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借助DEA模型,系统地分析了2001-2011年中原经济区农业生产效率,并将之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探讨农业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因素.研究发现:(1)综合效率总体上处于中低层次,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2)研究时段总体上下波动明显;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变异系数变化波动性较为显著,且二者变化趋势较为一致.(3)综合效率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作用;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略强于规模效率.(4)规模效率整体较高,且分布较为均衡.(5)中原经济区目前大多数县域单元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相似文献   

2.
中原经济区城市效率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得2004-2013年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的城市效率水平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4-2013年中原经济区城市效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邻近性和波动性,城市效率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城市效率水平相当的城市在区位上较为集中;(2)中原经济区城市效率水平区域差异明显,城市效率高水平区由2004年的中部、北部转移到2013年的西部和东部;(3)郑州、漯河、济源、亳州、邯郸、长治、晋城和运城等8个城市的城市效率属于高效稳定型,开封、洛阳、平顶山、濮阳、许昌、南阳、周口、淮北、宿州、蚌埠、聊城、菏泽、三门峡和邢台等14个城市属于波动变化型,其余的8个城市则属于亟待增强型.  相似文献   

3.
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ESDA空间分析技术对1990年以来5个时间断面县域粮食产量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中原经济区县域粮食生产空间集聚格局及其演化路径,并在定量分析演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框架探讨其演化机制.结果显示:(1)1990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粮食产量空间格局局部区域变动较大,但总体格局相对稳定,4种类型区域大致沿东北-西南一线逐级分布;(2)粮食增长空间格局更多的表现为空间分布的随机性和结构不稳定性,空间集聚不明显;(3)通过自相关系数得出,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最强,人均GDP与粮食产量呈现负相关.最后,结合影响因素定量分析结论得出粮食生产空间格局的变动是农村城镇化、工业化、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运用超效率 DEA模型对2013年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其空间分异特征和冗余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东部及东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高于其它城市,区域差异明显,且处于农业生产效率高水平阶段的城市在空间上呈连续分布状态;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产效率并非呈正相关关系;3)从投入-产出关系来看,农业生产效率非有效城市在资金和土地方面投入过剩现象明显,而对于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资金利用效率、农业用地集约化程度和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5.
基于可变面域和城镇化率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ESDA-GIS分析方法,从分区、市域、县域三维尺度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基于研究结果对时序特征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和关联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尺度效应和异质性特征进行细化解释,旨在分析城镇化发展的内部分异状态,以期为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定位推进和稳步前行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年和2009年两个时间截面,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测度,根据计算结果将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分为高水平平稳型、较高水平增长型、较高水平缓增型等14种类型.结果显示,2000—2009年,中原经济区城市流强度空间整体格局保持不变,呈现围绕郑州、洛阳的圈层结构;中原经济区北部围绕郑州和洛阳形成城市流强度高梯度区域,而南部由于处于经济区边缘,且处于省际地区,为城市流强度低梯度区域,故在南北方向上北高南低;东西方向上,东部受经济近邻效应影响明显,而西部紧靠西部欠发达地区,故城市流强度东高西低;随着时间的变化,经济区核心城市的溢出作用开始凸显.  相似文献   

7.
秦菲  舒晓波  肖素芳  胡丹 《江西科学》2014,32(5):746-750
采用DEA方法,从县域尺度对江西省2000-2010年间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其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1)2000-2010年间,江西省的农业综合效率呈现先上升后稍有下降的趋势,其中2006年最高为0.931,2000年最低为0.867;2)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江西省的综合效率,呈现赣中地区最高,赣南地区其次,赣北地区最低的特征;3)由3个农业生产效率值可知,江西省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规模效率,而纯技术效率值相对较低,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研究区域的农业生产效率,需要加大技术上的投入,改进生产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0-2013年MODIS气溶胶产品,统计分析了中原经济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年际及季节时空变化特点,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原经济区颗粒物污染水平变化.结果显示中原经济区AOD高值区主要位于新乡、开封、郑州北部和焦作南部等地区,低值区主要位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的山地地区.季节变化方面,AOD最高值通常出现在春季、夏季,秋季次之,冬季则为该地区AOD最小的季节.开封、新乡和郑州为中原城市群中卫星观测区域内AOD最高的三个城市.2011年之后整个中原经济区内AOD明显降低,但从长期来看,2000年之后,该地区AOD水平并未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6—2020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应用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成都市主要污染物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2016—2020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群中空气质量指数出现了2个高值和2个低值中心,高值中心分别位于成都市、德阳市,2个低值中心分别位于雅安市、遂宁市,即成都市和德阳市空气质量最差,雅安市和遂宁市的空气质量最优;对于不同季节,1—12月,成都平原经济区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呈U字型变化,即空气质量6—10月较好,11月—次年2月较差.2) 2016—2020年,成都市PM2.5质量浓度值皆超过了国家二级标准限值,并且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出现频率最高,而O3、CO、SO2年均质量浓度在研究时段内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质量浓度限值.3) 2016—2020年,成都市PM2.5质量浓度与能见度呈显著负相关;年尺度上,成都市PM2.5质量浓度与平均气温呈低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DEA模型,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对2001~2010年淮海经济区能源效率及节能潜力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该经济区能源综合效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呈现波动增长趋势;2)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呈现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特征,且均显示出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3)能源综合效率呈现由西北高而东南低的"单向倾斜型"格局演变为以济宁、泰安为中心向外围逐渐下降的"核心-边缘"型格局;纯技术效率高值区分布由以京沪沿线地区与鲁南经济带为骨架的"十"字型格局演变为以京沪沿线地区为主轴的"一"字型格局;规模效率由以鲁南为核心向外围逐渐降低的"核心-边缘"型格局演变为北部和东西两侧高、中部低的倒"U"型格局;4)节能潜力呈现以亳州、徐州、临沂3市为核心向外围逐渐降低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5)根据能源效率和节能潜力,将该经济区划分高效率高潜力型、高效率低潜力型、低效率高潜力型、低效率低潜力型4种地域类型.  相似文献   

11.
要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步伐,完成区域定位的战略目标,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支撑点,必须建立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人才竞争是当前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创新型人力资源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加强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竞争,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河南科学》2017,(2):299-307
随着高铁的迅速发展,为了探讨高铁对中原经济区城市间交通可达性的影响,基于成本加权栅格法,综合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和一日交流圈等指标体系,对中原经济区各城市在高铁和非高铁情况下的交通可达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高铁具有明显的时空压缩效应,整体提高了中原经济区的交通可达性,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同城效应",促进中原经济区的经济一体化;(2)高铁加剧了城市间交通可达性的不平衡,高铁沿线站点城市获益最大,其等时圈受高铁轴向延伸引导作用明显.研究结果可为中原经济区城际高铁和我国其他地区高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冰 《创新科技》2015,(3):49-51
本文分析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理论内涵,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指市场能够满足不同的融资和资本市场的玩家设置了配置层次资本资源。为未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完成了"顶层设计",也开启了资本市场的转型期。  相似文献   

14.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5):121-125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是中部经济发展的关键,但目前全区发展不均衡,城市竞争力是进行城市一体化研究的重要参照指标,实现整合性的一体化发展对于中原经济区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节点城市的发展状况,按照聚类分析原理,运用聚类分析法、相关系数法、极大不相关法和征询专家意见法,选取自然生态相与人文生态相中的27个因子,构建生态宜居评价体系。引用熵值理论,采用物元分析法,联系模糊集与欧氏贴近度,建立熵权模糊物元评价模型,对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整体水平为中等偏好,提升空间很大;群域内各节点城市发展不均衡,生态宜居水平差别较大,其中,郑州最好,济源、新乡、漯河、许昌次之,焦作、洛阳、开封、平顶山较差。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临空经济出现较强的发展势头。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的建设将打开中原经济区发展的突破口,使中原经济区出现核心增长极,提升我国航空运输的竞争力,优化河南的产业结构,促进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化的协调发展,提高中原城市群建设的水平,构建中原经济区对外开放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在区域城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马尔科夫链、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中原城市群2000、2005、2010、2013年各个县市的城镇化水平时空演变状况.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居于较高城镇化水平以及较低城镇化水平的县市稳定性很强,城镇化水平变化幅度小.(2)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逐步扩大,低水平区域逐渐减小.高城镇化水平区域主要位于中原城市群的中部地区以及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低水平县市分布在西南部区域以及东部的部分区域.(3)城镇化水平高高集聚区基本位于中原城市群的中部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中原城市群东部区域.(4)基础条件、区域相互作用、产业结构是形成中原城市群县域城镇化时空演变结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分析中原经济区经济极化过程和极化空间格局演变,时间尺度运用ER指数和T-W指数对中原经济区30个地级市(省管市)在1990-2013年的极化过程进行了探讨,从整体上把握中原经济区经济极化过程;空间尺度选取1990、2000和2013年3个典型年份,运用引力模型为基础的空间极化指数分析了其空间极化格局的分布演变规律.研究发现:(1)中原经济区经济极化现象在1990-2013年间呈现出波动阶段(1990-1996年)、上升阶段(1996-2008年)和下降阶段(2008-2013年)三个阶段;(2)中原经济区内部差异明显,仅极化外延区的城市个数比例占到中原经济区城市的半数以上,且空间极化指数相对也很低;(3)极化空间分布上,中原经济区极化核心区、极化内缘区和极化过渡区主要交错分布在京广线上,而数量众多的极化外延区大多分布在主要交通干线之外;(4)在空间构成上,中原经济区极化空间格局经历了从单中心圈层、双中心雏形阶段到双中心发展阶段,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