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副猪嗜血杆菌的不同血清型分析与药敏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闽西地区12个猪场送检的疑似猪传染性副猪嗜血杆菌(HPS)病例,采用改良TSA培养基进行细菌的分离,并对其进行细菌的形态观察、培养特性、生化试验鉴定、血清分型鉴定、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闽西地区12个送检的猪场中流行副猪嗜血杆菌主要为4型;真空冷冻干燥法可以作为HPS长期保存的方法;药物敏感性分析表明HPS对氨苄西林钠(金头孢)、氟苯尼考(嗜血康)、头孢噻呋钠、环丙沙星等药物极敏感。  相似文献   

2.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已对世界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作为一新发的细菌传染病,目前对其致病及免疫机理研究较少,故应用蛋白质组学及反向疫苗学技术有助于开发其新型疫苗.通过研究,鉴定出副猪嗜血杆菌的3种铁调节外膜蛋白IROMP1, IROMP B和HbpB.选择这3种蛋白进行免疫原性和攻毒保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其中的HbpB能诱导明显的混合抗体(IgG1和IgG2a)应答,其高免血清具有明显的调理吞噬活性,HbpB能在小鼠攻毒试验中提供90%保护率,因此HbpB可成为开发副猪嗜血杆菌亚单位疫苗的候选免疫原性蛋白.  相似文献   

3.
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猪上呼吸道常在菌,能够引起Glsser’s病,其典型的特征是纤维性多发浆膜炎,脑膜炎和胸膜炎.从血清型,基因,基因组与毒力之间的关联对近年来副猪嗜血杆菌致病性方面的报道做综述,为预防该病的爆发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副猪嗜血杆菌致病菌株的毒力相关因子,从广东省不同地区发病猪场送检病猪中分离到9株细菌(H1~H9),并对其hhdB-A基因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显示,所分离的9株细菌经形态观察、生化特性鉴定和PCR鉴定为副猪嗜血杆菌阳性,并具有卫星现象和不溶血特征。用hhdB-A基因引物从分离菌株中扩增到了特异性片段,序列分析表明,所获得的hhd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副猪嗜血杆菌SH0165,HPS59的hhdA基因同源性为98%~100%,分离菌株hhdA基因之间序列同源性为99.0%~99.9%;hhdB基因序列与SH0165的hhdB基因同源性为99%,分离菌株hhdB基因之间序列同源性为97.5%~99.8%;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少数放线杆菌、杜克雷嗜血杆菌的溶血素蛋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RT-PCR扩增到了hhdB-A基因的目的条带,表明该基因在分离菌株中得到了相应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猪的常发病除了猪瘟、猪流感、仔猪副伤寒、嗜血杆菌病、腹泻以外,近几年来还流行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和弓形体病等给猪带来危害,应及时诊断防治。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某规模猪场保育猪突然发生散发性死亡,为了探究其死亡原因,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猪群临床表现和病猪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后,对可疑病毒进行实验室检测,同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16S r RNA基因测序分析、血清型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未检测到相关病毒,另外分离到一株革兰阴性短杆菌,在麦康凯培养基和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均不生长,在V因子血平板呈现白色半透明细小露珠状菌落,具反光特性,不溶血;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分离菌株与副猪嗜血杆菌处于同一分支,同源性99%,综合血清型鉴定结果,判定分离菌为血清5型副猪嗜血杆菌;药敏结果显示该菌对头孢拉定、氨苄西林等12种抗生素敏感。本试验从病猪中分离到1株血清5型HPS,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2011年5月,汉台区一猪场57头猪发生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经现场解剖、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确诊,经治疗康复。该病的预防应从减少应激,做好基础免疫和日常药物保健等多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8.
王朝晖  魏莲花 《甘肃科技》2003,19(9):128-129
目的:了解兰州地区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中嗜血杆菌的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采用哥伦比亚巧克力琼脂分离细菌,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90份标本中,共分离出18株流毒嗜血杆菌(HI)和副流感嗜血杆菌(HPI),分离率为6.2%,未分离出其它嗜血杆菌,分离出的嗜血杆菌对氨曲南、严胺硫酶素耐药率较低,而对四环素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 ,猪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已成为严重危害规模化养猪业的重要病原菌 ,这些病菌可早期定居感染 ,通过早期断奶等管理措施难以控制。由于其血清型多 ,存在交叉反应抗原 ,缺乏明显的毒力标志 ,这给血清学监测、疫苗制备带来困难。本文就这三种病菌的致病性、流行病学特点及其控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在猪瘟病毒兔化弱毒疫苗株(HCLV)的5′端非编码区设计一对引物和一条TaqMan探针,通过优化反应条件,成功建立了特异性检测HCLV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的最低拷贝数为45拷贝/μL,灵敏度比普通PCR方法高10^4倍,在较广的范围内(4.5×10^1-4.5×10^6拷贝/μL)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4);分别以乙型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副猪嗜血杆菌、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作为模板进行TaqMan RT-PCR扩增,未出现阳性信号:4个不同浓度标准品组内试验变异系数为1.90%~5.82%,组间试验变异系数为4.02%~5.69%:HCLV3个cDNA样本组内试验变异系数为3.72%~4.93%;组间试验变异系数为2.99%~4.02%.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灵敏性、特异性及稳定性,能够快速准确定量检测HCLV,为HCLV疫苗的研制、猪瘟病毒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研究提供了一种快捷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林木与病原菌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丰硕,尤其是HIGS与CRISPR/Cas9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林木病原菌关键致病基因的功能、病原菌基因组与转录组学、病原菌效应蛋白、林木抗病基因功能、林木抗病与生长平衡、林木抗病分子育种等多个层面研究的快速发展.从植物-病原菌分子互作的基本问题出发,综述了国内外林木-病原菌分子...  相似文献   

12.
海水养殖鱼类抗病分子育种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病害是限制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我国目前尚缺乏优良的抗病养殖鱼类品种。鱼类功能基因组和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为筛选鱼类抗病相关功能基因和分子标记提供了机遇。基因转移、分子标记和基因标记等分子育种技术是培育抗病优良鱼类新品种的很有潜力的技术手段,已成为国际上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今后应大力发展的研究领域。本文结合笔者实验室的工作,对某些海水养殖鱼类抗病相关功能基因及抗病分子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介绍;  相似文献   

13.
分子电子学与分子电子器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分子电子学与分子器件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展望了分子电子学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泡沫浮选技术从20世纪初开始规模工业应用,是矿产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浮选药剂是这一技术的科学基础和关键。文章介绍并讨论了浮选药剂的结构-性能定量关系及药剂分子设计的研究历程和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分子印迹的发展及原理,综述了当前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进展,分析了分子印迹发展中的问题,并对分子印迹的研究及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乳铁蛋门是一种天然的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糖蛋白.乳铁蛋白作为转铁蛋白家族的一员,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了乳铁蛋白的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以及其基因工程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影响植物分枝的一些基因及其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植物分枝机理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对于农业、林业、果树、蔬菜和花卉等生产实践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有机会获得转基因植物和突变体,利用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植物分枝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影响植物分枝的分子机制是多种多样的,对激素感知、激素代谢、激素运输等方面的影响都可以改变植物的分枝状况.目前,分枝的分子机制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18.
石斑鱼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之一,其种类繁多,大部分营定居性生活.由于种间缺乏明显的外部形态区别特征.石斑鱼的分类一直是鱼类系统分类学中的一个难题,存在着很多争议和混淆.通过DNA序列分析在分子水平重建物种的系统进化关系是当前系统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是传统系统学研究的重要补充和佐证.本文简要综述了石斑鱼类传统分类研究状况、存在问题及当前石斑鱼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并对石斑鱼类的系统学研究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用遗传转化的方法对梨进行遗传改良和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梨的遗传性状是当今梨科研的热点,基因型、抗菌肽的活性与稳定性、农杆菌的侵染力等是影响梨遗传转化的重要因素.DNA的提取方法决定DNA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梨中的应用和应用结果.本文综合有关文献综述了国内外梨遗传转化和遗传标记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并结合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工作重点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