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很多图书馆的编目部门套录联合编目数据,提高了工作效率及书目数据库的质量,解决了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困难。然而,套录数据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套录数据时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文图书套录编目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帼贞  周清 《科技信息》2006,(3):160-161
简要介绍了中文图书套录编目的作用及套录数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书目数据质量的各种措施。  相似文献   

3.
《宋文宪公护法录》(简称《护法录》)是后人整理宋濂有关佛教作品的选集。万历年间高僧云栖祩宏首次辑录成编,曰《皇明护法录》。其后,钱谦益据云栖《护法录》重新修订刊刻,题名曰《宋文宪公护法录》。自宋濂至钱谦益,时跨近三百年,《护法录》编订成书的过程呈现了佛教发展的历史及作者、编订者的护法动因。宋濂深究内典,以文辞为佛事;祩宏大师丕振颓纲,稽古照今;钱谦益儒佛经世,婉述心曲。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分析国内外数字化录波装置发展现状,首先分析分析国外数字录波发展情况,以西门子SIMEASR为例。接下来分析了国内数字化录波装置发展情况,以许继录波装置为例。  相似文献   

5.
中文图书套录编目质量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套录编目的意义,分析探讨了影响套录编目质量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提高套录编目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录光盘信息存储材料”日前在深圳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在可录光盘行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可录光盘信息存储材料产品是可录光盘的最核心部分,主要应用于制作生产可录光盘,产品将首先在深圳走向市场化。目前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它将大大降低国内可录光盘的生产成本,改变这类产品长期以来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打破国外同类产品对中国可录信息存储材料行业的垄断。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数据套录的含义和优越性,简要介绍了图书馆数据套录的来源,对数据套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8.
原尾目昆虫是昆虫綱中原始的类群,平常不易采得,目前全世界已知62种,絕大多数种类发现于旧北区及新北区,在东洋区还过去只有两种記录。我国昆虫学家杨集昆于1956年間先后在陝西华山及北京郊区采到原尾虫,这是我国原尾虫的首次发现的記录。  相似文献   

9.
联机编目就是各成员馆与联机编目中心联系,各成员馆通过通讯线路及终端与联机编目中心进行实时检索,瞬时获得数据库中的书目数据,再通过拷贝编目的方式套录所需记录。本文就数据套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加以探讨,仅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结合辽宁省图书馆西文编目工作实际,从利用国外数据库USMARC套录和利用国内数据库CNMARC套录两个方面,论述了西文编目中的不同MARC格式间的套录编目工作。  相似文献   

11.
元代出伯家族在敦煌地区成为一大势力,位高权重,统治敦煌近一个半世纪,此时期藏传佛教得到延续和发展,留下许多藏传佛教遗迹。文章分析了蒙元时期藏传佛教在敦煌地区的传播原因,对敦煌地区出土的碑石、文献、石窟壁画、游人题记等内容进行讨论,试图揭示蒙元时期藏传佛教在敦煌地区得到延续和发展的概况及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东坡先生墓志铭》是苏轼之弟苏辙的亲笔墓志,苏辙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再现了苏轼的一生。元代脱脱的《宋史.苏轼传》在墓志铭、笔记史料的基础上加以润色而成,中间穿插有不同时期苏轼上表的疏、议,内容详实,前后连贯。林语堂本《苏东坡传》和王水照、崔铭本《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都是可查可考、资料详实、内容丰富的人物传记。  相似文献   

13.
刘辰翁以文学名世,其书法艺术也享有盛誉。他的墨迹被宋元明士大夫视作珍宝。他对文房四宝的要求与时尚不同,别具一格。每作书,充分酝酿,书兴所至,姿意横生。酒酣喜挥毫。好为人题画,所题诗书堪称双绝,为时人所倾。辰翁墨翰流传至明而佚。  相似文献   

14.
现刊孔原父母合圹碑文,存在问题主要有二墓主生年皆误、纪年缺必要辅助信息、二墓主名讳缺通用敬词及墓主与后裔嫡庶对应关系失序等。通过孔原本宗族谱、旧墓碑文、毛泽东刘少奇胡耀邦等十位老一辈革命家父母碑文的比勘、古已有之碑文拟撰成规,进行订正,提出孔原父母碑文确撰的文言体通用标准。  相似文献   

15.
运用证实的方法、历史学的方法、伦理学的方法、辩证逻辑的方法、解释的方法和文体学的方法,对韩愈有争议的墓志进行文化辨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韩愈没有谀墓,他用褒贬的笔法写墓志,是对墓志的超越,具有重要的理沦和实践价值,应该肯定他的这一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约有数百方三体石经残石先后在洛阳附近出土,由于当时国运多舛,多数残石出土后并没有得到妥善保存,有的甚至流落海外,至今下落不明.所以孙海波<魏三字石经集录>一书中所收部分拓本的真实性曾一度受到质疑.如商承祚先生便曾撰文指称<君奭>、<多方>残石为伪刻.实际上,被商承祚先生斥为伪刻的<君奭>、<多方>残石与其他残石所刻的<尚书>文字相比,结构、用笔、字体风格并无二致,许多字甚至是出于同一人的手笔.因此,被商承祚先生斥为伪刻的<君奭>、<多方>残石其实不伪.  相似文献   

17.
《张协状元》为现存最早南戏剧本。胡雪冈先生《张协状元校释》自具特色。古籍校勘不宜以今意改原字,失却古本面目。《全元戏曲·张协状元》频见轻改,不可取法。  相似文献   

18.
金“扬”字数量极多而变化纷繁,其在铭器金中表现出的意义,与甲骨不同,与今天的常用意义相差更远。就其变化纷繁的字体形状进行分析,可以把众多的形体归纳为四类,其主要意义为“称扬、颂扬”,其次作人名。  相似文献   

19.
《西藏考》是清光绪间刻本,主要内容为巴勒布、布鲁克巴奏书及七十九族分辖经过,碑文、摩崖文及题词,路程几部分。通过比较,可以认为:《西藏考》不是《西藏志》的衍生书,其材料取自于或抄录于《西藏志考》;《西藏志考》成书应在前,《西藏志》是在《西藏志考》基础上调整、修改而成的。《西藏志考》应是《西藏考》、《西藏志》两书共有之"祖本"。  相似文献   

20.
徽州碑刻是徽州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真实的原始记录,是徽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一手原始资料。针对当前徽州碑刻资源因为没有有效的保护措施而日渐消亡的现象,提出通过建立徽州碑刻资源特色数据库,系统地收集和整理分散于徽州田野之中的碑刻资源,并加以数字化处理,不仅能够永久保存徽州碑刻资源,而且能够进一步加以利用和传承,同时还是与其他已建成的徽州文化遗存数据库实现数据、资源同步和共享。分析了徽州碑刻资源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内容选择和关键技术,以期为其他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