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基于辽宁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基础,从经济基础环境、金融发展环境、政策制度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4个方面,构建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辽宁14个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显示,辽宁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发展不够均衡,沈阳与大连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优于其他地区.辽宁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需要加快地区经济建设,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完善政府服务,强化地区信用体系与司法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辽宁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及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机制的构成及不足,认为造成辽宁地区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生态环境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需要从制定与完善地方环境立法、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资源环境合理利用机制三个方面来构建辽宁地区的生态环境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西藏农牧区金融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2011年20年间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农牧区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得出西藏农牧区整体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特别是2005年以来发展速度明显提升.并从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发展金融市场、改善信用法律环境与建立和谐的政府服务环境四个方面,提出进一步改善西藏农牧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政府与金融机构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作为建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主体,在建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阐述了政府与金融机构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定位,并分别阐述了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与央行分支机构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然后提出了发挥政府与金融机构建设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作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4年年底,周小川行长在"经济学50人论坛"上第一次提出了金融生态这个仿生概念,他恰到好处地将生态学的概念系统引申到金融领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通过《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可以看出法治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尽管我国金融法治环境在逐步改善,但银行业相关监管法规建设、政府的过分干预、外部法律环境等几个方面仍须给以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寻现阶段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否促进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本文构建了交通基础设施与金融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体系,选用AHP赋权法,引入协调度函数评价了2009—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协调情况,结果表明:增加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有效促进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滞后的交通基础设施会阻碍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现阶段沿线城市规划应注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金融生态环境改善并举,基于各城市发展现状协调交通基础设施与金融生态环境的供需关系。  相似文献   

7.
《河南科学》2016,(4):624-628
地区金融业对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基于1978—2014年数据,运用VAR模型,对辽宁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辽宁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发展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金融业的发展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显著的影响与作用.最后,提出了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支持辽宁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政绩评价是评判政府运作效率,官员任用的重要依据.以GDP为核心的评价方式逐渐发生变化.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迅速枯竭.如何在政府政绩评价中协调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选取17个指标对辽宁省内各地级市政府政绩进行评价.大连、本溪和沈阳分列政府政绩评价前三位.本指标体系评价结果与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评价结果不同,位次变动最大的葫芦岛市.本研究采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政府政绩评价.与传统GDP主导的政绩评价相比,本研究的指标体系包括指标范围更广.本研究可在指标多样性和进步性方面加以改善.最后,本研究提出政府政绩评价应考虑区域特色和发展定位.  相似文献   

9.
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是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客观评价里下河地区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状况,得出里下河地区具有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显著的农业生态环境优势,同时从农业循环经济的原理论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产物.为地方政府在制定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规划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赵睿  韦翠  傅巧灵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7):1385-1393
通过构建京津冀地区科技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对2010~2017年这一京津冀地区13个地级市2010~2017年的数据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京津冀该地区科技金融生态水平以京、津两市为核心呈现出“内极化”现象,具有不平衡性,主要原因在于京津两地科技金融生态发展的基础条件显著优于河北省的11个城市,同时京津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带动和扩散作用不足,加以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三地未能形成发展合力。于是提出了以下建议:通过发挥北京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津冀的带动作用、,落实京津冀三地的战略定位以及,持续推进京津冀地区科技金融协同的方式,以促进京津冀地区金融发展与科技领域的可持续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