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强调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友善化,突出强调土地利用可持续性中的"生态可持续性".山区作为生态脆弱的典型区域其土地利用方式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着改变,建立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对于山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形成具有先导性作用.江川其土地现有的利用模式己对周边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分析研究这些影响, 提出生态友好型的土地利用对策,对于江川社会经济、生态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济南南部山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覆盖/利用作为地表的主要景观标志,其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地表覆盖的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为研究土地覆盖/利用的变化提供了更好的方法和手段.本文选用济南市1995年TM和2003年ETM+两期遥感影像,利用ERDAS软件中图像处理模块及计算机解译模块,分别提取两期影像中的建筑用地、耕地、林地及未利用地;然后使用ERDAS建模模块统计出济南南部山区土地利用面积变化表及转移矩阵表,并得出地学信息图谱.根据地学信息图谱和转移矩阵来监测分析济南南部山区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明确了其变化的主要类型和转移方向,即在1995~2003年间,济南南部山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的不断减少、建筑用地持续增长,其主要流向是从耕地流向建筑用地.  相似文献   

3.
山区农业持续发展土地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地是影响山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以贵州山区为例 ,从土地质量、土地结构、土地制度、土地利用与保护等多个方面分析土地对山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认为山区土地破碎 ,土层浅薄 ,不利于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经营 ,对持续发展不利。而土地类型多样 ,人类影响较小 ,污染轻 ,开发程度低 ,则为山区农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乡村政府强制农民种植 ,摊派种植指标 ,土地税种多、税率高 ,在土地流转中农民不能自主等 ,也严重制约了农业的持续发展。为此 ,文章提出了针对山区特点进行土地利用 ,建立健全适合山区的土地制度 ,充分利用山区特点 ,发展天然农业、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 ,确保山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陡坡为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强烈影响着景观格局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研究人类活动对陡坡土地利用景观干扰程度,为合理利用和保护陡坡土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谭英 《广东科技》2012,(3):146-146,148
以重庆地区丘陵山区为例分析土地综合利用的内涵,对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作出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优化技术。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影响定量研究的指标体系以及研究方法的应用分析,对未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从而为制定减轻土地利用规划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的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并能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的案例。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影响定量研究的指标体系以及研究方法的应用分析,对未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从而为制定减轻土地利用规划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的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并能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的案例.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中部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时空分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海南岛中部山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储量之间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国土空间规划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InVEST模型估算2000—2018年海南岛中部山区碳储量及其时空分异,结合PLUS模型模拟2050年中部山区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结果】2000、2010和2018年海南岛中部山区的碳储量分别为80.44×106、79.96×106和79.82×106t,呈逐年减少趋势,累计减少620 406.31 t。各时期碳储量降低的原因不同:2000—2010年草地的转出是中部山区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因素;2010—2018年碳储量减少的原因在于城镇化扩张侵占林地及耕地。林地作为主要地类,贡献大部分的碳储量,是中部山区碳汇的主要来源;同时,草地碳密度远高于其他地类,区域碳储量对其变化较为敏感。基于自然发展状态下的模拟发现,2050年海南岛中部山区的碳储量显著下降,原因在于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及林地、草地和耕地面积减少。【结论】在城镇化扩张的背景下,生态系统碳储量存在不断下降的风险。未来国土空间规划应...  相似文献   

9.
以贵州省丹寨县为研究区,运用遥感解译、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经济后发山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地形分异特征,为实现经济后发山区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013年到2015年,丹寨县土地利用变化迅速,平均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为17.07%;耕地和林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草地和水域增加;建设用地增加最快,其用地面积由97.76 km2增加到243.65 km2,增加了145.89 km2;主要变化类型有林地转为耕地,耕地转为林地,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以及林地转为建设用地等4种形式。2)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海拔为400 m~1200 m地带,坡度为6°~25°的缓坡和斜坡地带,坡向为45°~135°和225°~315°的半阳坡地带。各地带都以林地与耕地之间的转换、林地和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为主。平地和平缓地是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最显著的区域。对于山地面积占76%的丹寨来说,这些地带的土地质量相对优良,土地生产力较高。因此,在今后的经济建设工作中,要加强这些地带的土地资源保护,提高其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运用分形理论,对舒城县土地利用类型图斑的周长、斑块边缘密度和斑块形状指数的标度-频度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平原区、岗丘区、山区土地利用类型图斑的数目分别为514、222、94,图斑数目逐渐减少,同时景观异质性和景观破碎度逐渐降低.平原区占据优势地位的斑块是耕地,其面积占到平原区斑块总面积80%以上.岗丘区耕地和林地斑块面积百分比分别为31%和61%,占据着优势地位.山区则是林地斑块,其面积百分比为87%.斑块边缘密度普遍较高,土地利用类型斑块边缘趋向复杂化;斑块形状指数大部分小于1.5,斑块形状总体处于比较简单的状态;土地利用类型图斑的周长、斑块边缘密度和斑块形状指数的标度-频度双对数关系显著,相关系数均超过0.9,呈高度负相关,其分形关系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1.
山区土地利用受高程及其潜在控制的自然因素影响较为明显,为探讨这一影响规律,选取宜良县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学统计方法,结合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资源在垂直方向的分布特征明显,按照低海拔、中海拔和高海拔分为三个空间带,土地利用主要分布在中海拔地区.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土地的综合利用程度随高程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用数学方法建立回归模型模拟这一规律,其结果为一元二次方程,且与研究尺度的大小无明显关系.研究成果对于西南山区土地利用的垂直分异的相关研究可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应对路网建设对山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冲突效应,研究它们之间的协调关系,为区域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推进生态文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典型的山地区域重庆市巫山县为例,根据山区路网格局分布和2013—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利用空间句法算法、交通可达性模型和超效率模型(SE-DEA)等,探讨了区域土地利用转移情况和路网建设与土地利用协调程度。【结果】1) 路网建设与建设用地协调性最好,与耕地、林地协调性则较差。巫山县2013—2017年耕地变化率最大,林地变化率最小,建设用地中路网密度所占比例最大;2) 巫山县交通可达范围增加,可达性平均值由0.45增至0.59。可见,巫山县路网得到了延展与扩充,路网连接性与服务区范围得到扩张。【结论】巫山县路网建设与土地利用整体上表现为协调关系,且呈上升趋势。路网格局对建设用地与耕地影响程度最大,协调程度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耕地变化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其变化和流向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基本态势.利用鄂南贫困丘陵山区的统计资料,对本区近50年来的耕地数量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应用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近10年来鄂南丘陵山区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建立驱动因子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鄂南丘陵山区耕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北部平原丘陵地区下降快,南部丘陵山区下降慢;近10年来,鄂南贫困丘陵山区耕地资源变化主要受经济因子、人口、房地产政策及耕地开发强度的影响,特别是经济、人口因子强烈影响耕地面积的变化,是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这为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耕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现状,阐述了邢台市西部山区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进行土地生态环境整治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近40年北京山区来水量急剧减少,造成下游地区水资源日趋紧张,降水和土地利用变化被认为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为量化降水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以密云水库集水区半城子小流域为对象,采用基于分离评判原理的水文分析法及多年水量平衡模型,定量分析了1989~2011年间降水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小流域年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城子小流域年降水量及产流型降水量在1989~2011年间分别呈波动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显著(p0.05),而年径流显著减少(p0.01);结合年径流累积曲线及独立样本T检验,年径流量在1998年发生减少突变;1989~2011年间气候变化对半城子小流域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80.24%;而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率仅19.76%;情景模拟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变化对年径流变化的影响差异较大,当单位面积森林、草地和农田分别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时,流域多年平均径流分别增加:1.30、0.21和0.30mm.研究结果旨在为北京山区森林小流域水土资源规划及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鄂南丘陵山区坡地生态稳定性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不同类型坡地退化的特征、过程及主要影响因子;在提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并确定不同类型区土地利用整治方向的前提下,介绍了几种坡地退化防治的农业生态技术及其在本区实施和推广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从图斑和各支流汇水区2种不同空间尺度,分别对1985,2000,2009年石羊河流域上游山区生态承载力进行定量计算,并对其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尺度上,24年间石羊河流域上游山区生态承载力总量呈缓慢增加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各类土地生态承载力呈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2000年以后林地、草地和耕地生态承载力变化较为突出,表明中国1999年后实施的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对其变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空间尺度上,石羊河流域上游山区生态承载力供给极不均匀,具有与流域地貌特征、环境禀赋和土地利用/覆被及其变化相关联的地理特性和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可为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实践表明应用GIS技术计算生态承载力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绿当量核算方法为评价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提供了统一性标准,实现了不同用地之间生态功能的定量分析和模型计算,可为土地利用优化提供生态化解决方案。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及生态绿当量方法,设计干旱区土地覆被类型的生态功能评分标准,测算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当量分值,同时评估生态绿当量的理想状态。结果表明:(1)2000-2010年间,玛纳斯河流域绿当量比率均小于1,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趋于降低,需增加4873.3km2当量面积才能使绿当量比率达到1的标准值。(2)上游山区当量面积小但绿当量较大,应以保护和修复现有覆盖的生态功能为主;中游绿洲城市区应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和景观功能为主;中下游绿洲农区是当量面积最大、绿当量值最小的核心,需通过土地整理和修复,重建生态功能。因此可知,生态绿当量模型对于干旱区土地利用优化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特别适用于探讨时空尺度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调整问题。  相似文献   

19.
喀斯特山区生态脆弱,土壤侵蚀将导致严重的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以2000年、2010年大方县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和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数据作为主要信息源,基于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大方县2000~2010年土壤侵蚀和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特征;计算并对比2000年,2010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和草地为主,且耕地面积减少,林、草地和水域用地面积增加;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面积明显增加,主要来自于轻度、中度和强烈侵蚀;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侵蚀强度大小为:耕地草地未利用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2000~2010年,大方县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向有利于水土保持的方向发展,土壤侵蚀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20.
借助信息熵和均衡度的地理意义,基于福清市1996~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分析研究了福清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的动态变化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福清市近十年来土地利用结构逐渐向均衡方向发展,城市土地结构的均质性增强;经济发达地区用地结构趋向均衡化,其信息熵值较高,而欠发达的山区信息熵值较低。最后运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出自然因素中的年降雨量,人文因素中的人口规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消费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林牧总产值是影响福清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的关键因子,从而为福清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