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术进化的未来,取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环境的变化。当今世界是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经成为时代潮流,知识社会正日益形成,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受人口、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制约和挑战,人类的未来将寄希望于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寄希望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上述经济、社会、自然、科学、文化因素将决定着技术进化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胡民 《科技信息》2012,(1):35-35,4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是一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和重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两者既各有其内涵特点又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理工科院校要把兼具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升到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高度,并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述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和产业特点,分析了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人工智能时代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进行了分析。为培养具有"跨界创新精神"的新工科专业人才,本文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培养方案重构、社会需求倒逼、校企协同培养、校内横向协同培养交叉融合和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思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时代将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人才是知识与经济的中介。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建立创新教育模式,积极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5.
在本科教育新时代、新要求下,根据工程专业认证创新性工程人才的培养标准,非专业能力培养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具有深远意义。工程训练是非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知识、能力、实践、创新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理论—基础—综合—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5个层次之间可以采取串联、并行以及层次递进的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形成理论与技能、综合训练、多学科交叉融合、国际实践和创新创业等5大非技术能力培养课程模块,建立全过程评价体系,进行机电控制综合实验、陶艺+3D交叉融合实验和创新创业竞赛等课程体系实践,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非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6.
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教学课程改革模式及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向荣 《科技信息》2010,(2):279-279
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时代发展与教育要求的必然趋势,基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提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模式及实施体系构想,树立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教学新理念,构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教学课程新模式及实施的基本内容,为深化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人文融合视阈中的素质教育三境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趋势。其融合的境界可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科学行为与人文行为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当今,人类正在步入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知识是人类创新的源泉。在高科技中,信息技术是知识高度密集,学科高度综合,具有科学与技术融合特征的学科,它直接渗透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革命,数学课堂教学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与信息技术融合,使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其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源,以高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知识和以科技为核心构造的生产力体系。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技术人力,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采取多种办学方式,更新观念,提高办学层次,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促进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教育应该自觉适应时代要求,重建大学的人文精神。中国今天的大学教育,必须把现代人格的塑造作为首要的课题。大学精神是引导学生的核心价值理念。独立和创新是大学理念的恒常追求。在大学理念的实践展开中,应切实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是大学生真正实现现代人的素质养成。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我们现在面临融合的大趋势,科学技术创新也是如此,严格意义上讲,科学、技术、创新三者的融合是一个大趋势。一、知识与创新的三大融合(一)知识体系的融合与嬗变现如今,科学和技术融合速度加快,而且周期缩短。技术进步源自实践经验,向更加依赖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新工科背景下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从实际出发,以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提出了构建"三纵三横"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突破传统、改革创新,以竞赛为载体、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建设持续提供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当今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向教育提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素质教育,使得教育从以知识传递为核心的应试教育向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转变.我们必须深刻地把握素质教育的根本内容和本质特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传统教育、电化教育和信息化教育等教育形式,推进素质教育在信息化环境下得到切实的贯彻与实施.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八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将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为新时期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传承与创新不仅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也是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高校要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迈向新的发展时期,从传统的外延发展逐渐转向内涵发展,创新正从原来的追随者向并行者和领跑者转变,对创新组织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创新的特点也更多地表现出"非线性"、"涌现性"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特点。以生物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应用创新的链条不断缩短,前沿探索、基础研究等领域也越来越体现出学科的交叉融合、组织的协同合作特点。在  相似文献   

16.
《安徽科技》2016,(4):1-1
正进入"十三五",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安徽科技创新正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从全球看,科技创新呈现出学科交叉、群体突破的发展态势,正在孕育和引发新一轮重大科技变革。互联网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正在重塑产业分工格局和产业价值链体系。通过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不断强化国家创新战略部署,抢占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高端环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日益剧烈。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  相似文献   

17.
物理学人文价值及人文化物理教育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学的人文价值是在具有“怀疑”、“求真”、“创新”特征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向善”、“臻美”的人文精神追求,它对人类的和谐发展起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人文化的物理教育主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融合,突出人文关怀下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构建人文化的物理教育,要关注人文化的教育目标,弘扬求真的态度与精神,突出物理学中的“向善”意蕴,领略物理学之美。  相似文献   

18.
张扬  张婷婷 《科技信息》2007,(36):143-143
本文从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的涵义界定入手,描述了两者的发展现状及在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命科学是一门发展迅速、多学科交叉的前沿学科,与人类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目前世界最受关注的自然科学之一。当今时代,生命科学已经形成了以生物学为核心,融合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科学及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理论、技术与方法的综合性学科,以脑科学、蛋白质科学、基因组科学、系统生物学、大数据与精准医学、合成生物学等为代表的新兴及前沿领域发展日新月异,在更小尺度、更大视野、更深层次上不断取得进步,解释生命奥秘。医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高度交叉融合,正在创建更为简便、更加精准的疾病诊断、治疗、预防的新策略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生态融合已经成为新常态,教育模式也正在向线上线下寻求深度融合和形态改变.上海学多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学多多移动云课堂(以下简称"学多多"),让老师在移动终端上利用数字教材进行授课,将书本里静态的内容变成动态的动画,练习也以游戏体验、探索闯关的方式呈现,学生可以及时在移动终端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并能即时得到老师的批改与反馈.这种数字移动教育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使课堂从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体验度、合作度和创新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