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近年来较常用的生态足迹方法,对贵州清镇市王家寨、羊昌洞两个生态环境背景相似的喀斯特峰丛洼地农村社区进行可持续能力评价评价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王家寨生态赤字2.706hm2/人,社区生态环境处于极高的承载负荷下,传统种植业养畜、草地超载养畜、沼气池不足是造成社区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羊昌洞生态环境基本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盈余为0.401hm2/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有效提高了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在喀斯特峰丛洼地社区,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梁洪志 《科技信息》2011,(18):I0327-I0328
本文运用国家生态足迹账户计算方法,计算和分析2008年辽宁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对辽宁省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08年辽宁省人均生态足迹为5.307hm^2人,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力O.636hm^2/人,出现生态赤字4.671hm^2/人,与2007年相生态赤字4.088hm^2/人比略有增加。同时提出有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陈余珍  聂华 《科技信息》2010,(9):171-172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分析了福建省2000年、2003年、2005年、2007年和2008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判断福建省生态承载力的可持续性。结果显示,福建省的生态供需不平衡,各年的生态赤字分别为0.859061hm^2/cap、0.931544hm^2/cap、1.347875hm^2/cap、1.472446hm^2/cap和1.570878hm^2/cap。说明福建省近十年的发展超过了生态承载力,难以可持续发展。因此应该科技兴农,降低能耗,提高生态承载力.减少赤宇。  相似文献   

4.
基于修正的生态足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将其分为消费性生态足迹和生产性生态足迹,并以苏州为案例,计算分析了其1993年~2002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测算了其历年的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结果表明:苏州十年的人均生产性生态赤字均小于全球人均生态赤字0.4 hm2,人均消费性生态赤字则均大于0.4 hm2,其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全球不可持续型,且生态效率逐年提高;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逐年上升,增加生态足迹多样性是增强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及采用的发展能力测算方法可较准确评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5.
贵州喀斯特峰丛洼地系统土地利用与人口聚落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喀斯特峰丛洼地地区,每一个洼地都与周围的峰丛构成封闭的独立系统,辐聚型的物质运动导致系统内物质空间分布呈现独特的垂直同心环带结构。受地形和物质(主要是土壤)分布状况的制约,土地利用有洼地与峰丛的差别,而瘠薄分散、面积狭小、比例较低的有效土地,则使系统生产能力偏低,严重制约了人口密度的增大,使该区域人口空间聚集度低,社会经济地域系统不易形成和发展,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待发展状态。笔者认为,改变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改善交通条件,增加内部及内部与外部的联系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区域的贫困问题,运用定量的方法对喀斯特峰丛洼地的凤山县贫困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文章从生态环境、社会与经济三方面来设定贫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得出研究区域的贫困现状特征,对区域反贫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2002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测度,反映了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文章以山西省2003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计算分析了山西省2002年生态足迹.结果表明,2002年山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为3.14hm^2,而人均生态承栽力仅为0.87hm^2,则人均生态赤字2.27hm^2,表明人类对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远远超过了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处于过度开发利用的重压之下,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岩溶峰丛洼地石山区土地整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广西平果县果化镇龙何屯为例.分析岩溶峰丛洼地石山区的土地资源特征和生态环境特征,认为岩溶峰丛洼地石山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耕地质量差,可耕地严重不足,后备耕地资源缺乏。提出以单个峰丛洼地为单元的景观生态型土地整理模式进行岩溶峰丛洼地石山区的土地整理。把单个峰丛洼地作为一个单元,按照生态系统的要求,进行水利设施、能源及交通设施建设,通过土壤改造,坡地改梯地及平整土地工程,景观整理措施,生物技术措施,以及农业措施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耕地质量,有效开发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该模式实施3a,龙何屯的强度水土流失区变成中轻度水土流失区;实现整个村子自来水到户,每户1个沼气池.粮食单产量提高到近4500kg/hm^2,人均总收入约1230元,提高了80%;植被覆盖度由原来不足10%提高到37.74%,土壤侵蚀模数下降了30%。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度量及其预测--以广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足迹是一种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和量度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的帐户工具.该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广西2002年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广西人均占用生态足迹为1.3369hm^2,扣除12%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后人均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为0.3901hm^2,人均生态赤字0.9468hm^2.将生态足迹模型与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耦合,构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模型,按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的状态,对广西2003-2020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状况进行模拟预测.广西生态足迹处于强势增长时期,到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将会达到2.139hm^2,而当年实际人均生态承载力预测值为0.4322hm^2,人均生态赤字增加至1.7068hm^2,生态经济系统承载状况处于超载状态.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小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建立生态足迹测度模型研究中小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莱芜市为例,对莱芜市2003-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纵向时间序列的定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5年研究阶段内,该中小城市人均生态足迹由2003年1.953hm^2上升到2007年的3.47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仍远远小于人均生态足迹值。反映出该市经济生产生活强度远超过其生态系统承载力,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定量分析结果可以提供减少生态赤字的新思路和方法来实现该类中小城市未来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测算依据和计算方法.结合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构建了旅游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和娱乐6个旅游生态足迹计算的子模型.以海口市为研究对象,计算分析了2006 年海口市的旅游生态足迹和本底生态足迹.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海口市的旅游生态足迹为865727.37hm^2,本底生态足迹为4O833301.69hm^2,生态承载力为520544.85hm^2,并由此计算出海口市的人均旅游生态赤字为0.064337hm^2,总人均生态赤字为0.731890hm^2.旅游生态足迹对海口市生态足迹的贡献率是15.19%,旅游生态赤字对海口市总生态赤字的贡献率是8.79%,反映出海口市的旅游业发展给当地带来-定的生态赤字,造成了环境资源消耗、亏缺和可持续发展压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贵州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前沿领域.其核心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本文介绍了Wackemagel M等1996年以来提出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方法——生态足迹法,并运用此方法计算和分析了贵州省2001年的生态足迹.其生态足迹由三个部分组成:1)生物资源;2)能源消费;3)贸易调整.按照这种方法计算,贵州省2001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49525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1.153433hm^2.反映出目前贵州的生产、生活强度已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提高贵州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最后还讨论了方法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13.
生态足迹是一种可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针对江苏省溧阳市的经济、环境条件,通过测定该地区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来评估该市人们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年溧阳市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1943hm^2,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阶段;溧阳市化石燃料用地的生态赤字最大,其次为耕地、建筑用地、草地;与国内其他区域对比,溧阳市每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需求较小,为0.25hm^2,表明当前溧阳市资源利用效率较高。根据分析,提出促进该地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减轻人口对生态系统的压力、控制环境污染、引导人们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14.
应用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根据嘉陵江流域2002年的统计数据,对嘉陵江流域2001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2001年总生态足迹高达64654135hm^2,人均生态足迹为1.4395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流域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198hm^2,仅相当于入均生态足迹的43.06%,入均生态赤字0.8197hm^2.嘉陵江流域属于全球尺度可持续而地方尺度不可持续的发展类型,应从减少人均生态足迹、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控制人口三方面入手,减小生态赤字,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天津市1998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国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如何定量衡量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目前研究中的一个难点.基于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可持续性测量方法一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本文对天津市199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天津市1998年人均生态赤字为0.972hm^2,表明天津市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6.
董伟军 《科技资讯》2011,(33):114-114
本文分析了甘肃省2007年至2009年间的生态足迹动态。2009年甘肃省生态足迹为1.5337hm2/人,生态承载力为0.1323hm2/人,生态赤字达1.4014hm2/人,表明甘肃省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7.
以贵州喀斯特峰丛洼地平塘县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年平塘县林地变更数据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数据,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法及专家咨询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平塘县森林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林龄结构、GDP增长率和森林覆盖率是限制该区域森林生态的主要指标;(2)研究区的森林结构需求指数(0.5946)>经济需求指数(0.3359)>森林功能需求指数(0.2267)>社会发展需求指数(0.2260);(3)研究区森林生态承载力值为1.3832,处于强承载力。  相似文献   

18.
以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为工具,对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估,计算得到该地区2002年的生态赤字达-1.2256hm^2.在此基础上分析生态赤字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促进该地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评价生态环境发展能力对于区域生态规划与建设有重要意义。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重庆市2000—201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测算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在人均生态足迹方面逐年增大,人均生态赤字也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能力虽较强,但受生态承载力胁迫的趋势日益明显,生态环境潜在的不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包头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研究,并从中国可持续发展等级角度和生态足迹指数角度对包头市的生态环境综合压力进行可持续发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包头市的生态需求大于生态供给,人均生态赤字为2.63hm2,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生态欠账主要为能源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