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新政权建设后,国家在民族地区进行了各类形式的社会改革。在改革中为了适应各民族社会传统的特殊性,制定了大量地方性法规规章。在这些地方性法规规章中有一些内容是来自各民族的习惯。当时地方性法规规章在立法上表现出对习惯有适当的具体承认,但多为总括式立法。在当时政治因素下,表现在法律文本上习惯的具体内容并不十分明显,但在实践中却表现出大量承认各少数民族习惯,特别在婚姻、土地、林木等一些特别财产权方面。  相似文献   

2.
回族婚姻是回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鲜明文化符号,具有民族宗教和地域性特点。受现代主流社会的影响,传统的回族婚姻文化发生了变化,一些反映回族地域性的婚姻文化符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些不被人们所关注的变化,折射出了回族社区变迁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春斌 《西藏大学学报》2013,(6):135-140,161
藏族特殊婚姻形态法律文化的形成有其深刻和复杂的动因,单纯地通过对法律形式理性的片面认知,容易污名化这种在藏区农牧区非常适应的本土化的婚姻习惯,导致不必要的冲突和对立。藏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其特殊婚姻形态法律文化是适应青藏高原特殊地理环境的生存策略和选择,是一种本土性适应。将藏族特殊婚姻形态法律文化定性为“落后说”、“野蛮说”、“残余说”是受时代局限的产物。在性质上定性为“本土适应论”更为适宜。这对于我国建立稳定、和谐、有序的民族关系,缓解民族冲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黔东南苗族婚俗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黔东南苗族婚俗发生了较大变化,恋爱方式、婚姻礼仪和费用以及婚姻选择等几方面都与以前有很大不同,这些变化与建国以来黔东南苗族经济、教育的发展以及党的民族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所谓解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通俗地讲就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相似文献   

6.
所谓解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通俗地讲就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相似文献   

7.
婚姻规范作为一种调节婚姻现象的行为规范 ,它是贯穿于人类始终 ,并随人类的发展而发展 ,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 ,婚姻规范又不完全相同 ,它具有显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区域性的特点 ,清至民初 ,新疆少数民族婚姻规范与婚姻习俗这一关系 ,在社会进程中也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变 ,从而充分体现了它的民族性、时代性、区域性之特征。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的婚俗文化呈现出东北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到了近代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和形态。特别是清末民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出现了不同于旧礼的新式婚姻仪礼。试从特征、形态以及新旧婚姻仪礼等方面考察近代东北地区婚俗的变化和发展,并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兼用第二种语言有双语型及多语型之分,即有的只兼用一种语言,有的兼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语言。多语型的民族在不同语言的习得中特点及规律各不相同。研究表明,多语兼用与民族杂居等自然、社会环境有关;婚姻习惯制约多语兼用的特点;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迁也直接影响多语兼用现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二人转的传统剧目中蕴含了大量的民俗语汇,包括饮食民俗语汇、服饰民俗语汇、居住民俗语汇、年节民俗语汇、婚姻习俗语汇等。这些民俗语汇纷繁复杂,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反映了东北二人转的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技术在民族高校图书馆的广泛应用,读者阅读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阅读习惯由纸质文献逐渐向电子和网络阅读转变,这些都使民族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有所弱化.本论述分析了民族高校图书馆读者的特殊性,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的独特性,指出民族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需要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组建高素质的馆员队伍,以便适应图书馆发展的需求,快速提高流通服务水平,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民族的文化和习惯都会在语言中有所体现。中俄两个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习惯、宗教,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决定了两国交际语言的差别。文中对这些差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如果在平时的交往中能够留心这种差别,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习惯,就能更好地促进交流,促进双方的友谊。  相似文献   

13.
婚姻能够反映社会聚合力的强弱、人民生活质量高低、生活方式多样性、生育意愿是否强烈等现实问题.本文选择从婚姻视角切入,系统分析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对影响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状况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并着重阐述离婚状况及少数民族内部离婚率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金代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女真统治者在灭辽侵宋统一北中国的过程中,强制进行民族大迁徙,把原来各自生活的汉、女真、契丹、奚等民族交叉迁到一块杂居。这些民族经过一百几十年的共同生活,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风俗习惯和婚姻等方面频繁交流,到元代统一全国以后,它们的民族特征逐渐一致,实现了一次民族大融合。本文拟就金代民族融合的进程和特点,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布依族男女之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由此引发了婚姻习俗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对布依族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促进各民族间的融合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朝时期在西南地区兴起的南诏国,受当时社会发展程度和民族状况的影响,其法律制度表现出独特的地域和时代特征,社会规范作用相对较大的刑事法律制度更集中体现了这些特征。南诏的刑事法律制度既有封建制度法律制度的特征,又带有奴隶制度法律制度的色彩,还有民族习惯的掺杂,与南诏社会实际结合紧密。南诏刑事法律制度是中华法系刑事实践中别具一格的部分,对于解决多民族、发展不平衡国家或地区的制度安排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通过侗族情歌这一文本的解读来探讨侗族男女爱情婚姻缔结的婚姻文化,并分析了侗族男女青年婚姻缔结受阻的社会文化因素.同时也揭开了侗族神秘婚姻文化的民族内涵及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8.
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通过对易洛魁社会的描述,无论在社会分期上,还是对民族产生,民族和家庭的关系,人类婚姻形式的发展等问题上都为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原始社会文提供了决定性的材料,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爱情是人生永恒的主题,也是艺术的永恒主题。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往往带有悲剧色彩,西方文学中的爱情是在宗教氛围笼罩下的描写。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俯拾即是,“因为爱情和婚姻实质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反过来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影响、限制着一个民族的恋爱方式和婚姻习俗,决定着男女主人公对爱情与婚姻所采取的行动。本文通过英国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红字》,分析这两部爱情悲剧对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田林那善屯壮族的调查材料为基础 ,从婚姻类型、婚姻的缔结过程及婚姻地缘三方面论述壮族婚姻文化的变迁。文中指出 :壮族婚姻文化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变迁是一个缓慢的渐变过程 ,新的因素和内容与传统的形式和内容并非截然冲突和排斥 ,而是可以糅合共存的。传统的形式和内容存在着孕育产生新因素和内容的机制 ,新的因素和内容则往往套上传统的外衣而出现。外来的文化亦可在不与本民族文化相冲突的情况下 ,与本民族文化有机结合 ,从而构成新的体系。反映那善壮族区域文化网络粘合方式的婚姻圈与市场圈、祭祀圈虽有重合 ,但不尽一致 ,美国学者施坚雅 (G .WilliomSkinner)在研究中国农村的基础上提出的市场体系理论 ,以及日本学者冈田谦在研究台湾乡村社会之后提出的祭祀圈理论 ,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壮族。传统婚姻圈的打破既是壮族婚姻文化变迁的重要内容 ,又是壮族婚姻文化变迁的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