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校体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抓手。在体育强国建设中,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体育资源的优势,助力体育强国建设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在使命担当方面:高校是落实“全民健身”战略、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和体育产业发展的主阵地,是提升竞技体育实力的践行者,是体育交往的助推器。在创新路径方面:首先,要加强内涵建设,转变办学理念,使学校体育全方位对接“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调动优质资源,加快成果转化,多层次促进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融合;其次,应把握市场动向,转变培养模式,全要素培育体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开发体育文化资源,丰富传播载体,全链条激发体育文化生命力;最后,应借政策搭平台,创方案优模式,全过程服务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文中对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中的体育产业强省的内涵与构成进行了探索,体育产业的强包括产业规模、产业水平、产业结构、产业消费等维度。江苏体育产业发展表现出了“量质同升”的状态,在典型做法上注重政策探索,以政策引领体育产业快速发展;重视空间拓展,注重立体化产业空间的培育;实施跨域发展,提升体育发展能级。江苏体育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产业能级不高、高端产品不足、人才资源不力、融资渠道不宽等不足。基于相关理论与现实情况,提出江苏体育产业应丰富产业健康内涵,成为健康江苏新动能;提升产业幸福品质,成为幸福江苏新内容;强化产业轻优属性,成为经济强省新引擎;优化产业发展能级,成为体育强省新支撑。应明确发展目标,打造体育产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体育经济体系;实施重点人群重点培育,夯实体育产业消费基础;坚持内培与外引结合,完善体育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促进体育强省的达成。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法,对如何建设体育强国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是:体育强国应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综合的概念.建设体育强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继续运用"举国体制",进一步扩大我国竞技体育的辉煌,充分发挥其龙头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抓好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统筹兼顾,协调各项体育事业同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使我国稳步向体育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4.
谢科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0):72-76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策略: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思想的重新定位;逐步建立合理、完善的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机制;建立以高校为枢纽的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培养体系;推进教练员岗位专职化,完善教练员培养体系;充分挖掘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莹 《科技信息》2011,(28):242-243
本文梳理了体育强国的政治定位与实践目标,辩析由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乘数效应,透视体育强国之间的表征、相互变革与价值旨归的关系。以进一步深入认识这些成因和实质,进一步深入理解由体育大国发展走向体育强国的目的,是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丰富内涵和增添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提升我国文化实力。体育文化是我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体育文化又是我国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功能、特性等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比较法等深入发掘研究其现状、存在不足。提出未来的发展途径。以期通过研究,为高校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基于长江经济带 11 省市的数据,综合运用德尔菲法、煽值法、聚类分析方法构 建 5 个二级指标、13 个三级指标的新时代体育强省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体育强省建设水 平进行实证评价。 研究表明:体育强省建设的综合水平差距较大,由下游向中游、上游 梯度递减,长三角地区高水平省市集聚显著,空间上呈现非均衡性、多极性格局;提出了 不断完善体育强省评价指标体系,扩大评价指标的评估外延,将评价指标纳入政府职能 绩效,制定针对性的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谈健美操与终身体育——基于体育强国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琴 《科技资讯》2011,(21):230-230
全民健身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全民健身的主观核心问题是健身观念的树立及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采用文献综述和分析法,通过对健美操运动特点、青年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分析,提出健美操不仅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具有积极意义,而且也是培养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对污染源普查原始数据的二次开发利用途径包括:进行数据抽取、转换和装载,建立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普查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和深度挖掘;完成基于普查大类、分行业、分地区、分流域、分规模为基础的主要污染物指标普查汇总数据信息发布平台。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学训"矛盾仍是当前我国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中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安徽省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安徽省高水平运动队总体竞技水平低,教练员执教能力有待提高,学校对"高水平"定位有待再审视,学校多学科和高科技优势并没有和"高水平"训练有机结合,针对上述情况,文章从体育强国建设视角,阐述了解决当前安徽省"学训"矛盾的关键是利用科技和科研优势支撑科学训练来节约运动员的训练时间,使其有充分时间学习文化知识以及充分利用高水平运动队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使学校体育加速向体育强国迈进,同时使运动员成为全面发展的较高水平的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健身路径对人们健身意识的影响,对社区健身路径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2):120-125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巢湖市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以及发展困境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巢湖市农村体育场地数量为9.28个/万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86 m2,以老年人和青少年使用为主,成年男性使用率较低,农村体育场地规模与人口规模分布不对应,规模种类单一,教育系统和其他系统中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利用率较低等.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的制约、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管理机制不健全、忽视农村老年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导致巢湖市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落后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打破行政壁垒,进行统一的场地体育设施规划建设;加强对体育场地设施使用和体育健身技能培训引导;完善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购买和维护的管理制度;加强社会力量,增加其他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利用等建设性建议.为政府及有关体育部门在新农村建设,完善巢湖市农村基本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空间布局提供现实素材.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芜湖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芜湖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的分布特点、依据相关文件规定应配备的社区体育设施情况、社区体育设施数量缺额情况以及社区健身路径设施状况。结果显示:芜湖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有91%社区集中于居民住宅区内;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类型分布比较广泛,但不同类型体育设施在芜湖城市社区的分布存在局部的不平衡;体育设施建设的场地面积比较规范,但体育设施的数量严重不足;健身路径对于严重缺失的芜湖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是较好的补充,但是体彩收益金的返还率过低,健身路径的数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对小区居民健身项目、健身场所、居民对体育设施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居民小区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不能满足居民的实际健身需求,居民健身需求呈现年龄层次、个性和多元化特点;对居民小区体育设施完善和提升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对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恩施州体育场地设施进行调查,调查显示:体育场地2080块,其中标准场地734块,非标准场地1346块,总面积2141602.271m^2,人均0.564m^2.调查结果表明,恩施州目前体育场地设施状况低于1995~1996年全国第四次体育场地普查的平均水平,对体育场地的分类、归属、开展体育活动情况、资金注入及经营状况等,进行系统分析了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龙岩市住宅区体育设施与居民需求的现状进行调查表明:不同的住宅类型,住宅区的体育设施配备差别巨大;体育设施的使用情况并不平衡;不同的体育人群在对体育需求的项目倾向上具有相同性.但在对影响住宅区体育设施建设因素的调查中,不同人群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意识的增强,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成为备受公众关注的话题。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法,以江苏省内10所高校为调查对象,探究了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现状,从管理主体责任不明、专业管理水平不高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等三个方面阐述了高校体育场馆在开放过程中的管理困境,并从多级代理制度、管理人才引进、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意识等四个方面探索性提出了管理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以古老的脚斗士运动为切入点,从体育强国的视野,阐述了我国民族体育发展现状,探讨了振兴民族体育的必要性,提出了政府的扶持与支持、民族体育与大众健身的完美结合、民族体育文化的创新与自信、民族体育产业化、民族体育需加强媒体宣传、民族体育要以学校为发展中介等发展良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