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舟不共济     
西德统治集团在外交政策上分为所谓“戴高乐派”和“大西洋派”。这一年来,两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派系斗争。下面节译的英国《观察家报》的文章,介绍了西德统治集团内部这种错综复杂的斗争情况。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约翰逊政府加紧推行旨在控制西欧盟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使西方国家之间一直围绕着核武器问题争吵不休。美国的目的是,通过“多边核力量”计划,不让英国、尤其是法国发展独立核力量。另一方面,通过给西德以较大的控制权这一甜头,从而分化巴黎—波恩联盟,孤立法国,贬低英国。10月上旬,西德的总理艾哈德扬言,今年年底西德可能同美国单独签订“多边核力量”条约。同时,美国报刊也纷纷透露,约翰逊政府也准备在今年年底以前签订北大西洋集团“多边核力量”条约。但是,美国的计划首先遭到了法国的激烈反击,法国声称不惜为此要求改组甚至拆散北大西洋联盟、废弃法国西德条约,等等。英国新上台的工党政府也趁机向美国提出了一系列难题,实际上是要在参加“多边核力量”的名义下取消美国原来的意图。波恩方面更因爆发了亲美还是亲法之争而几乎造成内部危机。西方国家之间围绕核力量问题展开的斗争正方兴未艾,这既是针对美国的、控制与反控制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它们彼此之间争夺大国地位的一个关键。下面节译的美国《民族》周刊的文章,介绍了西方国家之间有关“多边核力量”计划的一些看法;法国《世界报》的文章则道出了法国针锋相对的反对态度。  相似文献   

3.
据西德《斯卡拉》杂志报道,欧洲主要国家1979年(西德为1980年)每千人出生率如下: 西德10.0东德14.0 奥地利11.4法国14.1 丹麦n.6希腊15.9 瑞士n.6西班牙16.1 意大利11.8苏联18.2 荷兰12.5波兰19.0 英国13.1爱尔兰21.1欧洲主要国家1979年出生率@陶书~~  相似文献   

4.
西德的对外广播自1952年恢复后,三十多年来有了很大发展。1955年西德对外广播的时间仅为英国的五分之一,到1965年已超过英国。目前,西德设有两座对外广播电台:一座是对全世界广播的短波电台《德国之声》,使用34种语言;一座是对欧洲地区和民主德国广播的中、长波电台《德意志广播电台》,使用14种语言。两个电台对外广播每周累计为789小时,仅次于苏、美和我国而居世界第四位。西德对外广播的重点地区是第三世界和东欧各国。他们认为,象西欧和北美那些地区,对短波电台来说,“只具有部分的重要性”,因而削减了对该地区的广播节目,而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对非洲、亚  相似文献   

5.
法美矛盾已经远远超过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已经远远超出欧洲的范围。戴高乐政府已经用具体行动在亚、非、拉地区推行它的“世界范围政策”。3月16日至19日,戴高乐访问了墨西哥。下面摘译的法国报刊的两篇文章,谈论到法国对“第三世界”的所谓“合作”政策,和要求美国让欧洲“回到”拉丁美洲。墨西哥《永久》周刊和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则提供了法国在墨西哥的经济活动和影响的背景材料,它们对法国力图打入拉丁美洲的攻势,何以引起美国的惴惴不安,作了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6.
去年10月3日,当时担任英国财政大臣的麦克米伦(现任首相),在伦敦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了建立所谓“欧洲自由贸易区”的计划。11月26日,下院举行经济政策的辩论时,他正式表示英国决定参加“欧洲自由贸易区”。这表明英国越来越重视它同西欧国家的经济联系。英国提出“欧洲自由贸易区”计划,作为它同拟议中的“欧洲共同市场”建立联系的方式。早在1955年6月,“欧洲煤钢联营”集团的六个成员国法、意、荷、比、盧和西德在意大利墨西拿的六国外长会议上,提出建立“欧洲共同市场”的问题,建议将西欧六国现有的“煤钢联营共同市场”扩大为一个包括所有商品的共同市场;当时还成立了由比利时外交大臣斯巴克担任  相似文献   

7.
七十年代以来,西欧与美国在对苏联政策、安全战略、经济政策及与第三世界的关系等问题上的矛盾分歧日见尖锐,使西方联盟面临严重局面。西方联盟能否经得起一次次的危机震荡,欧美关系是走向分崩离析,还是保持基本稳定?对此,西方学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西德作者彼得·本德尔在他的专著《意识形态的结束》(即《盘根错节的欧洲》)中认为,欧洲正在发生变化,东、西“两个阵营都在瓦解”,盟员与各自的盟主开始疏远。因而,今日欧洲应该也可以推行一项“为欧洲着想的政策”,以求逐步实现“欧洲的欧洲化”。  相似文献   

8.
西德《外交政策》季刊1984年第一期发表了西德外长根舍于1983年12月13日在波恩举行的“德国雇主协会”联邦会议上的一篇讲话,题为《技术革命的挑战》,现摘编如下:目前,世界经济正处在广泛的结构转变时期:美国和日本的激烈竞争把世界带进一个  相似文献   

9.
从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前往中国到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签订,这段时间是中美两国初步建立贸易交往时期。由于中美两国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美国与中国建立的贸易关系,与欧洲老牌殖民国家如萄萄牙,西班牙、英国等国同中国的贸易关系有相同的一面,又由于美国作为一个新独立的、弱小的国家涉足欧洲各国早已角逐的中国市场,又不能不带有它自已的特点。 一 1784年,即美国正式脱离英国统治独立后的第二年。为了在经济上摆脱对英国的依附,为了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第一批美国人乘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广州。从此开始了中美直接贸易,直到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签订,这段时间被认为是中美早期贸易时期。可以说,中国是美国进行直接贸易较早的国家,正如美国学者赖德烈在他的《论美国在横跨太平洋移动》一文中所述:“在这个年轻共和国早年的国外市场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英国著名政治家、前首相希思访问了中国。记者有幸聆听了他在北京所作的一次演讲。他根据自己多年从政的体验和观察,谈到了许多令人感兴趣的国际问题,例如欧洲共同体的前途和作用、欧美关系、裁军谈判、世界经济,等等。其中不少看法颇能给人们以启示。下面是这篇演讲的部分内容。欧洲已重新取得强大起来的势头 1971年我在保守党年会上曾讲过一段话:“美国在欧洲战后的发展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在欧洲不能再指望得到美国永久的照料。欧洲必须准备在西方联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当我发表这个讲话的时候,英国还不是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在欧洲的发展中充分发挥我们的作用这个问题上,我们浪费了二十年以上的时间。1972年我签署了英国加入共  相似文献   

11.
英国工党政府上台不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发表了一篇伦敦通讯,标题是:《英国会变成一个“小英格兰”吗?》这是一篇颇为挖苦的文章,显示出英美之间所谓“伙伴”关系的实质。据说,工党政府有一个“荒唐的梦想”: ——由美国筹划数以十亿计算的财政援助,来支持英国成为一个不断扩展的福利国家; ——由美国和北大西洋条约  相似文献   

12.
标签新闻     
新事新言美国《外交》杂志2003年1/2月号刊登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专家福阿德·阿扎米的文章《伊拉克与阿拉伯的未来》,文章公开宣称:“美国应将对伊战争作为突破口,把整个中东地区推向‘现代性’,以革除那里的腐败与停滞的政治制度。”俄罗斯《独立报》2月9日援引一位英国情报人员的话说,现在布莱尔政府正在“剪辑”他们所提供的伊拉克情报,为其对伊动武提供“合理性”依据,但情报本身并非这样。因此,布莱尔是自威尔逊首相以来英国情报人员最不喜欢的首相。  相似文献   

13.
偷盗拐骗是资本生义社会的一个不治之症。随着岁月流逝,犯罪案件不论在美国或英国,都有增无已。面对这有目共睹的现实,资产阶级与论也在议论纷纷了。今年8月26日出版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就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的犯罪是否已不可控制了?》的文章,这家杂志并把这个题目用醒目的大字印在封面上。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它所供认的一部分事实和数字吧。“美国正处于一个严重的犯罪危机的边缘。”“1958年—1962年美国人口增长了7%;而犯罪率增加了27%;也就是说,犯罪率比人口的增加快四倍。而其中青年犯罪率增长速度特别快。”“美国的青年一代将是一群‘顽固不化的凶手’。”  相似文献   

14.
3.11与9.11也许有太多的机缘巧合。3.11发生在9.11后的第911天,它对欧洲的震撼丝毫不亚于9.11之于美国。9.11之后在反恐问题上出现了新老欧洲之说,9.11成了欧洲分裂的起爆剂。而3.11之后新老欧洲又在反恐中重新聚合,3.11反倒成了欧洲的粘合剂9.11之后,虽然欧洲各国喊出了“我们都是美国人”的口号,但是欧洲人只是把恐怖袭击视为“潜在威胁”,一些国家甚至抱着“隔岸观火”的心态。美国主导的伊拉克战争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的“分裂”,形成了以法国、德国和比利时为代表的“老欧洲”反战派和以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和东欧国家为代表的“新欧洲”…  相似文献   

15.
关注生物经济发展生物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生命科学将成为21世纪带头学科,生物工程产业将成为21世纪支柱产业。1996年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化学家罗伯特·科尔指出,21世纪显然是生物学世纪。 美国《时代》周刊刊登文章认为,几十年后,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结束,人类将迎来生物经济时代。面对“来势汹汹”的生物经济,世界许多国家投入了极大关注。美国已把生物技术作为新的投资热点,英国欲成为“欧洲生物技术中心”,日本启动了“新世纪染色体计划”,新加坡“打算把生命科学培养成制造业的第四大支柱”…  相似文献   

16.
自从法国国民议会在一九五四年八月三十日拒绝了“欧洲军”条约以后,九月二十八日,美国纠合了英、法、西德、荷、比、卢、意、加等国,在伦敦召开九国外长会议,达成一些协议,并发表了“最后决议书”,即所谓伦敦协定,它实质上是“欧洲防务集团”条约的翻版。“最后决议书”包括一系列文件,主要是将西德和意大利拉入一九四八年三月建立的布鲁塞尔条约(即“西欧联盟”)组织,并把西德拉入北大西洋联盟,同进还准许西德有建立陆、空、海军和武装自己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战后以来美国拼凑的各种軍事集团,正处在分崩离析的过程中。在北大西洋軍事集团內部,戴高乐于一九六三年年初公开打出“欧洲人的欧洲”的旗号,同美国的“大西洋的欧洲”分庭抗礼。不仅如此,法国已經把它原属北大西洋集团指揮的武装部队和軍官逐步撤回。它不参加該集团的联合軍事演习。它更反对美国的核战略和核霸权地位,坚持发展自己的独立核力量,并反对西德拥有核武装。最近,它又要求美国撤走駐在法国的軍队和基地。使美国更头痛的是,法国要求彻底改組这个目前已經陷于瘫痪状态的軍事集团。今年九月十九日,戴高乐更进一步宣布,最迟到北大西洋公約期滿的一九六九年,該集团“所規定的被称为一体化的附庸关系将結束”。十月中旬,巴黎《外交政策》双月刊(今年第三期)发表了下面摘譯的这篇文章。文章端出了法国改組北大西洋集团的具体方案。它主张用双重体制的組織来代替現在的联盟。一个是所謂“总的体系”,它的作用仅仅是“协調联盟的战略”,而应当排除联盟对軍队或参謀部实施“一体化”的一切規定。这种新的体系将是徒具空架子的松弛的联盟,美国在这个联盟中的霸权地位将被打掉。另一个是西欧国家的“地区性的体系”,它比前者的“联合”要“紧密得多”。它要实行軍事“一体化”,并由法国的核武器来保卫包括西德在內的西欧的安全。这就意味着法国将充当西欧的盟主。这篇文章受到西方各国的普遍重視,并在美国引起很大的震动。《紐約先驅論坛报》气愤愤地叫嚷,这是“法国要把美国驅逐出欧洲的計划”,是美国决不能容許的。世界正处在大动蕩、大分化、大改組之中,以法美矛盾为中心的、围繞着北大西洋集团問題的激烈斗爭,正是这种形势的反映和組成部分。——編者  相似文献   

18.
早在60年代,西欧国家就开始合作研制、生产战斗机.最初是英法共同研制的“美洲虎”超音速攻击教练机;尔后是英、西德、意联合研制的“狂风”式多用途战斗机。目前参加新一代“欧洲战斗机”合作研制的国家最多,研制正在加紧进行,它将取代美制F—4和“美洲虎”战斗机。预计将于1996年与公众见面,并于1997年在英国组建第一作战中队。“欧洲战斗机”的设计性能优于苏联的米格—29、苏—27和美国的F—16战斗机,主要任务是担负超视距攻击,近距空战和空对地攻击。其设计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从1961年底开始的英国与共同市場六国的談判經历了十四个月,迄未获得預期的进展。这是帝国主义壟断集团之間深刻的矛盾无法解决的生动表現。这也是經济上大大削弱了的英国在西德、法国为一方,美国为一方的夾缝中,欲兼顾西欧市場与联邦傳统关系而不可得的表現。下面节譯的英国《新政治家》的这篇文章,总结了英国政府在布魯塞尔进行的談判,并对負責談判的希思所采取的策略提出了批評。文章反对英国加入共同市場,并且把希望寄托在美国的扩大貿易法案上,认为这是英国的出路。《新政治家》周刊是英国王党的刊物,虽然該杂志的編者在按語中声称本文不代表該杂志的观点,但它无疑反映了工党有势力的領导集团对共同市場問題的一种看法。——編者  相似文献   

20.
美国总统林肯在1862年接见斯托夫人,说她“写了一部导致一场伟大战争的书。”这部书指的就是斯托夫人所写的《汤姆大伯的小屋》。起初,斯托夫人为了表达她对奴隶制的愤怒,秉笔直书,《汤姆大伯的小屋》以连载小说的方式在华盛顿的一家废奴主义刊物《民族时代》上连载了40多期,时间将近一年。在1852年一年之内,美国8家出版社赶印了30万册均销售一空。此后,欧洲大陆也竞相翻印,仅英国在一年内就印了150万册。该书在几年之内就被译成了22种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