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翔 《工程与建设》2023,(2):433-435+471
为解决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水土保持等众多变化因素对区域河流径流量以及输沙量的影响,以甘肃省山丹县大马营河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理论计算和现场实测等方法,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变化对流域地表径流以及输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变化对年径流量的影响比温度变化的影响大;大马营河流域的年减沙效益、减水效益实测值与预测值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人类活动对大马营河流域的减水作用呈现先增加后减小趋势,而对减沙作用则相反。  相似文献   

2.
湫水河流域水沙变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湫水河流域林家坪水文站47年降水、径流、泥沙资料,利用水文法建立的模拟降雨径流模型和降雨产沙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降雨资料建立了模拟天然径流量和模拟天然输沙量序列,对因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及输沙量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根据流域内主要的人类活动类型分析了水沙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运用标准化径流指数(standardizedrunoffindex,SRI)和标准化降雨指数(standardizedprecipitationindex,SPI)对塔里木河源流区月径流量和月降水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结合历史干旱资料和游程理论分析干旱指数适用性和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3个月尺度的SPI和SRI均能够较好地反映塔河流域干旱特征,阿克苏河流域和开都河流域山区气象站SPI3和SRI3的相关性高于其他域;2)和田河流域和叶尔羌河流域的干旱发生频率大于阿克苏河流域和开都河流域,但其干旱历时小于阿克苏河流域和开都河流域;3)1987年以后源流区的轻度干旱年均干旱次数少于1987年以前,主要是因为降雨、气温的增加和水利工程设施的修建.耕地面积迅速增加是1987年以后的极端干旱的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大于1987年以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汾河河津站(1934~1987年)、永定河石匣里站(1950~1988年)和滦河滦县站(1930~1988年)的悬移质输沙率资料系列,分析晋冀两省河流产沙特性和年输沙量变化趋势,并就气候和人类活动两大因子对年输沙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青海湖流域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金属元素的分布情况,对流域内河流表层沉积物中36种金属元素的浓度进行测定,并运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析其污染类型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显示:36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不均匀,其中已被量化青海湖流域表层土壤环境背景值的21种金属元素地累积指数(Igeo)值均为负值,其他15种金属元素未被量化土壤环境背景值,表明青海湖流域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金属元素无污染,无显著富集现象。锰、砷、镉、铅、镍、铜、铬、锌等8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69.13,为低生态风险级别,但这8种金属元素在布哈河上游、泉吉河和黑马河入湖口处RI值均超过110,为中生态风险级别。冗余分析(RDA)排序图显示:人类活动是影响青海湖流域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镉、砷、铅、汞金属元素浓度的关键因子。综上,青海湖流域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金属元素空间分布不均匀与青海湖流域周边人为施用化肥农药、交通污染等因素有关,青海湖流域河流表层沉积物中未出现金属元素污染,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低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6.
堵河子流域划分及其NDVI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堵河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对堵河流域的水文单元划分和植被覆盖特征分析,对识别流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文章基于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和ArcGIS软件,运用适度指数法和均值统计法,对堵河流域的边界提取、子流域划分及其植被盖度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集水面积阈值是控制子流域提取的重要参数,通过适度指数法计算堵河流域水系提取的最佳集水面积阈值为10 000 hm~2.②堵河流域年均NDVI值约为0.636,为中高植被覆盖度,空间上表现出南岸比北岸高;中游最低,向上游和下游逐渐升高的分布特征;年均NDVI最高值在黄龙河流域,最低值在竹溪河流域,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③堵河流域NDVI值随海拔的上升先变快后减缓,原因是高海拔山区植被覆盖度高.④在2001—2016年间,堵河流域的12个子流域年均NDVI值表现出相似的波浪式上升趋势,体现了整个流域的植被覆盖度上升,生态环境转好.年内堵河流域各子流域的NDVI月均值变化趋势特征趋于一致,8月达到最高峰值,2月达到最低峰值.  相似文献   

7.
黄河无定河流域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地区,水文时空变化大,观测站点有限,水文过程的非线性问题和人类活动影响问题比较突出.本文针对黄河无定河流域内不同尺度水文循环模拟问题,对作者开发的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进行了改进,拓展到了月、日、时三个时间尺度,应用于无定河内的大理河、小理河及岔巴沟三级不同空间尺度的流域.研究表明: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是水文系统非线性理论与分布式流域水文模拟结合的一种新途径,水文系统模拟的精度比较满意.该模型为分析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与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提供了一种量化分析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8.
一、气候概况黑龙江流域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受内陆及海上高低压及季风交替影响,各地气候显著差异,且变化多端。总体看冬季漫长干燥而严寒,夏季短而湿热,春季多大风,秋季降温急剧。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在-6.0至4.0℃之间,年较差高达38.0至48.0℃。寒冷是本流域气候主要特征之一,尤其冬季因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又处蒙古高压东偏北部,气候很低,每年长达五个月,年平均气温在0℃下,个别地区可达七个月,最大冻土层深300厘米。二、冬季迳流特性黑龙江流域内河流,从西北往东南随着累积负气温增加…  相似文献   

9.
乌鲁木齐河流域景观空间格局与水资源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域景观的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特别是水文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流域景观的空间结构与河流的地理结构及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在其中下游则明显受到人类高度调节和强化了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格局带有明显的人为作用,将乌鲁木齐河流域景观分为20个景观类型,对流域景观生态空间格局的基本特点,景观嵌块体类型及人类活动和自然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景观中植被的丰富与降水呈正相关,随着人类活动的另剧,景观多样性加大,均匀性,破碎度值较大;人为活动已 变了流域下游局地景观特性,人类对流域景观的利用与管理结果是水分过度利用,荒漠化加剧,流域景观研究中应注重景观效益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景观生态风险,并应适时进行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汉江上游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SWAT模型模拟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运用冗余分析及逐步回归方法,综合景观组成和景观配置,在子流域尺度上探讨了径流量及输沙量对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SWAT能准确模拟汉江上游流域的径流泥沙分布情况。流域内径流及泥沙分布不均,呈“南北高、东西低”的特征,其总量及分布情况受多种因素分布方式影响。流域内多年土地利用总体不变,但景观特征表现出斑块数减少、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分割度升高、聚集度下降和景观复杂度上升的趋势。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看,径流量及输沙量随地表覆盖度提高而减少。同时,景观的连通性、团聚性、破碎度及复杂度的提高都会促进径流量及输沙量的提高。其中,景观复杂程度(LSI)是影响水沙变化最重要的景观格局指数。因此,应避免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合理规划景观配置,从而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1.
由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黄土高原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及其组分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影响了流域水文过程及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该文基于多元数据融合,采用变化趋势分析和多元回归残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1—2020年黄土高原蒸散发及其组分的变化特征,以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2001—2020年黄土高原蒸散发年均增长2.869 4 mm(R2=0.384 6),影响其变化的因子主要有非植被下垫面、饱和水汽压差和降雨,贡献率分别为23.47%、21.31%和12.22%;植被蒸腾呈增长趋势,且占比增加,年均增长3.716 5 mm(R2=0.527 1),影响其变化的因子主要有非植被下垫面、饱和水汽压差和植被,贡献率分别为22.13%、19.43%和15.86%;截留蒸发也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0.354 mm(R2=0.694 6),且占比增加,影响其变化的因子主要有非植被下垫面、植被和饱和水汽压差,贡献率分别为22.24%、13.85%和12.47%;土壤蒸发呈下降趋势,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浙西山区土流失现状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近二十多年来,本区水土失加剧,表现在河流含沙量和输沙量增加,流域侵蚀量成倍增大,导致土质沙化,土壤肥力减退,河床淤高,水库淤积,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穷苦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只有在一定的地质、地形、气候和植被等自然条件下,才能产生水土流失。但它相对于人为因素而言,是较稳定且变化缓慢,通常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而人类对山区的自然、经济规  相似文献   

13.
河口海岸是地球四大圈层交汇、能流和物流的重要聚散地带。是一具有重大资源潜力和环境效益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中国入海河流众多。河流携带的泥沙每年可达20亿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人类对淡水资源的开发以及跨流域调水都能影响流域来水来沙,地下水超采也影响海岸沉降,这些因素引起了河口海岸的环境的变异。但由于长期以来不舍理地开发利用,环境变异积聚导致了中国河口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环境污染加剧,海岸侵蚀及河口淤积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河口资源势在必行。章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许多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77—2008年老哈河流域与沙拉沐沦河流域水文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有序聚类分析和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其降水量、径流量近32 a的年内和年际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77—2008年2个流域年降水量和径流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径流量下降幅度明显高于降水量;沙拉沐沦河流域降水量下降趋势不明显,稳定的泉水补给使得径流量受降水量减少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影响较小;老哈河流域径流量减少幅度远远高于降水量,在雨季下游有断流现象,该流域1977—1998年降水量是径流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1999—2008年流域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水库水坝修建、河道外取水等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使得该流域径流量减少了70.3%.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北方典型的半干旱区老哈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分布在流域内的53个雨量站、10个径流站和4个气象站数据研究老哈河10个子流域近50年来关键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MK检验及Pettitt突变点检验,分析降水与径流的变化趋势和显著性水平,并计算其突变点。采用半分布式可变下渗能力(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VIC)模型对10个子流域基准期的降雨径流过程进行模拟。基于率定后的模型参数,对变化期自然径流进行重建,从而定量分割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该流域径流急剧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80年以来,老哈河流域90%的径流下降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而仅有10%归因于气候变化;就人类活动而言,特别是中下游地区大面积的农业灌溉用水是整个老哈河流域地表径流急剧下降的根本原因。此外,研究还发现人类活动对径流下降的贡献率随流域干湿变化而不同,在枯水年人类活动影响所占比重较大,而在丰水年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6.
滦河流域人类活动对河流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滦河流域人类活动对河流径流的影响唐亦功(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西安710062;作者,女,36岁,博士)滦河发源于河北省丰宁县巴延图吉尔山麓,称闪电河.沿途先后有小滦河、兴州河、伊逊河、武烈河、瀑河等数条支流汇入.与小滦河汇合后,始称滦河.其中游迂回于...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河川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抚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Mann-Kendal检验和双累积曲线分析研究区1961—2010年气象水文要素的变化特征,基于Budyko假设,评价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抚河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①1961—2010年抚河流域径流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年均径流深为763.4 mm,降水量年际波动较大,整体变化趋势不明显,潜在蒸散量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下降速率达-5.472 mm/a;②抚河流域径流变化可划分基准期(1991—2002年)和人类强干扰期(2003—2010年)为两个阶段,径流变化弹性系数的绝对值由大到小依次是ε_P(降水)ε_(ET_0)(潜在蒸散)ε_w(下垫面指数),从1961—2010年这50年中,流域径流对气候的敏感性减弱,对下垫面的敏感性增强;③从参考期到人类强干扰期,抚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以及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设施的修建所导致的下垫面变化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而气候要素降水量的贡献次之,潜在蒸散量的贡献最小.  相似文献   

18.
祁连山北部河流的出山径流对河西走廊水资源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过去对大型出山河流的水文观测和分析基本确定了祁连山北部的降水产流模式,但由于小型河流缺少观测,对出山径流总量的估计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根据疏勒河流域、黑河流域和石羊河流域山区水文观测和气象数据,采用统计模型分析了祁连山北部流域降水-径流关系的相似性.结果表明流域出山流量与汇水面积呈现非线性增加趋势,而蒸散系数随干旱指数增大按照一定的非线性趋势下降.高程效应使得流域出山流量近似取决于平均降水量的单一函数,由此估算出祁连山北部的全部出山流量可达(72.3~84.3)×10~8 m~3·a~(-1),其中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的计算结果都大于前人估计值.疏勒河流域的蒸散作用偏强,径流估计值需要进行校正.流域水文相似性有利于减轻水文和气象观测不足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九七三”项目G19990434对北方干旱化研究的主要结果,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特别是人类活动与干旱化的相互作用. 包括:(1)干旱/半干旱区大气过程、地表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2)干旱化进程的阶段性转折和突变的规律、机理和可预测性研究;(3)干旱化及其转折对我国粮食、水和土地资源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4)地球系统亚洲区域模式的发展及其在干旱化趋势和转折预测、影响评估和人类适应对策研究中的应用. 上述问题作为即将启动的“九七三”延续项目的主要内容,其研究对于回答区域环境系统形成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机理、人类活动和自然因子在环境变化,特别是阶段性转折和突变中的相对贡献等基础科学命题的挑战,以及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需求,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神农架林区河流水文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神农架林区境内四大水系主要河流的河谷形态、水位、流速、降水量、径流量、水质等方面的测量与统计,分析林区四大水系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研究表明:神农架林区境内河流属于高山河流,河流下切强烈,多呈“V”字型狭谷,河宽一般3~10m,河流河谷具有明显幼年期特征.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分析评价了35条代表性河流水质,以Ⅲ、Ⅳ类水质为主,分别占总调查河流的29%和43%,I、Ⅱ类水质分别占调查河流的3%和11%.各河流水质受单一因子影响十分明显.总体来看,林区河流多数河段受人类活动影响,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