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秦岭横跨陕豫两省,是当今河南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它在岁月的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丰富资源能源,使得小秦岭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样化的矿产资源,在历史上极具科研价值。小秦岭金矿占地1000 km2,地处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交界处,是全国第二大金矿分布地。为了更好的找矿,必须对其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水洞金矿床位于关子镇一元家坪和舒家坝一太阳寺两条区域性韧性剪切带及天子山和磨扇沟花岗岩体的加持区,金矿化严格受近EW向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控制,金矿化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通过对其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矿化特征的描述和控矿因素、找矿标志的总结及成矿条件的分析,认为该矿床的形成具有金源、构造及热动力“三位一体”成矿有利条件,水洞沟矿区及其外围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3.
4.
采用Rb Sr同位素定年方法 ,对新疆卡拉脚古牙锑金矿床赋矿地层的含炭泥质千枚岩进行测定 ,获得Rb Sr等时线年龄 379± 1 9Ma ;成矿时代采用主成矿期与锑金共生的石英 ,利用4 0 Ar- 39Ar法获得成矿时代为 1 1 8.2± 3.2Ma .研究结果表明 :卡拉脚古牙锑金矿床的赋矿地层时代为中泥盆世 ,该锑金矿床的主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杨树金矿金矿床、矿体严格受地层和层间断裂的双重控制,阐述了矿床的基本特征,对成矿物质来源进来了初步分析,总结了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6.
矿区所处构造部位属右江再生地槽的桂西坳陷区内,乐业s型台地边缘。矿体赋存于二叠系碳酸盐岩与三叠系细碎屑岩的接触带上,区域性乐业台地环形深大断裂及其次级构造构成了矿液流动的通道和矿质沉淀的场所。 相似文献
7.
通过综合分析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场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探究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基本特征及它们与萤石成矿之间的关系,对第二找矿空间的找矿前景进行研究.且萤石矿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包括北东向、北北东向、东西向及北西向断裂.并与火山构造、(火山洼地型)盆地构造及潜火山岩关系密切,矿床成因以浅成热液充填型为主. 相似文献
8.
9.
10.
该文主要鹇述洋主河偏岭地区砂金矿床的矿区地质、地貌特征及矿床特征,分析了砂金成矿条件,为在该区寻找相似成矿类型的砂金矿床提供相关找矿信息及找矿模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武当山推覆构造与成矿关系的研究,认为在推覆构造中的固体矿产主要分布于推覆体变形强烈的两端和推覆构造的强应变带内。 相似文献
12.
13.
甘肃省岷县锁龙金矿位于岷(县)~礼(县)金成矿带和合作一崖湾金、汞、锑成矿带上,赋矿围岩为下二叠统崖下组(Ply)、杨家河组(Plyj),本文总结了锁龙金矿地质特征,探讨认为锁龙金矿西矿段断裂构造较发育,东矿段劈理、节理构造极为发育。西矿段矿体受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东矿段矿体受劈理、节理构造控制。矿床为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14.
照壁山金矿床位于东天山地区的红柳河构造带中,为产于华力西早期的照壁山黑云母花岗岩体中的浅成、中低温石英脉型金矿,成矿时期为新生代(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15.
以白龙江复背斜北翼的逆冲推覆断裂体系为主要研究点,重点讨论了与该断裂带相配套的、有利于矿床形成的构造部位。从含矿岩系、岩浆岩特点和矿化热液蚀变特征几个方面,提出逆冲构造体系和体系中的含矿岩系是金矿成矿的有利地区。结合岩浆活动、热液活动和其它特点对研究区进行了成矿的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徽县周家山金矿受区域断裂构造F2控制,赋存于石炭系上统岷河组(Cm)与印支期蚀变岩体的内外接触带,Ⅰ、Ⅲ、Ⅳ号金矿体赋存于石炭系岷河组灰岩中,Ⅱ号金矿体赋存于印支期蚀变石英闪长岩中,矿体呈似层状,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 相似文献
17.
胶东金矿主要分布在胶北隆起区,是我国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本文通过研究胶东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地质特征以及矿床成因,归纳出了深部找矿的标志,提出胶东金矿深部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19.
庞家梁金矿处于秦岭东西构造带和南北向天水-武都深断裂交切的地壳活动强烈的构造变异区。金(铜)矿化受中下石炭统月亮寨组(C1-2yl)地层、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展布的断裂带、中川岩体与碌础坝岩体等控制.矿体规模不大,呈似薄板状、透镜状状产出,形态简单,矿石品位低,物质成分简单,金铜矿体成因属中低温热液型。从区域大环境、矿体特征等成矿条件方面分析,本区成矿前景较好,认为本区块仍然有进一步勘查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马曲砂金矿位于西藏东部昌都地区 ,地处著名的三江成矿区 ,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巨型造山带东段弧形转弯处。根据砂金矿床的地质特征 ,重砂矿物组合以及主要重砂矿物特征 ,认为该矿床是近源型砂金矿 ,其形成与位于砂金矿南的各贡弄斑岩型铜金矿床有关。砂金聚集于河漫滩地貌单元含泥砂砾层的下部 ,砂金矿体的大小、品位和稳定性明显受河谷河漫滩形状的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