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潍坊学院学报》2015,(3):14-17
莫言认为"我的小说是大于政治的",他在创作中力求摒弃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努力站在人性的角度写作,最终"突破了阶级、政治界限"。本文以莫言早期小说为例,分析了意识形态在其中的复杂表现,指出主流意识形态在莫言小说中并未退场,而是以一种作者不自觉的暗示方式存在着,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小说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霍桑作品中的"原罪"思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霍桑在他的作品中传达了这样的一个信息:罪恶的处处存在是现实所在,人性是罪恶的,这就是他"原罪"思想的主题.这一思想的产生有其社会、宗教和家庭的背景.象征主义是他作品中烘托这一主题、阐释人性的重要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3.
"悲悯"—"冷酷"、"善"—"恶"、"现代"—"反现代"的区别使《骆驼祥子》与《米》成为具有不同风格的作品,而人性的毁灭,绝望与堕落之歌的吟唱又使之走向共同的视点。两个相同的城市流浪者演绎了自己不同的人生,结束了自己同样的命运,唱了一曲同样的人性堕落的挽歌。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一位创作风格独特,极具个性魅力的女作家。她凭着高超的文学天赋、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怀着深切的悲悯情怀,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在作品中书写着自己对旧中国北方底层社会女性生活的悲剧性审视和对人性、对灵魂的深层扣问,表现了对女性命运的观照和对苦涩人生的悲悯与忧伤,体现出强烈的女性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5.
《檀香刑》是莫言走向民间写作立场的发轫之作,其实,在它之前的众多重要作品中,同样蕴涵着民间写作的特征。这在他作品中的语言风格、叙事风格、叙事视角、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表现。  相似文献   

6.
《潍坊学院学报》2017,(5):25-28
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借助佛教的六道轮回表现了因果轮回与善恶报应这一民间性的罪感文化,同时刻画了一部分能正视自我罪恶的人物,他们通过以肉体疼痛消解精神重压的方式来忏悔和赎罪。此外,莫言还利用西门闹在五次畜生道的轮回中始终没有泯灭的人性和罪感意识来唤醒罪感严重缺失的冷漠旁观者的忏悔意识,而这些书写最终指向的是直面人类灵魂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7.
《潍坊学院学报》2014,(4):34-37
莫言的小说多依托"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然而在不同的作品中,这片沉默而厚重的土地上不仅上演着不同的故事,也被莫言寄予了不尽相同的精神内蕴。从莫言的《红高粱》和《生死疲劳》这两部相隔二十多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叙事风格的转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生死疲劳》从"精神家园"到"现实家园"的转变绝不是一种"下降"或"倒退",而是他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立场的又一实质性的大步前进,也是他始终保持人文知识分子精神品格的例证。  相似文献   

8.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6):101-106
莫言以"魔幻"手法制造与现实相违背而又反映现实社会的幻象,无序、变幻莫测的时空成了幻象构成的重要部件。莫言对时空的扭曲变形是其魔幻现实主义的突出表现策略。他对时空的颠覆是放肆的、无忌的,但在纵横恣肆中却可以寻找到内在的"游戏规则"。时间在打破自然链接的同时,常常衍生出虚幻空间。在颠覆中时间越位与虚幻空间相交错,共同构建了莫言小说的魔幻世界。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是小说文本中的两种时间状态,莫言对时空的越位,往往使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呈现出长度与方向等形态各异的不平衡、不对等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以莫言的《红高粱》《蛙》和《透明的红萝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字频统计软件和汉语词频统计软件,统计莫言作品中字频、词频,发现都满足Zipf分布规律。所得结果与包括英语、西班牙语、法语等在内的多种语言研究结果一致,与其他学者已得出的关于汉语作品字频分布不满足Zipf分布规律的结论相异。结果表明莫言作品确实与众不同,为研究莫言作品特点提供了统计学角度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当莫言按照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来审视都市现实生活的时候,欲望化的都市景观所呈现的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形貌和异化的人性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所以,他对都市景观的欲望化叙事就从最基本的人性——"色"和"食"作为切入点,色欲化的都市景观的纵情展露和都市食欲化的泛滥的精致描摹建构起他的独具特色的都市风景线。当然,莫言比较偏执的乡村文化价值观念也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欲望化都市的文明形态和现代意识,使都市叙事呈现出斑驳陆离的多色调的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