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地质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环境是岩石圈表层,是生物圈的矿物质基础,由岩、土、水、气、地区地质结构、地质作用等要素组成,是一个动的系统。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地质环境自然平衡常遭破坏,产生人为的地质灾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治动。人类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丝毫不亚于他对大气圈、水圈的影响,合理利用与保护地质环境应是保护人类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为研究人和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在地球科学中诞生了一门新的科学——环境地质学,它与矿严地质学并驾齐驱。在环境地质学中工程地质学占据主导地位。现代工程地质学已发展成为环境工程地质学我国大城市的地面沉降、矿区的地面塌陷、水库诱发地震和边岸再造、滑坡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十分严重。我国工程地质学必须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为规划人类的工程、经济治动、布局生产力,以及国土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工程地质学和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为指导,分析研究闫庄矿区的地质条件,结合实际环境地质调查和前人研究成果,选取地貌特征、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等多个评价因子,通过建立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了600个评价单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方法对研究区内的环境地质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矿区环境质量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环境地质优区、环境地质良区、环境地质中区和环境地质差区.评价结果表明,闫庄矿区地质环境质量总体为中等程度环境.  相似文献   

3.
洞穴天书     
正喀斯特洞穴中生长的石笋就是一本"天书",是当前科学家们首选的古气候研究物质之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频发……地球气候变化成为了当前人类关心的热门话题之一,尤其是未来的气候变化。如何预测?地质学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就是"将今论古"或"将古论今",前者即在地质学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  相似文献   

4.
城市地质环境及其评价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城市地质环境研究是环境地质学及环境科学的重要内容。城市的地质环境及地质作用对城市规划及城市建设具有深刻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加强城市地质环境研究与评价、合理利用与保护城市地质环境,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陈坤琨  陈曦 《科技信息》2009,(9):114-115
城市环境地质是一门新兴学科,是环境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经济和工程活动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地质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在当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由于对地质环境认识不足而出现的失误和工程地质问题。指出在城市化建设中要认清潜在的环境地质问题,以促进城市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城市的发展和安全,并论述了国内外城市地质工作进展。  相似文献   

6.
极端环境是指含有极强限制因子的生活环境,通常包括有高温、高盐、高酸、高碱、高压、高干旱、低温、低营养、高浓度重金属离子等环境。生活在这些环境中的微生物称之为极端环境微生物。具有独特的细胞结构,稳定的遗传物质(基因)和特殊的生理功能及酶系。七十年代以来,极端环境微生物已成为微生物学发展的新领域和新的资源库,也将成为生物工程中重要的基因库。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蒋婷 《科技信息》2006,(10):244
作为我国二三十年代最著名的地质科学家之一,丁文江对地质科学有着自己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本文旨在通过对丁文江在地质学方面贡献的研究来对其地质学思想进行分析。他的这些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在我国地质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环境工程地质学是工程地质学发展的新阶段,它囊括并发展了工程地质学的所有问题。本文简要论述了其由来,并对我国工程地质的特征存存在问题作了叙述。最后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环境工程地质学就是要求我们以环境,地质和工程三者合一的思维来分析和实施每一项工程,即“合理适度开发,人地协调共处”。  相似文献   

9.
王扬  刘文周  密文天 《科技信息》2012,(3):72-73,80
流体包裹体保存了地质环境中大量地质与地球化学信息,因此它是我们探索、了解相关地质过程的密码。包裹体研究对解释成岩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从而建立成岩、成矿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得地质学从定性描述转变为定量计算成为了可能。本文简介了包襄体分类方法和研究方面的基本假设,探析了包裹体研究的基本方法、流程及数据分析、以及包裹体在地质学上的大量应用.并用图解进行举例解释,最后指出了包裹体较新的研究方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发展得益于中外地质学家的密切合作。安特生、葛利普、德日进、巴尔博等学者曾作为中国地质调查所的顾问或合作者,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和地层学(特别是黄土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根据新发现德日进致翁文灏书信、已出版的德日进书信、杨钟健的游记、回忆录以及相关地质学论著,以德日进与杨钟健1929、1932年在山西的两次合作地质考察为例,试图重构这两次地质考察的过程,并结合考察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国际合作对中国地质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极为重要,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地下水资源,尤其是北方地区开发量急剧增加.文章根据大量的地下水开采资料,分析了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中引起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防御对策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建议.文章还对环境地质学的研究重点与发展趋势给予展望.  相似文献   

12.
施冯洪 《科技资讯》2009,(13):55-55
关于工程地质学,国内外早有公认一致的看法。工程地质学是研究和解决在工程地质体中出现的与各类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特别是不良地质问题的科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岩土工程是在工程地质基础上和土木建筑工程结合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的各项工程实践中。  相似文献   

13.
世界遗产视野下的地质遗产的功能及其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世界遗产角度出发,论述了以地质遗产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为基础,地质遗产所具有的科研、科普教育、观光游览、审美、启智等功能。随着现代旅游活动的深入开展,地质遗产、世界遗产的形态美和自然山水的科学成因,成为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意义上的观光游览逐渐向着科普旅游、教育的方向转变。地质遗产的不同功能以促进地质学研究的发展,普及大众的地质学知识为归结。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9月21日-24日,由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冈瓦纳研究协会共同举办的"极端变质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xtreme Metamorphism)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隆重召开。研讨会开幕式由地质学系主任华洪教授主持,学校副校长常江代表学校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质学科史中国地质学会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定价:71.00元论述了中国地质学的学科前史、近代地质学在中国的孕育、近代地质学学科在中国的初创,阐述了中国地质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拓展与深化、特点及展望,展示了中国地质学学科发展的历程及面貌。  相似文献   

16.
王伟锋 ,男 ,汉族 ,195 8年出生于山东省莘县。 198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力学专业 ,1990年在石油大学获得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工学硕士学位 ,1998年在中国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得构造地质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 1998年晋升为教授 ,2 0 0 2年被遴选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为石油大学地质工程和构造地质专业学科带头人、教育部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王伟锋教授长期从事含油气盆地地质构造、油气储层地质和油气地质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石油构造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油气储层…  相似文献   

17.
以UNIX操作系统和OSF/Motif图形界面系统为环境,在图形工作站上开发出了储层岩石物理分析系统。综合利用测井、地质、生产测试等资料,以测井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地质统计学和油藏物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经地一系列的数据处理得到三维空间的储层岩石物理数据体,进而对这些数据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探讨非线性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在地质学方面的应用,着重介绍了地质现象非线性行为中的混沌行为、分形理论、自姐织行为及耗哉结构理论,阚述了非线性科学的发展给地质灾害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崭新的思堆方法和理念特会为地质学研究和预报找到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9.
周鼎武,陕西丹凤人,生于1948年12月。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并留校任教。曾任地质系副主任。现任地质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岩石学报》编辑委员会编委。他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的教学与研究,先后讲授过地质力学、构造地质学、板块构造学、变质构造解体、显微构造学等课程。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从事前采武纪地质和造山带地质研究。他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完成了国家重点项目“河北许昌富铁矿会战区基础地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华北地块南部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北秦岭前家武纪构…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福建省地质工作进展和现状,分析了地质学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面临的机遇,提出了地质学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21世纪,地质学不仅要致力于解决矿产、能源的需求,提高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而且迫切需要扩大服务领域,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做出更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