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稞考     
本文据青海地区马家窑、卡约、诺木洪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骨农具和粟、麦类农作物以及先民们的住地遗迹等,分析研究了青稞栽培的产生与发展历史,并以我国经典著作为据,阐明青藏高原是青稞栽培的最早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汪达尔时期(约公元5-6世纪)的遗址,即位于今日突尼斯迦太基城的狄奥多西城墙墓地进行了稳定同位素研究,首次科学揭示了该时期北非先民的饮食习惯和食物消费模式。人骨的稳定同位素结果(δ13C=-19.3±0.4‰;δ15N=10.7±1.4‰)反映了这群先民主要以C3类陆生植物为食,并且摄入了一定数量的绵羊/山羊、牛和猪等家畜的动物蛋白;未发现不同性别、年龄或时期的个体间同位素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此外,将该遗址的稳定同位素数据与位于地中海地区的其他遗址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迦太基城墙墓地与西班牙、意大利的几处遗址的先民具有相似的饮食模式。汪达尔时期迦太基先民的饮食结构中缺乏海洋资源,这与相邻近的其他遗址形成了鲜明对比,表明古代北非地区先民的饮食结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壮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壮族及其先祖就居住在广西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其中以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内容最为丰富。解放以来,在壮族聚居的地区发现的各种类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已有四百余处,证明壮族先民和其它地区的先民一样,曾经历过漫长的没有阶级的原始社  相似文献   

4.
《科技潮》2003,(12):45-45
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坐落在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内,它是北京地区继周口店之后远古人类遗存的又一重大发现。在最现代化、最繁华的中心商业街发现如此久远的人类活动痕迹,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为了妥善保存这一弥足珍贵的古人类遗址,东城区人民政府与李嘉诚先生共同投资在原址兴建了这座专题博物馆。作为独具特色的遗址博物馆,300余平方米的展厅内演绎着2.5万年前的古人类生存画卷,真实记录了北京地区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看点一:原土层遗址块。作为整个博物馆最核心的内容,陈列原址发掘出土的石器、骨器、用火痕迹,运用照片、壁画、…  相似文献   

5.
对取自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9块考古样品进行植硅石分析,结合孢粉分析资料,恢复了该遗址的古生态环境,进而解释了为什么栖息于淮河流域的贾湖先民较早开始稻耕农业的生态学原因.  相似文献   

6.
官雀先民遗址中发现有夹砂红陶、瓦、豆,以及若干层灰坑,其时代可能是龙山文化末期一直延续到汉代.  相似文献   

7.
焦作地区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北揽太行之秀,南得黄河之利,为一块形如牛角的冲积平原,气候温和,自古有先民生息,留下了丰富的古文化遗址,单是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据不完全统计,就有54处,其中,裴里岗文化遗址1处,仰韶文化遗址10处,龙山文化遗址18处,含仰韶、龙山、二里头等文化类型的遗址13处,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但未确定  相似文献   

8.
上古神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被看作是早期人类的心灵投影,反映了当时一定的社会现实情况,并蕴涵着先民某些生死观念。为了反抗死亡,甚至是超越死亡,消弭对死亡的恐惧,达到心理上的安慰,激发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存活下去的斗志,从而先民们构建了生死玄通观念和朴素的集体思维。  相似文献   

9.
江苏苏州昆山的绰墩遗址,良渚期、马桥文化层中的孢粉组合揭示了古代先民的生存环境是亚热带森林和广泛发育的湖塘沼泽.良渚期的先民对森林有所破坏和利用,太湖平原约5700cal yr B.P.以来,森林中阔叶树种的减少,以及针叶树的增多,主要原因可能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影响不明显,良渚文化的消亡,若是自然环境灾害引起,则与4300~3100cal yr B.P.太湖地区的溯源堆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萨满文化蕴涵着北方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思想观念,积淀着先民的探索自然坚强的心理意识,融会了先民们创造的原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保留了丰富多样的原始文化。从原始文化研究的角度看,萨满文化遗存无疑是北方远古社会极其珍贵的"活化石",再现着原始文化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1.
鸟在先民时期,既是他们的捕食对象,又是他们羡慕和模仿的对象,在文学作品中独占一隅,相较于文学中对于鸟的描写和赞美,文字更是直接清晰地反映了先民们尊鸟爱鸟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心态。在《说文解字·羽部》中鸟羽用字的字系十分发达,反映了先民们从抽象到具体的社会认知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神鸟崇拜和羽化成仙的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12.
瓦材的出现,使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以来用草料遮盖房屋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改进,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探索中一项重要的发明创造。三峡地区古代劳动人民使用瓦材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时期,在西周时期遗址考古中发现有板瓦和筒瓦,但数量不多。历史从西周过渡到东周时期后,瓦材使用才逐渐普及和推广,东周时期的瓦材除了板瓦和筒瓦以外,另还发现了瓦当。三峡地区考古发现的瓦材由西周时期数量较少到东周时期数量逐渐增多,反映出该地区古先民们在生活中对瓦材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主要描述贵州省普定县4个史前旧石器遗址即遗址群的出土物类型、数量、特征及意义。遗址群丰富的出土物类型,显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旧石器遗址的最佳地点和最好材料。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然科学、民族学、考古学等有关方面的专家经过合作研究,确认了广西北流县铜石岭是汉代俚人(壮族先民)铸造北流型铜鼓的遗址。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古铜鼓铸造遗址。1987年11月25日,自治区科委召开技术鉴定会,通过了中国科学院、中国考古研究所及中国科技大学等9名专家对这项研究作出的鉴定。铜鼓是国际性文物,中国、越南、老挝、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都有铜鼓出土。目前,世界上已发现和出土铜鼓2000多面。中国是发现铜鼓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巫山大溪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存,既提供了大量大溪原始人物质生存方式与状态的铁证,还隐含着不少原始先民精神生活状态的特殊意涵。巫山大溪原始社会的考古文物中,以鱼随葬的特殊形式承载着文明时代早期原始宗教意识和巫术的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16.
以甘肃甘谷县毛家坪遗址沟东墓葬区出土的秦人骨为研究对象,通过骨化学分析揭示该地区早期秦先民的饮食结构,探索其生产方式、经济模式等历史信息。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通过研究发现人骨样品的δ13C值、δ15N值分别分布在-15. 4‰~-7.6‰及8. 1‰~13. 2‰范围内。由此可得出所分析的甘肃毛家坪遗址人骨中约2/3的先民食物结构中肉类食物占较大比例,约1/3的先民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并辅以肉食。结合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动植物遗存,肉类的获取主要来源于驯养的家畜和部分狩猎物、植物性食物主要来源于C4类作物,这与其生活的环境及以农牧兼营的经济模式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也为早期秦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多资料和证据。  相似文献   

17.
《诗经》的精华是十五国风,而国风的精华是那些反映远古先民爱情的婚恋诗。在这众多的婚恋诗中,平民婚恋诗是先民们最质朴情感的歌唱,本文将对邶、鄢、卫风婚恋诗中的平民男子的婚恋形象和诗中婚恋主旨做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大量考古学暨历史学的材料表明,中华民族的东部先民们自新石器晚期至春秋时代,以秦山周边地区为核心地带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它包括物质遗存及思想文化典籍两大部分.东部先民们所创造的文明,水平高于同时代的中国其他文明,其辐射范围南至江浙、北到东北、西达汉中,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过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9.
亚洲是农业的起源地和发祥地之一,先民们曾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刀耕火种,劈荆斩棘,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和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杨丹丹  宋保平 《河南科学》2013,(11):2093-2097
旅游真实性已经成为学者们讨论研究的热点,在对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实证调研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影响遗址博物馆真实性的因素,利用SPSS18.0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了遗址博物馆旅游真实性的指标体系和定量评价模型.最后将遗址博物馆真实性指标归纳为客观真实性、建构真实性和存在真实性.其中,第一主因子建筑遗址、第二主因子环境设施、第三主因子游客行为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6.847%,10.393%,8.663%,表明遗址博物馆的建筑和博物馆遗址的保护程度是衡量遗址博物馆旅游真实性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