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工业化进程使生态问题空前地突显出来,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在此背景下绿色设计被提出。然而,当今人们对绿色设计的理解过于狭隘,设计的目标被局限于对实体利益和物质利益的重视。其实,在一个不断城市化的世界里,令人满意和更为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取决于人与自然的紧密接触,这种积极接触所带来的体验与感受,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反思人类的文化和生活观,可以对绿色设计进行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可利用资源的数量日益减少,再加上人类使用资源过度浪费,缺乏环保以及资源利用意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近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沙尘暴、雾霾等恶劣天气不断来袭,全球变暖、空气质量下降等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预防洪水等自然灾害,在设计的过程中结合生态理念,不仅可以帮助人类合理利用水资源,同时还能避免水资源的浪费问题,以及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有效地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的同时应做好生态理念的评价工作,将生态理念有效地结合到水利设计中,实现水利工程科学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正>郑东新区的建设是郑州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作为"水域靓城"总体发展规划的点睛之笔,龙湖水系集中反映了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环境与经济生活协调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目前,龙湖水系的建设已全面展开,水源问题成为龙湖水系建设的关键。本文,笔者通过对各种供水方案的分析和论证,推荐采用花园口与东大坝联合调度方案作为龙湖的主要供水方案。  相似文献   

4.
《漳州师院学报》2017,(3):64-68
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去吧,摩西》由七个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的中短篇小说组成,描绘了美国南方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森林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载体,人与森林的关系也是社会、文化的缩影。通过对小说中森林意象的解读,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留恋与反思。  相似文献   

5.
景观设计作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对社会经济、伦理道德、文化传承都有着重要的引导意义.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应运而生的“绿色景观”以生态学、伦理学及美学为基础,探索景观设计中的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旨在创建“天人合一”的人性景观.认真探索了农村城市化中的绿色景观设计问题.农村为城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和更加灵活的空间配置,也为城市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农村城市化进程对绿色景观的实验、探索,能够纠正人们不太正确的城市景观审美观,改变城市“美化”进程中与可持续发展相悖的非绿色景观设计形势,能够营造和谐、宜居的现代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6.
石灰岩露天矿山作为我国砂石骨料的主要来源,分布范围广,开采面积大,对环境、土地的影响深远。本文基于对石灰岩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大气污染、土地资源破坏地质环境问题等的分析,提出了粉尘防治、土地复垦、地质环境问题防治等绿色开采措施,以有效保护环境,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确保安全生产,促进矿山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7.
绿洲是干旱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不断增加,绿洲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沙漠化与盐渍化是影响绿洲生态稳定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于田绿洲为研究区,选取该区域1960~2010年4个自然因子和7个人文因子的统计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找出导致于田绿洲沙漠化与盐渍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在于田绿洲沙漠化与盐渍化的过程中,人文因子(F1)的贡献率为54.37%,自然因子(F3、F4)的贡献率为19.18%,人文与自然综合因子(F2)的贡献率为18.87%。可见,近50多年来于田绿洲沙漠化与盐渍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文因子。要改善于田绿洲的生态环境就必须合理调控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菊红 《河南科技》2013,(8):209-2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扩大与一次性资源的枯竭之间形成的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课题。煤炭企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我国"富煤、少油、缺气"的能源格局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煤炭企业作为我国煤炭行业的组成细胞,探索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煤炭企业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环境问题越发严重。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措施,也是维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此,为了更好地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首先分析环境监测的意义和价值,然后探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对策,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0.
绿色加工技术在农机工程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人类的身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还有助于提高农机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本文首先分析了绿色加工技术在农机工程中应用的必要性,然后从农机产品并行绿色设计的方法、农机产品并行式绿色设计的关键技术两方面对农机工程中绿色加工技术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全球共同面临着资源能源、金融安全、网络安全、粮食与食品安全、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创新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及可持续发展之路。一个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知识文明时代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12.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而绿色建筑体现重要思想就是绿色节能理念。本文先是论述了绿色节能理念在建筑设计中所应遵循的应用原则,并集中分析了其在建筑能源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体现,旨在为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由于工业革命引起了工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步入了近代文明时期.在短短的三百多年里,人类的物质文明得到空前的提高,超过了人类前此三千年的物质文明的总和.与此同时,也正是由于人类自身,又酿成了对人类存在的威胁.本文从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危机谈起,通过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及中国传统文化,力图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扩展,城市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为了更好地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追求绿色发展。而城市中的垃圾是城市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阻碍,只有有效地对城市垃圾进行处理,才能减少城市垃圾对城市健康发展的阻碍。当前,较为科学的城市垃圾处理方式是分类收集处理,通过对城市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处理,可以实现对城市垃圾的二次利用,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对城市生态环境及其他各方面所造成的破坏。由此,本文基于绿色发展的理念,对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相应研究。  相似文献   

15.
《漳州师院学报》2018,(1):149-152
中国古代先哲们很早就通过对天地自然、人类社会的观察与思索,从"天人相通"的层面提出和合理念,认为天下万物是非同而和的多元统一体。追求"天人合一"的万有和合,就应该尊重差异,和而不同;尊重整体,和谐共生;注重德化,以人为本。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狭隘、单一追求绝对的相同与平等等诸多问题。反思中国传统的和合理念,从中汲取智慧资源以解决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当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服务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16.
林业是我国资源组成结构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发展林业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建立一个完备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林业产业化经营的良性发展,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纪主题,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各行业纷纷针对这一全球性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绿色住区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最新方向,它以生态(自然和人文)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最和谐的基础之上,运用生态学基本规律,结合多学科现代科技成就,根据城市环境和资源状况,以低投入经济为基础,以绿色技术为支撑,以生态平衡为特点,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优化组合住区的功能结构,形成高效、和谐、自养自净、无废无污、生活舒适、文脉延续的新型住区,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者同步协调发展的人类理想居住模式。一、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德文O kologie)这门学科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H aeckel)于1886年创立的,生态学这个词是由希腊语OikoS(房子、住所)和Logo(科学)派生来的,海克尔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有机体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现代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人与生物圈的相互关系。生态学系统是一种具有耗散结构的自我调节系统,它由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两大部分构成。在生态系统中,生命系统———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类,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并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逐...  相似文献   

18.
绿色环保型建筑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环境的明智的选择。绿色建筑能耗低、能效高、污染少,要求在设计方法上力求做到自然与人的协调,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使技术转向更有效,更清洁,零排放,尽可能地减少能源和其他资源消耗,为共同的发展创造出优美和谐的绿色家园。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休闲观,其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直接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包括人所组成的群体和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其自身生命和精神的和谐三个维度。这三方面和谐的统一与最终归宿,就是人在一个现实社会中生存的和谐,也就是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建设"平民大学"是近年来部分地方院校提出的一种新的办学理念.该理念的提出.是对我国传统平民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对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等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等教育公平理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和高等教育分类定位理论是其存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