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看了前面的几篇文章,你一定会对彗星更感兴趣。事实上,不光是你,自古以来人类一直都在关注着彗星。不过,古人对彗星曾经是那样的害怕,尽管他们并不知道彗星可能撞击行星。  相似文献   

2.
解读彗星     
什么是彗星,彗星从何而来?为什么说它们可能是生命的“信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人对彗星的认识和了解比古人已经多了不知多少倍。不过,彗星的神秘面纱至今仍未被彻底揭开。  相似文献   

3.
撞击彗星     
为了揭开彗星的未解之谜,人类飞船将首次发射撞击彗星。撞击会出现什么后果?被撞的又是一颗什么样的彗星?最后,就让我们来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古人认为彗星"来无影、去无踪",视它为恶兆。现在我们知道,能够幸运地看到某颗彗星,其实是"缘分"。鹿林彗星的轨道是双曲线,表示它一去不复返,只来一次,能够观测到它,运气真的很好。  相似文献   

5.
胡中为 《自然杂志》2015,37(4):281-286
肉眼看到彗星的机会很少,尤其是长尾巴的亮彗星更是罕见,因此彗星有重要的观测研究意义。艾森(ISON)彗星无疑是2013年最新奇的天象之一,它是从太阳系边缘初次到太阳系内区被发现的“新”彗星,曾推测它走近地球时可能展示“世纪彗星”的壮观丰姿,又穿越太阳外部的高温大气(日冕)而展现“飞蛾扑火”的“掠日彗星”毁灭闹剧。从天文爱好者到专家及太空飞船做了大量观测,留下了很多新奇而有趣的宝贵资料。其实,它的本体只是冰-尘冻结的小彗核,随着走近 太阳而蒸发的物质形成大而亮的彗发和长长的彗尾。  相似文献   

6.
赵君亮 《科学》2006,58(1):19-23
由于有着与众不同的奇特外形,彗星自古以来吸引着天文学家和公众的注意。从古人对彗星的极度恐惧.到300多年前天文学家正确认识彗星的本质,直至2005年人类用空间探测器首次对彗星主动实施撞击,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时光,其间许多科学家,甚至天文爱好者和普通人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体现了人类智慧的力量和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多少世纪以来,彗星铭刻有人类记忆中的是灾难,到公元前400年时,中国的天文学家已记述了29种彗星,许多是灾害的预兆。亚里士多德关于彗星是来自神的预告的假设支配了古希腊全盛时期之后两千年的西方文明。即使是20世纪的末尾,慧星与流星都在死亡与毁灭的电影故事中起重要的作用。彗星的威胁原来不是完全凭空想象的。现代科学业已揭示,一次巨大的碰撞可能导致了恐龙灭绝,  相似文献   

8.
胡中为 《自然杂志》1996,18(3):160-164
Shoemaker-Levy 9彗星撞击木星的轰动事件令人类更关心彗星撞击地球的问题.接近地球的彗星尤其引人注意.1995年发现了Hale-Bopp彗星,预报它在1997年3月23日从离地球1.98×10~8km(1.98亿公里)飞越过去,可能比哈雷彗星亮10倍,甚至100倍.1996年1月30日发现的Hyakutake彗星却先飞来,3月25日从离地球1.530×10~7km(1530万公里)飞过去,成为1556年以来见到的最亮彗星.公众以目睹彗星奇观为幸,而天文学家则借此良机观测研究彗星的奥秘.  相似文献   

9.
失落于太空     
《大自然探索》2003,(4):71-71
彗星一旦进入近地轨道,就应该定期回归,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轨道计算表明,天文学家观测到的大多数彗星都是第一次经过内太阳系。 天文学家一直是这样解释彗星为什么会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的。一旦太阳将彗星中的冰蒸发掉,彗星就只剩下不反光的彗核,因而在  相似文献   

10.
季江徽  田蕾 《科学通报》2015,(2):164-169
2004年欧洲航天局发射的"罗塞塔"轨道器经过10年飞行到达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罗塞塔"释放的菲莱探测器安全降落于彗星67P表面,成为首个在彗核表面着陆的探测器.着陆后菲莱开展了系列探测,顺利完成了主要的预定任务,并已传回彗星表面和浅层物质的分析数据.然而,登陆彗星后不久菲莱的主电池电量耗尽,且日照不足,太阳能电池无法支持其继续工作."罗塞塔"和菲莱拍摄的图像显示,彗星67P表面被毫米至米尺寸的表壤和碎石覆盖."罗塞塔"采集的彗星67P水蒸气样本的分析结果显示其水蒸气中D/H(氘氢比)约为地球海洋中水的3倍.探测小行星和彗星有助于揭示太阳系形成、地球上水的来源乃至生命起源的奥秘,还有助于减缓近地小天体灾害.虽然国内在彗星、小行星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中国的小天体深空探测亦在推进之中.  相似文献   

11.
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时52分,人类首次“炮轰”彗星成功,包括复旦学生穆林在内的56万名天文爱好者的名字深深地嵌入了彗星内核。电视机前,穆林仍然很平静,尽管几分钟前他的名字已在距地球1.3亿km的太空嵌入了彗星内核。“虽然我很高兴,但这只是人类探索太阳系起源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2.
《大自然探索》2005,(5):8-11
彗星可能给行星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寻找避免这种灾难发生的办法,是人类发射飞船撞击彗星的重要理由之一。现在,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彗星对木星的一次大碰撞。  相似文献   

13.
我们所处的太阳系被一团巨大的椭球状彗星云系环绕包围着,该彗星系名叫乌特星云系(OortCloud)。它的分布范围极广,远到海王星轨道之外,近约为距我们最近恒星的距离之半。根据传统的观点.该星系是1950年由荷兰天文学家让·乌特(JanOort)首先提出的,这些彗星一般处于遥远的星系中,直到流量使乌特星系摄动.从而使某些彗星改变飞行方向而进入太阳系内部。一旦靠近太阳.这些彗星往往会在太阳系中统日旋转好几十年,直到逃逸到外层星际空间,或者与诸如行星一样的别的天体相撞。几十年来.彗星的这种运动状况已经得到人们广泛的接受…  相似文献   

14.
胡中为  阎林山 《自然杂志》1995,17(5):281-284
从卫星拍摄的地球白昼气辉紫外像上发现了暂现的暗斑——大气洞。弗兰克(L.A.Frsnk)用进入大气高层的小彗星瓦解和蒸发的水汽云遮蔽气辉来解释大气洞,推算出每年有上千万颗小彗星进入地球大气。对这种解释,有些学者提出异议,有些学者找出新证据,陨冰很可能就是彗星穿过大气而落到地面的残块。  相似文献   

15.
1999年2月7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星尘”号太空探测器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准备与周期性彗星“王尔德2”进行历史性的约会。“星尘”号此行雄心勃勃的目的,就是收集星际空间的尘埃,并在2004年拦截“王尔德2”彗星和捕获彗星的尘埃,于2006年把这些尘埃带回地球,供科学家们研究。“星尘”计划是自欧洲航天组织的“吉奥托”探测器于1986年定点飞过“哈雷”彗星和于1992年飞过“26P/GS”彗星之后,人类的探测器首次与若彗相会的任务。不仅如此,该计划也是人类首次尝试把星际尘埃和彗星样本带回地球。这是一项任务期长达7年、需要…  相似文献   

16.
吴光节 《自然杂志》1997,19(5):302-304,F002
海尔一波普彗星已经远去,对它的研究工作仍在继续,不过,它已有的非凡表现,已使它成为人类历史上进行了最佳观测的彗星,它也可能将以“1997明亮彗星”的名字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7.
《科学之友》2010,(2):14-14
近日,太阳及日球层天文台拍到了克罗伊策掠日彗星与太阳“亲密接触”时被吞噬的画面。据悉,克罗伊策掠日彗星是数百年前解体的一颗大彗星的残骸,命名于德国天文学家海因里希-克罗伊策。  相似文献   

18.
《科学之友》2009,(6):95-95
近日,太阳及臼球层天文台拍到了克罗伊策掠日彗星与太阳“亲密接触”时被吞噬的画面。据悉,克罗伊策掠日彗星是数百年前解体的一颖大彗星的残骸,命名于德国天文学家海因里希-克罗伊策。  相似文献   

19.
彗星因其伸出长长的形如扫帚的尾巴,而在我国民间得名为扫帚星.由于大彗星出现形状奇特,身躯庞大,加上形迹诡秘,便常常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视为不幸和灾难的征兆,并出现种种迷信的邪说,因而引起缺乏科学常识的人们恐怖不安,常常把彗星的出现和洪涝、干旱、地震、战争、瘟疫、饥荒等灾难性事件联系起来.实际上彗星平均每年都要出现十几颗,即使明亮的大彗星平均每20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人们对彗星的认识基于其是由冰组成的天体,由于组成彗星的一半以上的物质都是冰,所以人们又形象地称它为“脏雪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