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解决城市交通规划问题,从定义、内涵和评价模型3方面对现有5种交通可达性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以大连市中心城区早高峰时段公共交通出行的可达性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辨析了交通可达性与机动性在城市交通发展中的关系,提出了可达性导向的交通规划思路。与传统规划不同,该可达性导向的交通规划更加以人为本,更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非机动交通可达性模型,用以准确评估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方案,以体能消耗作为可达性阻抗,确立了多段式阻抗函数形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体能消耗的非机动交通可达性数学模型(NABE模型),并比较了各类可达性模型计算结果。研究结果表明:NABE模型能够体现出机动化交通设施对于非机动交通出行圈的影响;当阻抗增加时,NABE模型能合理表现可达性变化趋势;阻抗接近于0时,模型也能在极限状态下表述出非机动化交通可达性。上述特点弥补了传统可达性模型在描述非机动化交通可达性时存在的问题,其趋势更符合非机动化交通特征,NABE模型应用于交通规划方案评估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针对老年人群的就医出行特征引入了公交出行阻抗的概念,在GIS技术支持下设计了以服务老年人群为出发点的城市高等级医院交通可达性测评模型,并应用该模型侦测了西安市三级甲等医院的交通可达性。结果表明:医院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交通联系方式是保证可达性测评针对性及有效性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应该对服务老年人群的高等级医院交通可达性进行准确的专门测评;得益于"公交都市"战略的实施,西安市已形成较好服务于老年人群就医出行的高等级医院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制约医院交通可达性提升的成因可归结为禁锢型、拮抗型和磨合型,城市规划管理者在谋划破解医院低可达性问题时需结合不同的成因类型采取相应的行动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我国城市交通与道路三十年的发展,分析了城市交通的特点与存在问题。指出要根本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应该根据城市交通特征做出功能分明的道路系统规划。针对目前我国城市道路性质与功能不分,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交通混杂的现状,提出道路系统规划应考虑的四条原则:1.解决城市交通必须从城市总体规划着手;2.城市道路必须区分交通性与生活性.应布置城市机动车干道系统及自行车道路系统;3.商业文化娱乐大街应该规划为步行区;4.城市机动车与自行车交通应与步行交通密切联系。最后,还展望了我国城市交通现代化及城市交通发展应该达到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以萧山市交通规划为例,了研究了城市交通规划了的一些方法,重点了如何利用现右得到的数据建立EMME/2工作平台,如何简化出行吸引和分配的模型是城市总体规划与交通规划中的主要问题;描述了EMME/2工作平台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应用,提出城市总本规划与交通规划必须结合得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6.
杜薇 《科技信息》2013,(23):302-302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城市交通建设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城市的规划发展与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不协调。城市交通是城市规划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要解决城市规划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城市交通的问题。本文讨论了良好的城市交通规划所应该达到的基本标准,提出了目前城市总体规划所存在的不利于交通规划发展的问题。根据相关问题给出了可以采用的解决方法,为未来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成渝高铁开通前后沿线站点城市的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探究。【方法】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域,选取2015和2018年为时间截面,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引力模型,测度成渝高铁沿线主要站点城市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进行耦合协调分析。【结果】1) 高铁开通后,沿线站点城市交通可达性整体得到明显改善,交通可达性值呈中间低两极高的空间分布特征,“时空压缩”效应明显。2) 高铁通车使沿线站点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趋于网络化,内江的辐射能力明显增强,成为旅游经济联系的第三个核心。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联系总量空间上呈现出两端强中间弱的形态,数值上呈三级等级梯度特征。4) 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耦合协调程度处于一般水平,高铁开通带来的交通可达性改善对旅游经济的拉动作用并未完全显现。【结论】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构建成渝地区旅游合作发展战略、开发成渝地区旅游新业态,从而促进区域内交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交通与城市的关系成为未来区域发展的方向。陕甘宁地区位置特殊,由29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多指标体系,以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赋予指标权重,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对各城市交通可达性与城市活力协同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运用ArcGIS软件绘制各个城市交通可达性、城市活力以及两者耦合协调程度的分布图。结果表明:陕甘宁地区交通可达性公路系统比铁路系统更具优势。陕甘宁地区城市活力呈现以西安为中心,兰州为副中心的分布格局,区域整体活力较弱,特别是以酒泉、嘉峪关为主的河西地区,受制于地形限制距离中心城市均较远。在公路和铁路视角下,陕甘宁地区交通可达性与城市综合活力耦合协调处于濒临失调阶段,区域整体协调结果极端化分布。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果试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能源消耗的城市交通结构优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为支持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理论体系的创立,引入交通容量、环境容量和方式能耗的概念,提出基于能源消耗的城市交通结构优化的思路、模型与方法,并进行了应用实例研究。该模型融入了影响城市交通结构的各种因素,使其最优解既能满足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需求,又能使交通的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最小化,从而为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提供了可行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拥挤、交通环境污染严重、交通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以及传统交通规划理论的不足,对交通规划理论进行研究。根据城市模式的演化趋势,在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的概念,构建了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的理论框架。研究表明,该理论框架充分考虑了交通环境承载力和交通发展的相互作用,通过确定合理的交通结构和土地利用模式,可提高城市交通环境容量,解决现有的城市交通问题,并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认为特定的土地利用模式会导致某种相应的城市交通模式,而交通建设带来的可达性提高扣外部性利益又引导着土地利用的方向;可达性、出行成本、地租等都是影响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同时,二者的协调发展还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及规划等外部因素来保障.  相似文献   

12.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定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已成为整合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规划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文章从"轮转式"互动及"模式"互动两方面分析了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并从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注重城市土地的混合利用,推动TOD的土地开发模式以及注重高新技术的引入和利用等方面论述了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的整体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旅游空间是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和存在形式,其可达性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旅游体系的建设.该文以武汉为例,通过对网络游记进行词频分析以挖掘游客对城市旅游意象感知,并据此对相应的旅游空间的可达性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进而分析旅游意象要素的可意象性与旅游空间的可达性之间的关联和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旅游空间的可意象性与其空间和感知可达性整体相关性较低;部分旅游空间的可意象性和分布与道路可达性存在不匹配的现象.该研究可为完善城市旅游规划和城市营销策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活力是评价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目标之一.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的活力也因此受到多元、复杂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聚焦于街道/乡镇这一基本行政空间单元,运用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方法,结合信息熵模型,对上海市城市活力区域进行了识别评估,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行政区—街道—居住区尺度,剖析公共开放空间社会游憩服务本质并针对性地提出其服务优化策略。【方法】借助GIS、RS技术,以南京市中心城区游憩型公共开放空间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公共开放空间服务供给能力、居民游憩需求以及交通渠道3个方面,根据可达性相关指标定量化分析其服务能力。【结果】①供给侧:研究区公共开放空间数量略显不足且分布较为不均衡,结合人口分布表现为老城区服务效率较高、边缘区域则较差。②需求侧:结合人口分布,老城区80.15%的居住区属于游憩需求冷点地区,边缘地区需求热点则较多。③4种交通方式下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差异明显:机动车可达性最佳; 其次为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 步行可达性最差,仅有35.13%的居民可以在20 min内步行到达临近的公共开放空间。【结论】从供需双向出发评价公共开放空间游憩绩效水平,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居民游憩需求合理布局以及构建慢行系统3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能缓解当前以南京为代表的密集型城市中游憩空间供给不足与居民生活休闲需求激增之间的矛盾,并对接南京市新一轮总体规划的编制,为城乡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Accompanying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of transport sector increased rapidly. From the viewpoint of how the urban traffic management department should cope with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based on the economy, institutional reform, planning and policies in China, the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important problems and obstac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transport,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which could lead the urban transport system transform to low carbon emission and become more suitable to the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7.
罗彬  林孝松  罗军华  王敏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4):14011-14018
可达性分析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和地理学科领域,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可达性研究领域1990~2020年的研究动态进行综合分析,识别发文数量时序特征,从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方面进行共现分析并前沿突现进行阶段划分。结果表明:国内可达性研究可分为起步阶段(1990~2001年)、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2010年)、高速发展阶段(2010年~2018年)和成熟平稳阶段(2018年至今);国内可达性研究大致分为几个作者群,作者群之间的互引关系比较弱,学术交流比较薄弱,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学术隔离和学术堡垒,不利于可达性的全面深入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发文机构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的学术联系和合作,有利于可达性研究的全面性和丰富性;通过半衰期指标的比较表明文献的质量和影响力与发文数量并无明显相关性;发文机构大都分布在江苏、上海、北京、武汉等大城市,说明大城市对可达性研究十分重视;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模型和方法运用于可达性的研究,涉及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研究可达性对于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和城市合理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上结果分析可为国内可达性的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公园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文化功能,其空间布局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公园的可达性与公平性.以济南市为例,采用2009年ALOS遥感影像数据,基于RS和GIS软件平台,解译获取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图、道路交通和城市公园等空间数据,构建了城市公园吸引力综合指数,并基于道路网络,采用成本加权距离分析方法计算研究区城市公园的空间可达性,最后基于logistic模型计算了城市公园的综合可达性,以表征城市公园自身属性特征(吸引力)和交通可达性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济南城市公园空间可达性和综合可达性总体水平均较好,20min内可达区域约占研究区的80%,但空间分布不均衡,中心高外围低,南部受地形影响可达性普遍较低;2)吸引力比较强的公园周边可达性水平明显提升,说明城市公园吸引力对可达性的影响较为显著.研究结果丰富了可达性研究的内涵,可为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进行城市绿地空间布局和城市绿地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交通效率的城市道路网络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网络的优化是建立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环节。引入交通效率的概念,提出了基于交通效率的城市道路网络优化思路。与传统的四阶段交通规划模型相结合,将多车种用户平衡问题作为下层模型,考虑建设费用、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的约束,建立了使广义交通费用最小化的城市道路网络双层优化模型,分析了关键参数,并应用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混合算法进行了求解。实例研究表明,该模型既能满足交通需求,又能满足交通系统的环境保护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