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彰武县是辽宁主要贫困地区和风沙危害的重灾区,2001年成为国家退耕还林试点县之一.2002年末,在彰武县开展风沙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工作,对风沙区退耕还林(草)地的气候因子、地表植被、土壤性质、风蚀情况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观测结果表明: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后,气候因子不断改善,植物种类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过渡,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明显,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防风蚀均有影响,其中乔灌草模式退耕防沙效果最好.得出各模式防护效果的基本规律:乔灌草模式>乔草模式>乔木模式>经济林模式>对照区农耕地.  相似文献   

2.
茶粮间作和谐共生生态经济效益显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茶园间作玉米技术问题的提出 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条件优越,茶叶品质就好,而生态环境条件与茶树生长发育有关的主要有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地形、海拔和纬度几大因素,其中温度、水分、光照因子受气候的变化影响较大,特别是茶中件在夏秋生长季节,由于温度过高,光照太强对茶叶品质影响较大。我国南方大部分茶区四季分明,一般是春茶品质最好,秋茶次之,夏茶最差,主要是茶树在夏秋生长季节时温度过高,光照太强有较密切的关系。因此,茶树在夏秋生长季节中,对茶树进行适度的遮荫,降低茶园的温度和光照强度,优化茶园的生态环境,使茶树体内氮代谢加强,芽叶嫩绿、叶片肥大、持嫩性好、茶叶滋味鲜醇、提高茶叶产量。  相似文献   

3.
李庆云  万猛  樊巍  吴泽鑫 《河南科学》2008,26(4):434-437
对黄淮海平原农区5,9,11,13年4个不同树龄阶段的杨树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量依次为16.35,90.49,92.82,127.82 t/hm2;平均净生产力分别为3.27,7.05,8.44,9.83 t/(hm2.a,)各树龄阶段的单木生物量与胸径和树高之间均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其生物量分配格局都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同时建立了4种龄级杨树人工林及其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沙区林农复合经营连续4年的试验,得出林农复合系统能有效改善微生态环境,使系统内光、热、水资源得到重新分配,系统生产力的提高主要来自资源共享增益和林木生长增益,系统内水分利用效率一般比旷野农田提高10.3%~15.0%.林农复合经营能满足社会的多样性要求,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增强抗灾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量化创业各可控因素对于林农创业行为的影响,找出其中关键因素,为建立林农创业激励模型提供数据和理论基础。【方法】基于创业理论、行为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方法,设计调查问卷,从林农自身素质和政府行为激励的角度对林农创业行为的机制进行分析; 收集江苏林农创业的相关数据,建立相关林农创业的计量经济模型。【结果】通过统计检验发现:有无配套激励政策、林农受教育水平、有无创业平台、是否接受过创业培训、有无树立创业榜样、林农年龄等因素对创业的影响呈显著正向关系; 政策支持资本、政府科技投入的影响虽然为正向,但不显著; 风险态度对林农创业行为的影响是负向的。【结论】政府可以从如教育、培训、创业平台、配套措施等方面入手,同时扶持树立创业榜样、建立创业风险保障体系等措施提高林农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收益,从而完善林农创业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云阳县桐粮间作模式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阳县位于重庆东部,介于东径108°24′32″~109°14′51″,北纬30°55′06″~31°26′30″。全县人口131万(2008年),土地面积36.49万公顷,其中农耕地面积6.47万公顷。通过对云阳县林业生产的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本文简介了云阳县的自然条件和桐粮间作复合经营模式,着重分析了桐粮间作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最后,笔者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混农林业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研究——以宁夏重点风沙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宁夏重点风沙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出了生态恢复重建模式:围栏封育,退牧还草模式、生态农业经济圈模式、人工造林和种草治沙模式;项目实施主体带动模式:大户带动的小户,以集体联户协调小农户,由国有农场实施项目示范区.通过对实地农户受益调查的分析可见,基于合理的生态恢复模式,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为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更好的发展机会,使居民改变资源利用方式,促进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林农复合系统中林分直径分布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通过对“林—农”复合经营系统中落羽杉密度试验林连续8年的定期测定,结果表明:林分平均单株胸径增长速率随密度增加和时间的推移,密度效应作用强度越来越大;单位面积林木总断面积值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断面积密度R值随时间的推移也相应增大。描述直径分布动态规律的偏度指标K值,在林分未进入郁闭前,多数在零值附近摆动,较多地出现负偏。用正态分布模型更适于未进入郁闭阶段的落羽杉林分直径分布的数值拟合。  相似文献   

9.
为优化河南省城市用地效益投入产出配置,提高河南省城市用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河南省2000-2015年各地市从业人员、建成区面积、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支出作为投入指标,以二、三产业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人口密度为研究指标,运用DEAP 2.1软件对河南省城市用地经济效益投入产出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该省整体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不断发展,但区域内部存在差异性,平均建成区面积扩大61.87km2,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人数增加1 045.89万人,人均增加财政收入、产出分别为4.68万元和2.28万元;(2)该省城市用地经济效益投入产出存在技术无效和规模无效两种类型,而规模效益16年内变幅不大,但更替现象明显,其主要原因为政策和管理上的偏差;(3)2000-2015年整体需优化城市数目由4座城市减少为3座,且各城市投入产出优化值降低,即投入产出趋于有效状态.  相似文献   

10.
晋西北丘陵风沙区人工植被数量分类与排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群落样方调查的基础上,采用TWINSPAN等级分类和DcA排序相结合的方法,对晋西北丘陵风沙区人工植被群落进行了植被数最分类与排序分析.TWINSPAN分类将晋西北丘陵风沙区人工植被87个样方109个种划分为11个群丛,并论述了各群丛的特征.分类结果很好地反映了植物群丛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并在DCA二维排序图上得到了较好的验证,DCA排序轴反映了海拔、坡向和土壤水分的梯度变化,结果表明海拔、坡向和土壤水分是决定群落分布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78-2010年山东省统计年鉴及政府工作报告的有关数据,以GDP总量、GDP增速、财政依存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等为指标,研究了山东省经济增长与经济效益的时空差异,并且分析了这种差异性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促进山东省经济增长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地质旅游资源是一种新型的、合乎现代时尚的旅游资源.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河南省具有十分丰富的地质现象,相应的也具有十分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河南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完成两个转变:一是从地质现象转化为地质旅游资源——即资源化过程;二是把地质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即效益化过程.作者提出了资源化过程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效益化过程的两步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协整分析以及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河南省1980—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耕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系统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支撑,以河南省各地市不同社会因素现状为基础,选取了耕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指标,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模型.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河南省近10年以及2009年18个地市耕地利用的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论述了评价过程,得出了评价结果,分析并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控制城镇化速度、加强耕地保护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娟  马建华  冯文峰 《河南科学》2007,25(4):680-683
在对河南省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及其相互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近10年来河南省经济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费持续增长,能源弹性系数呈现不稳定变化,能源强度持续下降的结论.从经济政策以及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3个方面分析了各项指标变化的原因,并对如何协调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河南省统计年鉴1980-2008年的数据,对河南经济增长与常规能源消费(EC)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协整检验表明,河南省GDP和EC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可以建立长期协整方程和短期误差修正模型;对河南能源长期需求的预测表明,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必须有大量的能源为支撑;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河南能源消费是GDP的格兰杰原因,即河南省能源消费的增加直接导致GDP的增加,但GDP并不是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原因.河南省要实现节能降耗和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政府努力的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经济学视角,运用加权指数模型测度河南省18地市2005-2013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探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其中空间聚集的态势在减弱,地市间差异逐渐缩小;(2)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空间二元结构未发生根本变化,其中豫西地区与豫东地区局部空间正相关显著,豫西地区是"高-高"聚集区,豫东地区是"低-低"聚集区;(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省域尺度上呈现非典型的中心-外围分布特征,但在区域尺度高中低发展水平呈现动态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程度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选取7个指标作为河南省各地市的主要经济指标,通过数据处理,在类与类的最小距离法下,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程度进行了聚类分析,以此为基础将河南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由强到弱分为4类,在每一类中又按统一模式细分为若干亚类,较为系统地反映了河南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程度,指出了各地市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提出了相应的经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