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8年10月9日至10日,在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发生了2次破坏性地震.在石门乡猴子岩(女姑村)一带,地震造成了滑坡、崩塌、地裂缝和断层等次生地质灾害现象.该处形成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位于震中附近,受地震波影响大;多条断层和多组节理切割岩体,破碎的岩体在震动作用下易滑塌;岩层为软硬相间的结构,易形成发生滑坡和崩塌的地貌;陡崖和陡坡容易形成崩塌和滑坡.  相似文献   

2.
"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地震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同时,还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基于龙门山地震地质背景,根据已公开发表的成果,结合野外资料,对比分析了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差异,并探讨影响二者差异的因素,得到以下3点认识:(1)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发震机理不同,但汶川地震对芦山地震具有诱发作用;(2)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均触发了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但汶川地震触发的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在规模和持续时间上更广泛和持久;(3)水系对地表物质的侵蚀过程因地震驱动的崩滑而被加速。此外,汶川地震的震滑坡量远大于同震岩石隆升增加的山脉体积,未来几十年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将会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3.
"4·20"芦山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针对此次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通过分析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地震活动和极端干湿气候对泥石流发育的影响,建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四川震后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了快速定量评价。结果显示,2013年四川省地质灾害高、中、低易发区面积分别为9.97×104 km2、6.67×104 km2、1.41×104 km2。其中高易发区主要集中于芦山地震影响区、汶川地震影响区、川东南和川南干旱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4.
地震次生灾害以滑塌、滑坡、泥石流等坡面地质灾害和堰塞湖为主。震区活动断裂为其地质构造基础,地表松散固体物质是其物质来源。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给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造成了巨大困难,因此必须加强对地震次生灾害的治理。  相似文献   

5.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研究表明此次地震“小震大灾”的原因是前期干旱导致土体强度降低,在暴雨作用下引发大量次生灾害。在小震大灾的岩土性质基础上,通过分析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地震活动和极端干湿气候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建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利用 GIS 空间分析技术对震后灾区泥石流易发性进行了快速定量评价。结果显示,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高、中、低易发区面积分别为6865.87 km2、15102.72 km2、9869.06 km2。其中高易发区主要集中于金沙江与牛栏江沿线,呈带状分布,以及受地层岩性的影响呈岛状等不均匀分布,今后在进一步的极端气候影响下,区域泥石流灾害有可能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8级大地震,摧毁了村镇大批建筑物,造成了大批的人员伤亡,引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在汶川地区地质构造背景条件下,结合野外次生地质灾害和现场房屋震害的详细调研,从地震响应和破坏机理人手,分析了地震对村镇建筑地基破坏程度的影响因素,总结了汶川地震中村镇房屋建筑和地基的主要破坏模式;基于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理念提出了基于刚性地基和柔性地基基础分类的地震震害预防和缓解措施;同时从经济可行性的角度提出乡镇和城区分型而治、分区预防的系统构想.  相似文献   

7.
利用汶川地震次生地质敏感性评价模型,以距发震断层的距离、地形坡度、地层岩性、距离水系的距离、海拔高度、PGA为评价因子,对"4.20"芦山地震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快速预测,为野外调查工作提供参考。预测结果显示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敏感性高的区域主要是芦山、宝兴、天全、雅安、荥经等县市的山区,并主要集中分布于发震断层附近的芦山县大川镇、宝盛乡、太平镇、双石镇、宝兴县灵关镇、天全县小河乡等区域。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中国地震活动概况,中国地震区划图使用的内涵和抗震设防准则,提出了大型水工建筑、跨海大桥、长输油气管线、核电厂、石化厂等可能导致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场地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以地震实例简要讨论了地震崩塌、滑坡、砂土液化、地震断层等地震地质灾害及抗震对策。  相似文献   

9.
探讨2022年6月1日四川省芦山Ms 6.1级地震次生灾害的发育特点及不同活动性断层地震次生灾害的发育规律。通过地表调查并借助无人机、机载雷达等手段对次生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进行实地调查,发现灾害异常区位于宝兴县东河两岸,表现为大量崩塌及少部分滑坡,灾害分布呈短椭圆形,以高位崩塌为主,滑坡发育于斜坡上部的残坡积发育部位。由于背坡效应和斜坡结构的耦合作用,致使此次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集中发育在宝兴县东河一带。  相似文献   

10.
云南鲁甸“8.03”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诱发了大量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基于对鲁甸县龙头山幅(G48E006006)地质灾害调查和对典型地质灾害点剖析研究,得出震后地质灾害发育与分布有如下特征:(1)震前地质灾害多以中小型浅层崩塌和滑坡为主,震后诱发了诸如甘家寨、红石岩等大型-特大型滑坡、崩塌,并且形成大量的沟谷崩滑堆积体,丰富了沟谷型泥石流的物源;(2)地质灾害集中分布于震中高烈度区域,以震中区龙头山镇最为集中,沿发震断裂带NNE-NE向构造密集发育;(3)地质灾害呈带状分布,明显受控于河流水系(牛栏江、沙坝河、龙泉河等)、公路(昭巧二级公路、沙乐公路)等线性地貌单元和线性工程。  相似文献   

11.
唐龙超 《科技信息》2013,(14):393-394
地震是一种偶然荷载,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与毁灭性。近年来地震灾害造成桥梁工程的严重破坏,导致震区交通路线的中断,救灾工作开展非常困难,次生灾害加重,从而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城市立交桥的地震破坏引起的次生灾害更为严重。桥梁的动力特性是分析结构地震反应的重要基础数据。本文以某城市立交曲线桥梁为背景,重点研究了不同曲率半径对桥梁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为今后该类桥梁设计选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19年11月25日广西靖西市湖润镇发生Ms5.2级地震,该地震震情特征在同级地震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是研究解剖中强地震的典型震例。本文介绍了广西靖西Ms5.2级地震的地震序列,分析此次地震的余震特征,总结此次地震震区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特点。通过对震区开展房屋结构、房屋震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等调查,评定地震烈度及灾害损失。分析表明,广西靖西Ms5.2级地震为主余震型地震,余震强度大,分布集中。此次地震烈度Ⅵ度区虽面积不大,但震害较严重。此外,分析还表明地质地貌条件和抗震设防的差异会造成较大的震害差异。  相似文献   

13.
2023年积石山Ms6.2级地震是继2022年泸定Ms6.8级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区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事件。2次地震均诱发大量地震地质灾害,但由于发震断层类型、地质和地貌等条件的差异,2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呈现显著的差异性。为揭示不同震区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遥感解译和空间叠加统计等方法,对比分析了积石山和泸定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和控灾因子。结果表明:断层类型控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发育优势坡向和垂向空间展布,即“背向坡效应”和“上下盘效应”;地貌条件是影响同震地质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即川西高山峡谷地貌中“线状”分布和陇西黄土地貌中“面状”分布;特殊土体类型、气候、植被覆盖等差异性是同震地质灾害调查与应急处置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子。本次研究可为不同断层类型和不同地貌区同震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范围划定、趋势预测和灾后重建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地震次生山地灾害进行了界定。它是指在山区由地震直接引发的或者由于地震作用的影响而引发的灾害性地貌过程。“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灾害类型以崩塌和滑坡为主,具有灾害类型齐全、破坏严重,带状分布、成片发育,堰塞湖险情严重,潜在地质灾害发育等特点。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具有一定的时效效应,可划分为同震次生山地灾害、短期次生山地灾害和长期次生山地灾害。分析认为,“汶川大地震”重大次生山地灾害发生的成因是地球内外动力地质耦合作用的结果。针对不同时期的次生山地灾害,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或者人为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居住环境造成损失和破坏的地质作用,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等等。近年来,由于受到人类工程活动的急剧增加以及气候复杂多变等因素的影响,使我国地质灾害频发,损失惨重,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政府每年都要花很多人力物力治理地质灾害。该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概述了滑坡、泥石流、地震以及崩塌给人们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对四川汶川大地震有关问题的思考与初步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汶川大地震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论文介绍了汶川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与基本情况,以及作者对汶川大地震的发震构造、震后龙门山的地震安全期、成都-德阳-绵阳经济带的地震安全性及龙门山地震对川西油气聚散的影响等问题的认识.作者认为;(1)汶川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是彭灌断裂而非普遍认为的北川-映秀断裂,(2)成-德-绵经济带中心城市市区范围内发生灾难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这些城市的地震威胁依然主要来自龙门山,对来自龙泉山的地震威胁也应予以考虑;(3)地震可能造成了龙门山深层天然气的散失,但有利于川西坳陷裂缝性油气藏的形成;(4)龙门山的隆升演化与地震活动可能受制于西侧松潘-甘孜地块的推覆与东侧四川盆地的俯冲双向挤压力的作用.论文提出了从龙门山压缩应变能积聚与耗散均衡估算入手推算震后的地震安全期、利用油气生产井压力数据监测地应力变化、通过地震模拟计算定量评价成-德-绵经济带地震安全性等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严防地震次生灾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与普通的地质灾害不同,地震造成的破坏作用巨大。特别是在多次余震和暴雨的联合作用下,崩塌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更为严重,其发生的速度快、强度大、延续时间长,几乎没有时间进行预警预报,正成为震后对幸存百姓和救援人员生命威胁最大的敌人。  相似文献   

18.
汶川"5.12"地震以后,四川地质构造活动进入活跃期,而芦山"4.20"地震后,雅安地区地质灾害进入高发期,严重地威胁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在"4.20"地震后,宝兴地区S210省道沿线发生多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交通阻断,同时也制约了该区的经济发展。为此,研究地震后地质灾害分布及其发育特征尤为重要,选取雅安市宝兴地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遥感解译等研究发现,该区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特征与该区的岩性、结构、构造、地震及降雨条件密切相关,为研究区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列举了中国西部山区地震对道路、桥梁和隧道造成直接破坏和地震次生灾害造成间接破坏的类型,分析了破坏的原因。山区地形陡峭,地质条件较差,地方经济水平有限,设计未考虑抗震或者抗震等级不足,施工技术水平相对欠缺是造成山区交通设施震害格外严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西藏林芝6.9级地震崩塌地质灾害模式浅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7年11月18日,西藏林芝米林县发生M_s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为了揭示林芝6.9级地震触发的地质灾害特征,通过现场野外实地调查和卫星遥感解译得出:林芝6.9级地震触发的地震地质灾害以小型崩塌为主,分为土质崩塌和岩质崩塌,土质崩塌模式主要有浅表层崩塌,堆积体中的块石、孤石等震动滚落崩塌;岩质崩塌模式有:拉裂-倾倒崩塌、震动-滑移崩塌、震动-坠落式崩塌;林芝地震触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组合,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形放大效应,崩塌源主要分布在山体斜坡的凸出部位和坡性转折部位以及单薄山脊等强卸荷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