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化大学生德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工作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德育工作,需要处理好以下四方面的关系:一要处理好内在教化方式和外在制约方式的关系;二要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心理教育的关系;三要处理好现实和理想、超越之间的关系;四要处理好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当代景颇族基督教具有提升信仰层次、开展文化教育、倡导文明生活、进行道德教化、凝聚社会人心等方面的功能。但同时,也出现了教牧人员严重不足、发展层次提升慢、社会功能逐渐萎缩、受境外宗教势力的影响、干扰等问题,进一步地发展遇到了困难。作者在客观地分析了景颇族基督教的社会功能、存在的问题后指出,从神圣向世俗、从神学宗教向道德宗教转型,与所在社会的社会主义实践相适应,是当代景颇族基督教的根本出路或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庙宇型民间信仰与道德教化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庙宇型民间信仰在地方社区中能否发挥一定的道德教化功能?这是民间信仰研究中值得考究的两个问题。考据文献,虽然民间信仰并不具有独立的伦理体系,但对中国儒家伦理起到很重要的支持作用。民间信仰蕴含着比较丰富的伦理资源,具备发挥道德教化功能的可能性。但民间信仰中的道德要求大多只是停留在寇传、楹联、庙记、志书等文本层面,而未能形成对广大信众的有效的道德教化,未能变成实实在在的道德实践行为。这表明在民间信仰道德教化的可能性资源与现实性实践之间存在巨大沟壑。弥合这条沟壑的具体路径是,由各级政府引导、各级佛道教协会组织、各民间信仰场所具体承担在各庙宇开辟专门讲堂,对信众加强三世因果教育,如此方能达到提升社会道德及增进社会秩序之功效,最终为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李凤娟 《长春大学学报》2014,(12):1754-1756
古代书院在教授生徒儒家经典的教育中,十分注重挖掘其道德教化的育人功能,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书院的办学宗旨、教学内容与方法、书院环境的育人功能以及讲会制度这几方面充分体现了书院的道德教化功能,本文从这几方面来剖析古代书院的道德教化途径,对于当前我国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阐述了在以德治国方略下,应当充分发掘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积极引导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祖墓风水对客家民间社会的影响既深且广。客家人入桂时,有背负父祖骸骨随迁的丰富记载。广西客家祖墓有骸骨葬、衣冠葬、银牌墓及招魂葬等多种类型。祖墓不以有无祖先骸骨为条件。客家祖墓风水信仰,具有精神归宿、文化认同、精神激励、道德教化等极其重要的宗教功能,是祖先崇拜的支柱之一。客家二次葬或多次葬习俗的形成,是客家民众在精神需求的前提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客家祖墓信仰宗教圣境之建构,与灵魂观念、祖先观念、土葬与墓祭习俗、风水观念,以及民众的宗教需求等相关。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乐记》中音乐的起源、特点、作用的论证的角度来探讨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这一个古老的话题,从而揭示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文艺观在音乐这一艺术样式中的体现,从功能论的角度看待传统功利主义的文艺观念在社会政治教化、维护统治阶层既得利益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道德想象是为了克服道德焦虑而存在的。道德秩序的混乱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人类渴望与交互对象之间建立一种道德契约,这种渴望诉诸于语言艺术,便产生了宗教文学与道德想象的关联性。以大理巍山波长廊一带为田野个案,结合历史文献,从原生性宗教文学与人为宗教文学两个维度来解读白族民间宗教文学与道德想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与道教的关系,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阳明本人根深蒂固的道教情结,一是理论界和民间社会对他的造神运动.这种造神运动除了阳明的门人后学在雅文化领域所进行的理论塑造外,主要通过绘画、戏剧、民间故事等俗文化的形式来完成的.而神化阳明的直接结果就是使阳明学在被宗教化的同时,也被进一步民间化了.阳明学在晚明社会的广泛普及,正是在这种不断宗教化和民间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其乡村教化功能也在这一进程中得到了提升和强化.  相似文献   

10.
明中叶闽西进入了宗族社会,此时的民间戏剧也开始兴盛起来,民间戏剧与宗族社会呈现出同构性关系.主要剧种汉剧和木偶戏在组织结构、传承方式、戏剧程式、演艺方式上都表现出浓厚的宗族色彩.民间戏剧发挥着宗教祭祀功能、政治教化功能和经济整合功能.闽西地方戏剧与社会经济变迁呈现出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庸思想在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中庸思想的解析有助于更进一步解读他们的伦理思想。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中庸是一种道德教化出来的品质,是道德情感感受和行为的合适,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但是,对中庸的涵义及其标准也有不同,这种不同导致了对理想社会的不同设计,体现了宗教法制农业文明和海洋商业文明的差异。分析和理解中庸思想,对现代道德建设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从三个方面探索了民间叙事长歌的伦理道德观:(1)咸宁众多的民间叙事长歌是鄂南人民“集体无意识”的积淀,是人们天伦、人伦、宗教伦理等的结晶;(2)长歌是鄂南人民信仰和宗教伦理的反映,“儒释道”三教合一是鄂南主流的宗教伦理;(3)长歌是鄂南人民天伦、人伦观念的体现。长歌规范了君臣之道、为官之道,宣扬孝道,人们待人诚信、忠于婚姻等。长歌道德教化功能在于用故事代替空洞的说教以及板着面孔的训斥,另外,长歌贯于借故事述人生,借典故讲道理,借圣贤学做人。  相似文献   

13.
中庸思想在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中庸思想的解析有助于更进一步解读他们的伦理思想。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中庸是一种道德教化出来的品质,是道德情感感受和行为的合适,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但是,对中庸的涵及及其标准也有不同,这种不同导致了对理想社会的不同设计,体现了宗教法制农业文明和海洋商业文明的差异。分析和理解中庸思想,对现代道德建设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人性实际是探讨道德事实之如何的问题,是研究道德究竟有没有可能性的问题,本文从对先秦人性论的分析入手,挖掘其人性论问题上的理论价值:先秦人性论虽然本善本恶,可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他律、自律)加以塑造,都是可以教化的。进而揭示人性本质,———人性是在人类求生存的实践活动中由需要而引起,并随实践活动的深化而发展的人类的特性。从而推导出人性与道德基础的关系:人性是道德的出发点和主体性前提,人性的实现与完善是道德的目的和归宿,道德是人性的显现和完善的表征。  相似文献   

15.
对于许多新疆少数民族女作家来讲,伊斯兰教未必是坚定的信仰,但是伊斯兰教的一些重要精神指向已凝聚为一种深厚的普世情怀,这种带着道德教化色彩的宗教情怀常常弥漫在新疆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创作之中,使她们的作品带有了内在的精神力量。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对苦难的承担和坚忍;二、对过失的忏悔与自赎;三、对他人的宽容和饶恕。借助于宗教寄托理想愿望并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使得新疆少数民族女作家作品呈现出了独有的面貌。  相似文献   

16.
“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策应这一方略,高校德育必须全面理解“德“的内涵,辩证看待“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努力建构良性互动的德育格局;在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德育工作中,应着眼理想信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三个基础教育;同时通过同社会德育的衔接,培养道德评价能力,促进“慎独“的自我锻炼,切实加强对大学生道德实践的引导.  相似文献   

17.
从孔子的文艺观看中国的诗性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的“游于艺”是指广义的艺术,具体而言,是指“六艺”,“艺”是传道、行道的重要途径,人要过一种艺术人生,提高艺术修养。孔子的诗论认为,诗能提高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德性,诗是处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最好的导师。孔子很重视音乐,他是主张形式与内容、艺术与道德相结合的艺术观的提倡者,音乐不仅有审美功能,而且有教化功能,这些对后来儒家的艺术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涂尔干在其专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从功能学的角度批判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两大宗教起源论——泛灵论和自然崇拜论,指出图腾崇拜才是宗教最基本、最原始的形式。涂尔干重新定义了宗教神圣与凡俗的双重性本质,认为宗教既是对某种神圣的象征力的信仰,又是对宗教化了的凡俗的凝聚力的信仰,是自然与人类的统一、物质与道德的统一,更是个体心理与集体社会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世界知识》2015,(7):14-15
<正>东南亚是宗教的"万花筒"。《剑桥东南亚史》则把东南亚比作"宗教的十字路口",将多种宗教在此汇集的原因归结为"早期的远洋贸易",进而指出"东南亚每个重大的历史转变都涉及宗教变化的因素"。综观东南亚的宗教发展,既有这个地区的佛教化、伊斯兰教化、天主教化,也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的东南亚化。在中国与东盟关系飞速发展之时,我们需要增加对东南亚社会生活和宗教文化的了解,懂得欣赏"多元之美",尊敬东南亚人民在消化、吸收、发展多元宗教过程中展现出的宽厚、平和与包容,并  相似文献   

20.
建设和谐社会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突出表现,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党完成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而道德建设具有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各项功能——调节功能、价值功能、自律功能、教化功能、情感功能、激励功能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