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君丽 《科技信息》2007,(29):303-304
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出现导致双轨生殖体制的形成,受精卵、胚胎这些遗传物质的法律地位问题对传统民事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提出了挑战。受精卵、胚胎这些遗传物质的法律地位如何?笔者认为,受精卵和胚胎不宜被视为民法上的"人",不能享有法律上的民事主体地位;受精卵和胚胎亦不同于民法上一般的物,不能成为物权或债权等财产权的对象;但理论和立法上可以把受精卵和胚胎纳入民法客体的范畴进行调整,完善其在控制权方面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2.
过度的财产权自由导致权利的滥用,进而发生环境污染与破坏。财产权与环境保护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相互矛盾的法律概念。特别是在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国家在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对财产自由的规制加强了这一对概念的冲突。然而财产权并非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财产权与环境保护也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如何利用财产权解决环境问题?如何避免环境保护“公地悲剧”的发生?不同的财产权体制各有利弊,如何选择最优的解决路径?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提出利用财产权解决环境问题的各种路径,然后对各种路径进行利弊分析明确财产权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确切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干涉内政的原则,由于国际新秩序的讨论,又成为国际政坛的热门话题了。舆论界多半认为,干涉内政同新秩序是不相容的。美国当权人士的说法则显得晦涩。他们一方面表白,美国不主张强行决定各国的政体,也无意谋求美国支配下的和平,另方面又声称,美国“象征着自由与民主”,美国要在“新世界”中担负“领导责任”。近日读富布赖特的新著《帝国的代价》。他的议论却比较坦率,没有那么多拐弯抹角或冠冕堂皇。此人尽管自称是美国  相似文献   

4.
民法中的人身权有广狭义两种不同的含义。在广义上,人身权乃人格权和身份权的合称,又称人身非财产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与其自身不可分离一部可转让的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法定民事权利。而著作权法中的人身权也称著作人身权,其不同于民法概念上的人身权。  相似文献   

5.
北京自古以来就寺庙如林,虽然历经战乱水患,直到清末仍存留古刹上千座,比号称“佛国”的泉州还多六百多座,因此北京确实不愧“寺庙甲天下”。北京的寺庙多,塔也不少,有句俗语道出了庙与塔的依存关系:“有庙必有塔,无塔不称庙”。千余座古刹宛如繁星点点,密布于北京城的四面八方,把这座文化古城点缀得绚丽多姿。这一座座寺庙,一尊尊宝塔,与北京人生活息息相关,是北京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现行法所确立的知识产权财产权内容,以此为对象,根据权利内容理论,从知识产权财产权“整体上的权利”和与“使用方式相对应的权利”两个层次上深入分析了“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等权能。并与所有权的四项权能进行比较,认为知识产权财产权具有物权属性,但基于知识产权权利客体的无形性和权利来源于法律授权的特点。知识产权财产权与所有权仅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民法的内容博大精深.将数千页的教材反复提炼,可寻找出民法的十个精彩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种能力、三大制度、四个重点、五种财产权、六种人身权、七项基本原则、八方连带责任、九类违法行为以及十种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这样的归纳总结,内容完整、形式完美,具有其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传统民法人身权定论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身权是财产权的对称,二者皆为我国民法确认和保护,而二者的区别则在于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同。由于人身权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作为权利主体构成要素的人身及相关利益,因此人身权与财产权有着不同的法律属性。传统民法认为:人身权就是指民事上体依法享有的与其人身不可分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它与权利主体的人身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即不能继承、不能转让、不能抛弃,并随着权利主体的消亡而消亡,这几乎成为传统民法的一个定论,令立法、司法、法学工作者等闲不敢越雷池一步。笔者认为,人身权与权利主体的人身不可分割这一传统定…  相似文献   

9.
美国想把建立“中东新秩序”作为它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试验。它一步一步地设计了这个试验,但每一步都遇到了困难和牵制。  相似文献   

10.
曹险峰 《科技信息》2007,(34):290-290
人权运动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人权运动发展的前两个阶段中,人自身的诸多权利尚未得到真正的关注。现代人权运动要求着真正意义上的人格自由与平等,为因应此种要求,现代民法必须一体关注人的财产权与人格权。  相似文献   

11.
现代法治要求任何公共权力的行使均以保障私权为使命,公权的运行应当遵循正当法律程序的原则。但我国的民事制裁制度由于其天生的制度性缺陷,在分权制衡、当事人参与等各个方面均违反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民事制裁异化成了侵害公民财产和自由的非正义制度。应当充分认识民事制裁制度的危害性,并最终将民事制裁加以废除。  相似文献   

12.
公共利益和公益诉讼已成为一个国家法制建设进程和水平的标志性概念。从公益诉讼理念和制度的起源出发,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的公益诉讼制度进行对比研究。并勾勒出公益诉讼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概况和前景。以比较的视野引申出借鉴的可能,以期在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上为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建构找到可供参考的蓝本和资源。  相似文献   

13.
民事检察监督制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检察监督制度主要以分权、防止司法专断、维护社会公益、实施法律监督与保障司法公正为价值目标。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在诉讼法理和制度构造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其改革的路径应当是:增加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提起诉讼或参与诉讼;增加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案件的检察监督;加强检察机关对法院审判程序的监督;严格限制检察机关对审判结果的监督。  相似文献   

14.
诉讼诈骗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它并不符合诈骗罪的构成特征,它具有比诈骗罪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由于我国刑法没有规定诉讼诈骗罪,而诈骗罪、妨害作证罪、帮助伪造证据罪、敲诈勒索罪等现行罪名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妨害民事诉讼惩戒措施等均不能对诉讼诈骗行为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为了打击严重的诉讼欺诈行为,维护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和保护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在刑事立法中增设诉讼诈骗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淇 《科技促进发展》2017,13(4):283-288
专利权的私权属性是否排除专利行政执法,这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议的热点问题。从法理上看,专利权作为私权,有权获得私力和公力救济,后者自然包括行政执法;从实体法上看,专利权作为私权,与传统的民事权利存在明显差异,不能简单套用民法原理;从程序法上看,亦不能完全适用民事程序,而是要增加行政与刑事程序的救济途径;从发展趋势上看,采用专利行政执法加强专利权保护,既是很多国家的共同选择,也是专利权保护的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16.
松花江污染事件充分体现了现代型诉讼对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的冲击,凸现了现行法律在案件受理范围、原告资格等规定方面的局限性和相关制度的缺失。围绕北大师生提起民事诉讼一事,可以从诉权的角度论证松花江污染事件中究竟谁有权提起民事诉讼,应否在公益诉讼中引入濒危动植物等自然物作为诉讼主体等问题,以满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需要,这也将有益于推进中国司法理念的更新和审判制度的改革,特别是推动正在进行修订的民事诉讼法。  相似文献   

17.
作为保护私权的法律,知识产权法的私法本质毋庸置疑。但作为创设、管理和保护无形财产权的法律,知识产权法却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公法化色彩。知识产权法的公法性特点最初产生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在其体系化建构的过程中得到强化,又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未来发展的需要。尽管如此,知识产权法的公法化应受知识产权私权本质的限制。  相似文献   

18.
民事公诉制度是指通常以公诉机关身份出现的检察院,为了维护特定情形下的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民重要权利,以原告的身份提起民事诉讼的一种制度。我国建立民事公诉制度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是对支持起诉原则的扩展,是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民事诉讼主体与民事实体主体分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诚实信用原则不仅是各国民法公认的“帝王条款”,而且随着其内涵和适用范围的不断丰富和扩大,已成为一项涵盖公、私法域的世界性法律原则。在我国,由于民事诉讼法中未确立诚实信用原则及相关法律规则不完善,导致大量的道德危险行为的出现,而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避防。本文对民事诉讼法引入诚实信用原则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思路。笔者认为,在民事诉讼中确立诚实信用原则既是与国际司法接轨的必然选择,也是实践和协调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的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从行政法与民法的关系及特点看民法典立法技术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法对私法的规制主要通过行政法来实现。立法者应该通过在民法典中设置一个“接口”的方式来实现行政法(公法)对民法(私法)的干预。该“接口”由两条路径和两种话语组成。两条路径是:在民法典总则部分,通过设置“原则”性的规定作出一个表明两者关系的宣告。在分则部分选择“民事行为”作为具体的规制管道;两种话语是:“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