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中原城市群2000—2013年县域单元城镇居民收入统计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和空间统计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区域差异的时空变化态势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中原城市群城镇居民收入总体差异明显,在空间上表现出集聚分布态势,整体上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特征;(2)2000—2013年间中原城市群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对差异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2008年达到最大值,而绝对差异则持续增大;(3)居民收入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以郑州和洛阳为中心的区域,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中原城市群北部、东部、南部等外围区域,两极差异日益增强.最后,从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区位优势、人口素质以及政策机制5个方面对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网络分析OD成本矩阵,运用引力模型获得2009年和2022年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经济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高铁对中原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1)伴随高铁线网的不断延伸和加密,中原城市群城市程度中心度呈现上升趋势,城市间组团发展模式更加显著,网络的核心地区由中部向西部呈动态扩展的变化趋势.中介中心度呈现下降态势,其空间分布特征显著,中介城市从郑州和菏泽逐渐向徐兰高铁线的郑州、开封、洛阳和商丘迁移,区域内个体城市中介能力呈现均衡发展态势.(2)高铁建设提升城市网络整体密度,但仍处于弱连接状态.核心-边缘结构逐渐弱化,核心区范围扩大,边缘区范围减小.随着高铁网络推进,凝聚子群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石武高铁轴线子群成为中原城市群经济联系的核心组团.  相似文献   

3.
基于2021年城市间信息关注度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层级、城市节点、空间聚类、空间组织模式等方面研究黄河下游城市群信息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并提出黄河下游城市群高质量协同发展策略.研究表明:黄河下游城市群信息联系层级分布具有明显等级性和距离衰减性,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郑州、济南、青岛为核心的“核-辐结构”;黄河下游城市群城市节点的程度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呈现梯度分异,中介中心度出现明显极化现象,郑州、济南、青岛始终处于中心位置,山西、河北、安徽省内大部分城市处于边缘位置;黄河下游城市群空间聚类的划分具有地域邻近性,且受省级行政边界的限制,形成“四大片区八个组群”;黄河下游城市群信息网络形成以郑州、济南、青岛为核心,临沂、潍坊、烟台、洛阳、邯郸、南阳、新乡等为次级核心的网络型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4.
刘战国 《河南科学》2014,(6):975-979
郑州市在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中居中心地位.随着我国经济重心西移,郑州市在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战略地位凸显.构建郑州国家级中心城市是大势所趋.规模小、实力弱、层次低是制约郑州中心城市转型升级的主要矛盾,其根源在于城市空间框架小、组织结构不合理.应坚持提升中心、强化核心、放活外围,拓展发展空间,优化空间结构,提升目标定位,加快打造"多中心"大郑州都市区和"多核心"大郑州都市圈,重构一体化中原城市群.  相似文献   

5.
《河南科学》2016,(3):417-423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提出构建以"郑州—西安"双核心引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城市群."郑州—西安"双核引领的城市群建设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具备较为完备的现实基础,但也存在功能联系薄弱、发展模式模糊的问题.新时期,以郑州、西安为龙头,以洛阳、巩义、三门峡、渭南为节点,争取国家宏观层面协调,集中优势力量,加快推进郑州—西安陆桥通道建设,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经济带的隆起带动区,对于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完善我国区域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SOM网络的中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威  李磊  李琳 《河南科学》2009,27(12):1608-1612
为准确客观地评价中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水平,根据中原城市群自身结构特点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使用SOM神经网络对2000年和2005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各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郑州、洛阳等规模较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而济源等中小城市处于较低位置.中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等级结构从2000年到2005年变化不大,开封、漯河和济源3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始终处于较低位置.中小城市应根据自身薄弱点进行调整,同时实现亚城市群和不同地域系统之间的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发挥"郑州—洛阳"双核牵引作用,进而带动河南省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5—2018年中原城市群29座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对中原城市群空气质量进行空间关联网络建模,利用网络指数和社团检测方法探索城市群空气质量个体作用和整体发展态势。结果显示:1)中原城市群空气质量影响中心分为以晋城为核心的北部带状中心集群和以郑州为核心的中部块状中心集群,其中北部集群代表了自然环境条件和不合理的重工业产业结构对北部地区产生的重大影响力;中部集群凸显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显著影响。此外,具有中介作用的开封、许昌、漯河、安阳和运城,分布在城市群各圈层的边缘,对空气质量传播影响较大。2)中原城市群空气质量空间网络整体性指数达到0.512 3,关联比较紧密。城市群内的空气质量环境较差的西北板块为主影响板块,对东南板块在现阶段的影响较强。3)中原城市群空气质量空间关联具有明显的"梯度"特征,而非孤立存在,社团检测发现其具有比较稳定的二元发展态势。本文通过复杂网络理论分析城市群空气质量,旨在为防治城市群整体空气质量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河南科学》2016,(3):424-430
借助熵权灰色关联模型、改进引力模型和复杂网络模型,采用构建的城市网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视角评价2013年中原城市群网络结构.得到以下结论:1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以郑州为极核、以洛阳为副中心辐射覆盖全区域,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两极化差距较大促使总体网络差距加大.2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形成3个联系密切的三角区:郑州开封新乡、洛阳济源焦作、平顶山许昌漯河,总体网络及分产业网络联系以微弱联系或弱联系为主.3网络节点程度中心度:总体网络与第二产业网络格局一致,第三产业网络由于济源地位提升出现微偏差.4网络中城市集聚与辐射能力的变化与城市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从而影响从业人员分配比重.5网络中节点聚类系数与程度中心度不存在线性关系,城市在总体网络中集聚能力的强弱,并不代表在分产业网络中集聚能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9.
杜汜敏  苗长虹 《河南科学》2012,30(2):249-252
通过对中原城市群城镇布局结构分形维数的计算和分析,发现其聚集维数为2.016,信息维数为1.281,表明郑州在中原城市群中的中心地位不太突出,城镇空间分布呈线状;并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城镇布局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城市群型地区的分析, 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要充分考虑资源流动性。选用中原城市群9座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 参考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利用外来资源依赖指数对研究区的资源依赖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 通过对比郑州市2004-2014年考虑与不考虑资源流动性的评价结果, 表明只有在考虑资源流动性时, 评价结果才能真实地反映区域发展状态; 2) 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水和能源资源比较紧张, 但通过外来资源的供应, 可基本上满足区域的发展需求, 然而各核心城市的环境情况均不容乐观; 3) 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漯河、许昌、新乡、郑州、济源、焦作、洛阳、平顶山、开封; 4) 根据外来资源依赖指数可知, 9座核心城市的粮食资源均可自给自足, 开封、新乡等地的能源资源需外部供应, 郑州、开封等地的水资源需外部供应, 综合来看, 水资源比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