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 一、实验目的:观察肝癌细胞有丝分裂中的细胞运动和归转并探讨其机制和生物学意义。二、材料与方法:使用 BEL—7402肝癌细胞系培养于含20%小牛血清的199培养基中。原瓶传代后48小时,在倒装显微镜直视下按水平方向摇瓶,得到基本上同步于 M 期的肝癌细胞,转接到特制的双盖片培养瓶内(另有短文介绍这种培养瓶),置 Olympus(IMT型)倒置显微镜下保温35℃作追踪观察,并作不定时摄影记录。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构建组织工程化尿道提供种子细胞。方法切取新西兰兔阴茎头.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体外原代培养,光镜、HE染色等观察细胞形态,MTT法作生长曲线间接反应细胞增殖能力,以及免疫组化法鉴定细胞本质。结果经10~14d养后,培养瓶底铺满梭状细胞,呈明显的“峰一谷”样生长。免疫组化法鉴定确认为尿道海绵体平滑肌细胞。结论兔阴茎头平滑肌细胞组织块贴壁法培养简便可靠,细胞可大量扩增,可为于组织工程尿道构建的研究提供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3.
椭圆背角无齿蚌血细胞的活体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相差显微镜对椭圆背角无齿蚌血细胞进行了滴片的短时观察和培养瓶中的较长期的活体观察,发现其血细胞在体内和刚取出时全为圆球体,而在体外较短时期内,绝大部分细胞要伸出伪足和棘突,紧贴玻璃表面,相互连成网状,只有少数细胞一直保持球形,不与瓶壁贴附。  相似文献   

4.
玻璃瓶底污物的实时检验图像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玻璃瓶底残留污物的实时自动检,其难点在于瓶底图像复杂多变,耍设法把由瓶底本身凸凹结构或标记等形成的暗影与真正污物区分开。针对实际生产的需要,捉出一种玻璃瓶底实时自动检验的计算机图像识别方法。主要包括分区选择多级自适应特正门限,通过区域生长方法提取污物特征参数,判决分类。此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实时性与准确性要求的矛盾,并已在模拟验瓶系统上用软件实现。实验与测试结果表明,在检测直径为 2mm不透明污物的最小溶限下,正确识别率为 96.4%,漏检率0.4%,误检率3.2%.能满足实际生产中每秒检验10个瓶于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我们生物科技小组的师生们,利用节假日在广东省珠海市大岭山进行多年的野外观察,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有关猪笼草的奥秘,在这里我们将亲自观察到的关于青蛙与猪笼草的特殊关系的奥秘展示给大家。一次我们在野外观察猪笼草时,看到有一只活的青蛙在猪笼草的瓶状体中。当时我们以为这只青蛙即将成为猪笼草的口中之食,正在“坐以待毙”。拍完照片后,我们出于好心将这只青蛙“放生”了,这是我们的善意。但是否真的做了好事?是否符合自然规律呢?仔细回想刚才的观察:青蛙在猪笼草瓶体里,当它受惊后的第一反应是尽量将自己的身体缩到瓶底的消化液中…  相似文献   

6.
昆虫细胞Sf9在四种生物反应器中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已广泛的应用于表达各种重组蛋白,研究昆虫细胞Sf9分别在4种生物反应器:转瓶、摇瓶、Bellocell反应器、发酵罐中进行悬浮培养.转瓶、摇瓶、Bellocell和发酵罐的细胞接种密度都是5×102/mL.对细胞数量、葡萄糖浓度以及主要代谢产物乳酸、氨的浓度进行检测.昆虫细胞经转瓶和摇瓶培养,细胞密度达到最高分别为:5.5×106、7.3×106/mL,是起始密度的11倍和14.6倍.昆虫细胞经Bellocell和发酵罐培养,细胞密度达到最高分别为:8.01×106、1.52×107/mL,是起始密度的16.02倍和30.4倍.昆虫细胞经四种生物反应器中的悬浮培养之后,都达到了很高的密度,尤其是经发酵罐培养达到如此高密度,为高效大规模表达药物蛋白,奠定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林楚 《少儿科技》2009,(9):27-27
“瓶中舞会” 用干燥的泡沫吹塑纸剪成红色的鱼、绿色的水草、青色的小虾、黑色的蝌蚪……把它们倒扣在一个大口玻璃瓶里,然后用丝绸摩擦上面的玻璃瓶底。  相似文献   

8.
一缸黄鳝一条鳅黄鳝味道虽美,但捕捞后不久便会死去,很难使其“鲜活上市”。若抓几条泥鳅放入鳝群之中,黄鳝为躲避天敌而四处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并最终存活下来。管理者要敢于启用新人作“泥鳅”,对缺乏进取心的“黄鳝”们给予一定的压力,让整个团队充满生气,动力不竭。瓶中的蜜蜂和苍蝇如果把蜜蜂和苍蝇放入一个瓶底朝向窗户的敞口瓶中,蜜蜂会凭“出口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不明生物体”表层、内层结构和分离培养的观察,物体表层有多种粘菌子实体,其内部无明显的细胞界限,流动的原生质内含有大颗粒和小颗粒。经过分离培养,证实原生质内的大颗粒为酵母菌和霉菌的孢子,小颗粒是原生质的颗粒物质夹杂少量细菌细胞。水琼脂和W2A琼脂载片培养,可形成大量变形体;并可见其伸出伪足摄食其它微生物颗粒的习性。变形体有趋集作用,形成原质团。72h后原质团可变为不定形的多粘菌子实体;在合成  相似文献   

10.
建立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前体脂肪细胞的培养体系,体外重现草鱼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实验采用油红0染色法对脂肪细胞进行鉴定;采用倒置显微镜(NIKON)和CCD对细胞进行观察摄像;选用的健康草鱼体重为800~900 g;利用体外组织培养技术在温度为28℃,CO2浓度为5%,血清浓度为20%,pH值为7.0~7.2的条件下,以DMEM/F12培养基对来源于草鱼腹腔的脂肪组织进行原代培养;单层的原代培养细胞达到瓶底面积的70%~80%且汇合时.对细胞进行传代培养.研究发现在本实验条件下,培养48 h后组织块周围有梭形细胞迁出;3 d后细胞数量增多,多为梭形和多边形;培养8 d后大部分细胞融合;细胞内脂滴可被亲脂的油红0着色,证明为脂肪细胞.对融合后的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可传至第4代;传代第3 d可形成致密单层;第8 d胞质内含有大量脂滴.研究初步确立了较为适宜的草鱼前体脂肪细胞离体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1.
建立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前体脂肪细胞的培养体系,体外重现草鱼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实验采用油红O染色法对脂肪细胞进行鉴定;采用倒置显微镜(NIKON)和CCD对细胞进行观察摄像;选用的健康草鱼体重为I800-900 g;利用体外组织培养技术在温度为28℃,CO2浓度为5%,血清浓度为20%,pH值为7.0 - 7.2的条件下,以DMEM/F12培养基对来源于草鱼腹腔的脂肪组织进行原代培养;单层的原代培养细胞达到瓶底面积的70%-80%且汇合时,对细胞进行传代培养。研究发现在本实验条件下,培养48 h后组织块周围有梭形细胞迁出;3 d后细胞数量增多,多为梭形和多边形;培养8 d后大部分细胞融合;细胞内脂滴可被亲脂的油红O着色,证明为脂肪细胞。对融合后的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可传至第4代;传代第3 d 可形成致密单层;第8 d胞质内含有大量脂滴。研究初步确立了较为适宜的草鱼前体脂肪细胞离体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2.
探讨体外大鼠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分离培养与鉴定的实验方法,观察不同代次间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手术分离大鼠双膝内外侧半月板,采用胰酶和Ⅱ型胶原酶消化法提取细胞,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低糖DMEM完全培养液常规培养.结果表明,原代半月板细胞形态呈多角形,轮廓清晰,8~10d可铺满瓶底;传代后的1~3代细胞,其贴壁及增殖能力加强,生长状态良好;传至4~5代尤其是第5代之后,细胞表型不稳定,密度稀疏,形态以长梭形为主且不规则,清晰度下降,传代周期延长;细胞鉴定结果呈阳性.双酶消化和低糖DMEM完全培养液常规培养可以获得具有良好生物学特性的半月板细胞,第4代之前的半月板细胞可以为运动损伤的组织工程学研究提供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不明生物体”表层、内层结构和分离培养的观察,物体表层有多种粘菌子实体;其内部结构无明显的细胞界限,流动的原生质内含有大颗粒和小颗粒。经过分离培养,证实原生质内的大颗粒为酵母菌和霉菌的孢子,小颗粒是原生质的颗粒物质夹杂少量细菌细胞。水琼脂和W_2A琼脂载片培养,可形成大量变形体;并可见其伸出伪足摄食其它微生物颗粒的习性。变形体有趋集作用,形成原质团。72h后原质团可变为不定形的多样自寺粘菌子实体;在合成培养液中,可观察到粘菌特有的具有两根鞭毛结构的游动胞。把游动胞移至固体基质上又可转变为粘变形体。故认为该生物体是以粘菌为主体的特大型罕见的粘菌复合体。  相似文献   

14.
域外传真     
不易引发排异反应的“万能细胞”培养成功日前,日本京都大学科研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方法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培养出了不易引发排异反应的“万能细胞”,由于这种方法只使用体细胞和现有胚胎干细胞,因此基本不触及伦理问题。胚胎干细胞具有分化为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力,是“万能细胞”的一种。但是,培养胚胎干细胞依赖受精卵或克隆技术,这些都会带来伦理方面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京都大学再生医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考虑用现有的胚胎干细胞和患者自身的体细胞融合培养一种“万能细胞”,而不是再去破坏新的受精卵。不过,这样的操作方…  相似文献   

15.
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组织培养的条件和方法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过反复试验,筛选出适宜于马氏珠母贝外套组织培养的平衡盐溶液(改进的MMBSS)、基本培养基;确立了防止污染的组织净化方法,并筛选出一种能促进细胞生长的贴壁物质(SM)。其主要培养方法为:用合抗生素的改进MMBSS(青霉素2000U/ml,链霉素2500U/ml)洗涤10次,再用不含抗生素的改进MMBSS清洗5次,将组织切成3mm×3mm的小块,贴于含0.5%SM的培养瓶底,加入改进的贝培养基,在20℃,pH6.8条件下培养。经这种条件和方法培养的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组织,4小时细胞开始游离,3天游离出来的细胞铺满瓶底,4天细胞分泌珍珠质.培养7天大量的成纤维细胞出现,细胞培养能持续数十天。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供了25只国产中碳锰合金钢三心凹底气瓶疲劳试验的基本结论,试验表 明:三心凹底气瓶如果设计或制造不当,瓶根是疲劳失效的薄弱环节;讨论了压力容 器疲劳设计方法;根据气瓶疲劳试验实测数据,获得了瓶底疲劳失效的试验“最佳” 曲线。并以此为基础,取应力安全系数为1.6.寿命安全系数为8,首次提出了中碳 锰合金钢三心凹底气瓶底型设计的疲劳设计曲线,供气瓶设计使用.  相似文献   

17.
用Grace(1962)培养基,辅之以10—20%小牛血清,对棉铃虫蛹及成虫的生殖腺细胞,胚眙细胞,幼虫的血细胞,脂肪体及体壁细胞进行培养,并对其生长进行比较,发现在上述的培养中,以初羽化成虫的即巢细胞生长最好,维持的时间也最长,生长良好的卵巢细胞一般在12小时内即可贴附瓶壁,一周内可以长成单层。培养的细胞多兼有成纤维状或园形两种,亦有以上皮样细胞或园形细胞为主的。经过换液,有的培养中出现了成片较小的纺棰形细胞.抽样作分裂相的检查观察,证实了大量细胞处于分裂活动期。细胞在培养中有的存活超过了4个月,其中最长的已达19个月。原代培养的细胞能存活这样长的时间,实属罕见。唯未见这些细胞有什么变化,也看不到有增殖的迹象.全部培养都没有以昆虫血淋巴作培养基的辅助物.  相似文献   

18.
人脐血造血干细胞在转瓶中的悬浮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经分离纯化后的人脐血CD34+富集细胞在转瓶中的扩增特性,细胞因子为SCF+IL-3+IL-6。实验发现,无论24孔板静态培养还是转瓶悬浮培养,孔板和转瓶内总细胞数分别扩增了(658.7±98.0)倍和(107.3±15.0)倍,说明CD34+具有很大的扩增潜能。对比两种培养体系下细胞集落扩增倍数发现,培养初期孔板内的集落形成能力要大于转瓶,但到培养后期,孔板内集落形成能力下降速度远大于转瓶。孔板中的CFU-GM(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扩增倍数在第14天为(5.6±0.4)倍,第21天为(1.7±0.5)倍,转瓶中在第14天为(2.1±0.7)倍,第21天为(1.8±0.5)倍。对比两者的CD34+扩增情况,孔板在第14天CD34+含量达到最大值,而到第21天则大大降低,而转瓶内CD34+含量仍可保持在原第14天的水平,转瓶内的CD34+细胞的扩增也比孔板保持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9.
试验中以龙眼"红核子"品种胚性愈伤组织LC2细胞系为材料,研究不同条件对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以及龙眼非胚性愈伤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并通过显微镜观察比较龙眼胚性愈伤组织和非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态学差异。试验结果表明,高9cm、直径6cm、瓶口内径5cm的玻璃培养瓶在接种量约为30mg/瓶时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生长最好;龙眼非胚性愈伤组织以MS+6-BA 1.0 mg/L+2,4-D 0.5 mg/L+活性炭0.5 mg/L培养效果最好;细胞观察表明,龙眼胚性愈伤组织较非胚性愈伤组织细胞更规则,有更多的内含物。  相似文献   

20.
BCIRL-SO3-HNU1和BCIRL-SO4-HNU2是由黄条行军虫成虫的卵巢管培养发展起来的二个新细胞系。它们各由一头刚羽化的雌蛾卵巢管。经过剪碎、胰蛋白酶处理、然后将细胞冲散、加入5毫升TC-199-MK培养基,培养在Falcon TC-25cm塑料瓶中。这二个培养在建系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它们不仅在原代培养阶段增殖非常迅速,传代后的最初阶段的增殖也极快。SO3由原代培养开始至第一次传代,历时仅28天。SO4历时仅29天。它们除在第4代前传代间隔为3—5天外,第4代以后,都一直以1:2的分裂值每周传代三次。第100代以后才改按1:10的分裂值每周传代一次。SO3和SO4的细胞均疏松贴附瓶壁。传代时,不需经过酶的处理,轻轻振摇瓶壁或直接用培养基冲洗。细胞即可分散脱离瓶壁。它们的细胞大都呈园形,也有部分呈纺缍形或长形。从整体看,SO4细胞略大于SO3,细胞群体倍增时间,SO3在28℃下,120小时内为47±3.2小时.SO4在28℃下,72小时内为54±5.07小时。细胞的最高密度,SO3可达1.36×10~6细胞/毫升,SO4可达1.28×10~6细胞/毫升。按常规作细胞染色体的观察,其染色体粗短,数目与其他鳞翅目昆虫类似,变异大,大多难以计数。初步试验表明:这二个细胞系对黄条行军虫的核多角体病毒以及中国棉铃虫的两株多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均不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