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云南省大沐浴民族文化生态村为例,分析了该村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提出大沐浴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是特色不突出,缺乏整体开发意识;村寨的旅游收入低,村民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最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建议,提出村寨旅游在开发中要注重保护,以实现生态民族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周建伟 《科技资讯》2011,(13):159-159
本文根据河北省的水土流失现状分布和相关文献以及国内外研究,对河北省构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则,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以及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河北省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建议和理论基础,以促进和谐河北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针对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特色弱化、文化生态失衡、保护意识淡薄、文化传承的源动力缺失等问题,对地处东北与西南地区的三个不同少数民族典型村寨进行深入调研。对比分析其保护主体情况、文化生态环境、文化景观保护利用的情况。从政策引领、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和健全机制等方面提出确保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斌 《科技信息》2012,(36):I0105-I0106
僾尼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在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人口中居第四位,有8325人,其中大部分属尖头僾尼人,主要分布在孟连县芒信镇。村寨文化是认识一个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层面。他们至今仍保留着极富个性的村寨文化。芒旧新寨的村寨文化,在尖头僾尼人的村寨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5.
耕地资源非农化及其价值损失评价研究评述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资源是稀缺资源、战略资源,耕地非农化是当前耕地保护最大威胁之一.耕地资源非农化的核心问题是对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理论认知的缺失,对耕地资源非农化微观过程和驱动机理等科学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研究.对耕地资源非农化过程与机理、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评价及非农化价值损失补偿响应机制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并对当前研究现状进行评价与讨论,从耕地资源非农化系统性框架理论、动态价值评价、内在机制与补偿决策体系等方面对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徐赣丽教授著《民族文化的空间传承——对侗寨的田野研究》已于2020年9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该书从文化生成空间和空间塑造文化的基本规律出发,探讨侗族村寨空间(村寨内部、村寨之间)的生成与民族文化和社会关系的内在逻辑、村寨内部文化之间的逻辑.  相似文献   

7.
将乡村视作开发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必然, 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众多的民族, 营造了广西特有的乡村文化。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于广西旅游大省建设和广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广西乡村旅游资源可以规整为民居与村寨、稻作与种植、水产与山珍、匠作与工艺等四大方面, 规划形成村寨、圩镇、田园三大乡村旅游系列。广西乡村旅游应是有序的开发和建设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它也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民族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常识都必须依靠口传教育来完成,所以口传教育在土家族民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土家族民间口传教育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家族教育、村寨社区教育、师徒传承教育来实现。口传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生产技能教育、生活常识教育、人生礼仪和社会礼俗教育、民间文化教育等。民间口传教育是土家族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土家族走向文明的铺路石。  相似文献   

9.
由于西南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多样性资源,因而以少数民族群众为主体、少数民族聚居村寨为基础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也必将成为该地区的支柱性产业。聚焦民族特色,强化品类创意,重视旅游营销。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水平,这是我们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政府应该建立资源开发补偿、衰退产业援助和替代产业扶持“3个机制”,以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进而分析了每个机制的具体内涵,指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的当务之急是改革资源税费制度。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的实质是援助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替代产业扶持机制的关键是主导替代产业的选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追溯云南一个彝族村寨近三十年来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历程,总结出彝族村寨民族传统文化复甦的原因及动力,得出民族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文化调适后达到适应状态,并获得"再生"。  相似文献   

12.
云南丰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云南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提倡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保护民族文化关键是要做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民族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使得少数民族文化精神缺失,发展不平衡,缺少科学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因此,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已是必然,力求寻找科学、有效、可行的办法来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3.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村寨旅游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旅游,保护好民族文化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章从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对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的肇兴侗寨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了肇兴侗寨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并从建筑文化、语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探讨了肇兴侗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西江苗寨是贵州乡村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迅速的村寨类旅游景点之一。旅游经济发展为村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成为西江苗寨经济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诱因。研究结合现有文献基础上,选取西江8个主体自然村寨为田野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和田野观察等方法对变迁指标进行搜集,并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探求西江苗寨生计、消费、文化传承3个方面的变迁状况;并应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探寻各自然寨基于区位条件差异而产生的分层现象。研究成果对指导民族地区村落文化保护、解决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孙永龙 《甘肃科技》2012,28(24):1-4
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以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为互动基础,整合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是提升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甘肃民族文化资源概况与旅游资源优势的探讨,提出了甘肃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对策:以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为互动基础,加强部门间合作,建立制度化的协调机制;树立统一市场观念,凝练资源特色,构建甘肃民族地区综合形象;实施区域联动,开发跨区际文化旅游品牌产品,确立在西北地区的鲜明特色;提高社区参与力度,强化公众主体地位,实现文化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村寨旅游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旅游,保护好民族文化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章从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对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的肇兴侗寨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了肇兴侗寨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并从建筑文化、语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探讨了肇兴侗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具有外部性,从代内、代际两个角度研究了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公平问题。对四川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模型,系统分析了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生态补偿机制的目标、原则、主体、客体以及补偿的途径与方式,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建立了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8.
沈再新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1):128-129
民族文化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文化多元的视角,探讨了民族文化在高等院校多元文化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原则,以及高等院校民族文化课程设计的路径问题,不仅拓展了民族文化课程理论研究的视野,而且对我国高等院校民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建设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野猪塘自然村,是一个依靠科技走向富裕文明的苗族村寨。它是历史上著名的苗族抗法英雄项崇周的故乡。从一个村寨的角度对其人文资源、经济现状、文化观念转变的构成因素,文化传承作了较为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传统竞技文化保护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少数民族传统竞技文化保护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现状具有保护与发展的意识逐步形成、保护与发展模式型多元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但保存现状不容乐观,原因在于过于单纯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导致民族文化生态和文化资源遭到破坏;投入经费严重不足,保护机制与措施缺失等。最后提出了加强少数民族传统竞技文化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