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土壤碳储量研究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碳储量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变化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研究土壤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对正确评价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以及全球变化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土壤碳储量研究常用的五种统计方法,总结分析了植被、气候、土壤属性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多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不同林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的动态变化,选取广西横县镇龙林场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储量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随着林龄递增,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储量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且不同林龄的同一土层之间均差异显著。不同林龄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过熟林(16.82±0.23)g/kg > 成熟林(13.47±0.14)g/kg > 中龄林(10.91±0.38)g/kg > 幼龄林(10.74±0.14)g/kg,且差异显著(P<0.05)。不同林龄0—6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表现为过熟林(104.92±18.08)t/hm2>成熟林(100.52±1.18)t/hm2 > 中龄林(80.25±5.34)t/hm2 > 幼龄林(80.23±4.54)t/hm2,且差异显著(P<0.05)。各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储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表现为土壤碳表聚现象,表层(0—20 cm)土壤碳储量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土层,表明不同林龄主要影响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表层的碳含量;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储量与乔木、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凋落物层现存量、总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与根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群落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均与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20-40,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后两个土层的土壤碳储量均无显著相关。该结果为研究土壤碳储量动态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实现尾松人工林多目标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湿地土壤碳储量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湿地保护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对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不同类型和不同开垦年限的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视密度、土层厚度和面积的测量结果,估算土壤碳储量及农业开发50a以来的碳储量变化。对不同土壤类型碳密度随时间的变化,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土壤碳密度变化模型。结果显示,湿地开发初期20a碳密度降低很快,之后逐渐趋于平稳。三江平原的湿地土壤是一个重要的有机碳库,其有机碳储量为621Mt,该区湿地土壤碳储量随耕地面积的增加而减少。人类活动导致的湿地丧失和退化、水土流失和不合理的耕作措施等是土壤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利用平顶山矿区废弃地栓皮栎人工纯林标准地资料 ,模拟出各测树因子的生长模型 ,研究林分生长过程、龄组的划分 ,确定数量成熟龄及林分蓄积量 ,并提出了该地区第一次间伐的时间及主伐年龄。  相似文献   

5.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区域土地利用数据调查、数学模型计算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土地覆被变化下土壤有机碳库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平均值为615.83×10~6t,各土地覆被类型的土壤碳密度大小为:林地耕地其他农用地自然保留地园地牧草地。研究区土壤平均碳密度为12.03 kg/m~2,高于我国10.8 kg/m~2的土壤平均碳密度值,土地覆被类型之间的转换和土地退化是导致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以海南省屯昌县枫木林场3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的槟榔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槟榔人工林地下部分0~100 cm土层中根系碳储量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0~100 cm土层中,槟榔人工林根系主要集中在表层(0~30 cm),且根系生物量随土层的加深而显著降低,表现为:成熟林(1244.26 g·m-3)>中龄林(993.26 g·m-3)>幼龄林(658.59 g·m-3);随林龄增长,根系碳储量表现为成熟林(6.23 t·hm-2)>中龄林(4.97 t·hm-2)>幼龄林(3.57 t·hm-2).不同林龄槟榔人工林的土壤有机碳(0~100 cm土层)分布表现为:随土层加深,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减少,不同林龄之间土壤有机碳存在差异,但不显著,其中,幼龄林的有机碳范围在2.64~21.65 g·kg-1之间,中龄林的含量范围为3.56~25.21 g·kg-1,成熟林的...  相似文献   

7.
《河南科学》2016,(11):1840-1844
以熊耳山自然保护区短柄枹次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剖面调查方法,分析比较了熊耳山自然保护区短柄枹次生林土壤碳氮储量和碳氮比与海拔和林龄的关系.结果表明:熊耳山自然保护区短柄枹次生林土壤碳储量的极小值和极大值分别为15.12 t/hm~2,54.87 t/hm~2,平均值为37.25 t/hm~2;土壤氮储量的极小值和极大值分别为0.83 t/hm~2,3.51 t/hm~2,平均值为2.24 t/hm~2.土壤碳储量、氮储量与海拔均呈极为显著的线性关系,变化趋势一致,拟合方程精度较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土壤碳氮比与林龄负线性相关显著,不同林龄土壤碳氮比处于25.71~28.85之间.该研究揭示了熊耳山自然保护区短柄枹次生林土壤碳氮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对于熊耳山自然保护区应对气候变化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研究土壤碳库对正确评价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以及全球变化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土壤碳库分布与储量研究的进展情况.总结了土壤碳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有关研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利用安徽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怀远-灵璧地区)数据,计算怀远-灵璧地区土壤全碳、有机碳、无机碳储量,按照不同的土壤类型、成土母质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分析研究区表层土壤全碳、无机碳、有机碳储量及其分布分配特征.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平均全碳储量为3 866.13t·km-2,有机碳平均碳储量为2 528.22t·km-2,无机碳平均碳储量为1 337.91t·km-2.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对比发现,区内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了0.77 Mt,累计速率2.9%.从平均碳储量分布特征看,全碳、无机碳在河流冲积物母质、潮土中储量最高,有机碳在酸性盐类风化物母质、水稻土、林地中储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及其转化在陆地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我国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方法以及影响有机碳贮量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土壤有机碳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认为研究应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出发,加强土地管理方式的改变,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提高土壤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河南科学》2017,(10):1592-1596
以伏牛山北坡河南嵩县白云山森林生态站栎类次生林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比较了该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及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该植物群落共有植物31种,隶属于17科22属.其中,乔木层物种较为丰富,优势树种为锐齿槲栎(Quercus alina var.acuteserrata),灌木层主要优势种为悬钩子(Rubus corchorifolius)和连翘(Forsythia suspensa);草本层主要优势种为羊胡子草(Carex rigescens).群落乔木层树种组成分布以小径阶林木居多,说明该群落正处于由幼龄林向中龄林的演替阶段.植物群落乔木层多样性指数(J、D、H)明显高于草本层和灌木层,说明该群落乔木树种多样相比林下植物较为丰富,群落均匀度指数(E)以灌木层最高,可知灌木层分布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12.
采用法瑞学派植被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确定群落最小面积的基础上,设置典型样地,研究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栓皮栎林、短柄枹林、锐齿栎林等栎林生境特征和群落的基本生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与植物功能群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群落生态学的调查方法,对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及植物功能群随海拔梯度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有效氮、速效钾及有效磷含量随着海拔的变化趋势和植物功能群组成变化趋势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宝华山不同演替群落下的土壤微生物状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初夏季节宝华山自然保护区中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次生裸地、纯盐肤木(Rhuschinensis)林以及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混交林下的土壤,调查分析了细菌(Bacteria)、放线菌(Actinomycets)、真菌(Fungi)和固氮菌(Nitrogen-fixing bacteria)的数量及组成。结果表明:处于演  相似文献   

15.
伏牛山地区亚热带北界界线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伏牛山地区是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自然景观垂直分异明显.目前,学术界关于该地区亚热带北界界线问题争议较大.为了凸显伏牛山地区的自然过渡性特征,不应苛求把该界线限定为一个固定的绝对线,而应将其视为一个带或者区域.  相似文献   

16.
在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了覆盖处理下森林鼠类对建群种栓皮栎种子扩散和命运的影响,对人工释放种子分别设置了2cm土壤覆盖(SC)、5cm(LC)和10cm枯落物覆盖(HC)3种处理,探讨不同覆盖处理下贮食鼠类与森林种子间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制定南水北调水源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积累基础数据.结果发现:1)3种处理显著影响栓皮栎种子的留存,种子留存率由高到低始终为HC、SC、LC;2)HC处理的原地捕食(EIS)量显著低于其他两种处理,但3种处理间种子埋藏率未呈现显著差异;3)在SC下,动物更倾向于将种子搬运至(1,2]m,而在LC和HC处理下动物更倾向于将种子搬运至(5,10]m.结果表明,覆盖处理对伏牛山水源林建群种种子扩散动态、种子命运以及种子扩散距离均可产生显著影响,在直播造林时,对种子进行10cm枯落物覆盖可延缓动物发现的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非休眠性白栎类橡子提供了临时庇护并为种子萌发争取了"时间".  相似文献   

17.
下蜀栎林土壤空间变异性及其样本容量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栎林中多剖面采样测定土壤体积质量、非毛管孔隙度、稳渗率、有机质、pH等土壤因子。结果表明,各因子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变异性,且垂直方向的变异大于水平方向。这种空间变异性的存在决定了在开展土壤研究中必须根据误差理论确定样本容量,才能保证测定结果具有可比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测定土壤稳渗率需要大量的样本,而测定其他因子,则仅需要20个以下样本即可以保证95%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林区天然过伐林中蒙古栎适生立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数量化理论Ⅰ对吉林省长白山林区的蛟河、桦 甸、临江、江源等地的天然过伐林中的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适生立地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蒙古栎生长的主要因子为土壤厚度、坡向、树种组成。最适宜蒙古栎生长的立地条件为阳向(西南坡、南坡)深厚层平缓坡,蒙古栎占3成以下的针阔混交林。建立了立地因子与蒙古栎优势高的预测方程。  相似文献   

19.
河南伏牛山区典型森林植被乔木层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五种典型植被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对15块临时样方内的乔木树种,分别测量出树高,胸径等因子,通过异速生长模型进行不同乔木树种生物量测定,进一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选取的五种典型森林植被中,生物量大小依次为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锐齿槲栎林.在落叶针叶林中,日本落叶松各个器官生物量在总的生物量所占比重从大到小依次为树干树根树枝树皮树叶.这一生物量分配格局既有利于日本落叶松的自身生长,也体现了对环境的适应性.在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锐齿槲栎林中,乔木树种的地上生物量均大于地下生物量,尤其是对于落叶针叶林来说,地上生物量远远大于地下生物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