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米草生物学特性 (Ⅰ)叶解剖结构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 Hubbard)的叶片横切面,具有发达的绿色组织的维管束鞘和一层幅射状排列的叶肉细胞围绕着维管束鞘。2、叶的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不同于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束鞘的叶绿体比较大、含淀粉较多;叶肉细胞的叶绿体较小、含少量淀粉粒或不合淀粉粒。3、束鞘细胞的叶绿体和叶肉细胞的叶绿体都含有许多基粒。4、叶片上下表皮都具有盐腺。盐腺由两个细胞构成,比较小的为园顶状帽细胞,位于较大的具颈状突起的基细胞上面。基细胞和帽细胞都具有浓厚的细胞质。基细胞具有许多线粒体和向内折叠的原生质膜将基细胞的细胞质分隔开。5、在近轴面,叶表皮的角质层上产生许多小乳凸,而远轴面叶表皮的角质层很光滑。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真核基因表达受体系统,以嗜凤梨果蝇胚胎为材料,采用常规方法获取发育4~8h的果蝇胚胎细胞,以改良M3(BF)培养液体外培养,经40d左右的原代培养后行传代培养,以后每隔7d传代一次,传至10代时按照细胞系建立标准检测细胞系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细胞维持体外生长将近1年,传至60代.细胞在接种的0~96h内呈指数生长,临界增殖浓度为1.0×106个(细胞) mL.部分细胞染色体呈现异倍化.经液氮冻存的细胞复苏后活性达90%以上.该细胞系是一株成功的细胞系,命名为HY-ANA.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斑玉螺的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对斑玉螺的分布、生活习性及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描述了斑玉螺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并通过整年切片,对性腺的周年发育做了初步研究;实验表明,在水温17.8℃~23.6℃,比重1.018~1.022下,斑玉螺的胚胎发育正常,面盘幼虫中期破膜为浮游生活,投喂扁藻、小球藻、角毛藻发育至稚贝约17天。  相似文献   

4.
花(鱼骨)的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殖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1年6月~2003年5月在浙江海洋学院杭州苗种基地,进行了花(鱼骨)的池塘人工培育亲鱼试验,结果表明:花(鱼骨)当年能够长到20~100g,第二年能长到150~250 g的商品鱼,二足龄后,性腺成熟,雌鱼性腺发育达第Ⅳ期,雄鱼性腺发育达第V期,怀卵量一般为3~10万粒/尾,可作为亲鱼进行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5.
通过花粉量/胚珠数比(P/O)检测、杂交指数(OCI)估算和人工授粉实验,对草果药(Hedychium spicatum Smith)的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且草果药繁育系统的自交亲合性以及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能够维持较长时间保证了其在自然条件下的繁殖。  相似文献   

6.
在迈氏干涉仪的光屏上建立了多参量的干涉条纹方程,进而讨论了特殊情况下的等倾、等厚以及一般情况下的干涉条纹。  相似文献   

7.
石登红  陈训 《贵州科学》2005,23(2):70-75
本文采用直接观测法,对羊踯躅四年生种苗的根、茎、叶进行观察、测量、称量、计算,结果表明,羊踯躅的地下部分根颈部粗大,须根系庞大;茎分枝较少,萌生枝条和多年生枝同时并存,其生长量与落叶灌木玫瑰的生长量基本相似;叶着生在当年生枝条的顶端,叶片覆盖面积为80.2%,滞水量95.5%。  相似文献   

8.
在岷江汶川、茂县江段,进行了石爬鮡属鱼类繁殖生物学野外调查研究。石爬鮡常生活在水流湍急的山涧溪流中,属急流产卵鱼类。繁殖季节为6-7月,繁殖水温15-18℃。雄鱼具有特殊的生殖器官,表现为发达的、延伸于体内并可伸缩的生殖乳突,行体内授精方式。雌鱼生殖腺为封闭卵巢1个。成熟卵的受精和产出是非同步的。  相似文献   

9.
从梭鱼人工繁殖育苗池,取得不同日龄、不同体长的核鱼苗种。观察到体长7.5毫术左右的鱼苗出现一环鳞,最早出现鳞片的部位是在尾柄侧中央至体例中央的连线上,其次在胸部。鳞片从上述两处向全身扩展,腹部被鳞片复盖的时间最晚。  相似文献   

10.
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人工繁殖及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经济海产动物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nudusLinnaeus)若干繁殖生物学作初步研究.主要报导,干露5~8h,成熟星虫亲体可排放精、卵并达成受精和正常胚胎发育,它是行之有效的人工催产方法.产卵(精子团)于体腔与排卵(活动精子)于体外是两个必经的先后生殖过程.体腔液中的精、卵必需通过肾管(兼有排泄和生殖的功能器官)的再成熟,排放才能受精及发育.取自厦门及其附近海域的生殖种群雌雄性比为1:1.2.中细沙质泥的底质为亲体暂养的适宜底质.耐饥饿实验结果表明,43h内亲体仍有50%存活,并且仍可作亲体使用.测定5批体壁干湿重关系,其直线回归为y=0.1810x-0.0078(R2=0.9366,),回归系数与个体大小、季节不呈相关.  相似文献   

11.
对分布于河南省信阳地区的圆柱四孢藻(Tetraspora cylindrica)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生态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记述。  相似文献   

12.
从梭鱼人工繁殖所获之受精卵中,取得胚胎发育的观察材料。卵的直径约0.95毫米,具单个油球,油球的直径0.45—0.5毫米、受精卵在盐度为8—10‰的流水中孵化。水温在16.8—22℃的范围内,受精后1小时15分,开始第一次分裂;6小时,形成囊胚;10小时左右,出现胚环;24小时左右,原口闭合,胚体具有2—3对体节。受精后48小时,胚体脱膜而出,从而结束了胚胎发育阶段。孵出当天的鱼苗,长2.5毫米。  相似文献   

13.
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上海松江鲈驯养繁育基地松江鲈鱼自然产卵受精及人工授精所得受精卵的群体试验观察,描述了受精卵的发育过程.松江鲈鱼刚产出的卵为淡黄、橘黄、橘红和淡红色等多种颜色.卵内有很多油球,显微镜下观察油球总是旋转到卵的上方.卵为粘性卵,遇水很快粘结成块.松江鲈鱼卵受精后8~10h胚盘隆起,之后1d内细胞多次分裂进入桑椹期.在卵受精后第1天和第4天分别到达囊胚期和原肠期.第7天胚体的脑开始分化.第11天体节出现.第16天消化道已经形成,但不连通.第17天胚体已可在卵内活动.受精卵在水温13.7~16.2℃下23d即可破膜孵出.同时对孵出6d内的仔鱼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可为松江鲈鱼的大规模育苗生产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榆白长翅卷蛾在西宁地区主要危害龙爪榆和榆树,该虫在西宁地区1年发生两代。雌虫平均产卵量为73.8粒,产卵部位集中于叶背面主脉两侧,卵历期6~7d。幼虫5龄,历期30~35d。幼虫在寄主植物叶部吐丝缀叶结苞,幼虫隐居其内取食为害,老熟后在树枝上的卷叶内化蛹。蛹期20d左右。10月中旬以第二代的低龄幼虫在主干、粗枝的裂缝及枝条分叉处吐丝结茧越冬。该虫在西宁地区为害有两个盛期:5月中旬至6月中旬越冬代幼虫期与8月上旬至9月上旬的第一代幼虫期。  相似文献   

15.
Myers—Scotton创立的标记模式是一个以认知为基础的语用学理论,旨在揭示语码转换背后说话人所欲传递的意图义。从这一模式出发,说话人选择有标记的话语角色可以向受话人传递额外的信息。即标记模式中所说的意图义,以抵消这一选择所带来的额外付出。这些意图义的传递可以取得相应的语用效果,话语角色的转换因而成为实现成功交际的一种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16.
作者自1989年起,对泥螺的物学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研究工作,结果表明:①泥螺为雌雄同体种类,性成熟年龄为近一龄,繁殖期为三月底到十一月下旬;②卵子的发生,从原始生殖细胞开始,经过增殖、生长、成熟三个阶段;③精子发生,从原始生殖细胞开始,经过增殖、生长、成熟、变态四个阶段。此外,本文还就泥螺的繁殖期、交配产卵、繁殖特性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无论淡水或海洋浮游生物,都普遍存在着昼夜垂直洄游的现象,但一般所见记载多属天然大型湖泊或海洋的材料,而对淡水中小型水体则极少报导。由于对浮游生物昼夜垂直洄游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一定的意义,笔者早在一九六三年曾对重庆北碚甘家桥水库浮游动物昼夜垂直洄游进行了一些观察。甘家桥水库面积仅120亩,常年水面约100亩左右,最大深度14米,最浅1—2米,平均深度为6.6米,蓄水400万立方米,实际上是中小型水库。现重新整理观察结果予以报导,提供点滴中小型水库浮游动物昼夜垂直洄游的材料,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生育期与积温大麦早熟3号是一个春性较强的品种,一般立冬播种,于第二年5月10日前后成熟。根据1969~1973年记载资料统计,出苗至齐穗需要133天左右,需要0℃以上积温950℃左右,齐穗至成熟需要35天左右,需要积温550~600℃,全生育期(播种至成熟)170~180天,需要积温1600℃左右。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导了以解剖法和整体连续切片法对尖刀蛏、(Cultellus scalprurm(Gould)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研究的初步结果,并与竹蛏科(Sotenidae)的小刀蛏(Cultellus autenuatus Dunker)、小荚蛏(Sitioue minima(Gmelin))、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的形态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1972——1973年,我们对本省水稻三化螟虫卵寄生蜂作了初步普查,着重对防治水稻三化螟虫效果较好的啮小蜂进行了引种,省内普查以及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初步研究。现将两年来试验观察的有关材料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