成因的认识出发,结合地质认识成果和测井响应特征探索出识别低电阻率油层的有效方法。研究表明,低电阻率油层的识别应首先从沉积、圈闭以及层位的角度出发,确定低阻油层可能出现的区域,然后综合判别各种测井响应特征,最终正确识别出低电阻率油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