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补白     
许广平在鲁迅生前,是鲁迅亲密的战友;鲁迅逝世后,是鲁迅事业的捍卫者、继承者,她为编辑、出版鲁迅著作,为宣传鲁迅精神和指导鲁迅研究工作,呖心沥血,鞠躬尽瘁。整  相似文献   

2.
钱理群一生都在与鲁迅对话,与鲁迅不同时期的两次生命相遇,使他由理解、研究鲁迅转向感觉鲁迅,追求一种更为自由的叙述风格;对鲁迅平民化一面的关注,还原了一个普通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3.
杂文是鲁迅的文体。文章仅从鲁迅杂文的修辞着手,谈谈鲁迅杂文中常用的主要修辞以及鲁迅杂文修辞运用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从多方面对当前高中生鲁迅小说的阅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虽然高中生课堂内外的鲁迅小说阅读情况都不太理想,但他们对鲁迅小说并不反感;高中生主要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来了解鲁迅,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鲁迅研究的最新进展,更加有意识地挖掘鲁迅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帮助学生走近鲁迅,走进鲁迅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大学中文系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鲁迅概论(鲁迅研究)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当下大学生对鲁迅的接受状况并不乐观。如何能够让当代大学生真正的走进鲁迅,如何切实改善当下大学课堂鲁迅教学的现状,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教材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更新成为我们改善鲁迅教学现状,实现真正走进鲁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题吟关于鲁迅的旧体诗词,是建构与研究鲁迅形象的一支重要力量。探索被忽视的旧体诗词中的鲁迅形象,可以丰富鲁迅研究。虽然书写鲁迅的旧体诗词很多,但鲜有杰构,原因不仅在于诗人的艺术功力,更在于诗人对鲁迅理解的深度。只有对鲁迅具有独特的理解才会创作出别具一格的诗词作品。  相似文献   

7.
正"木刻讲习会"成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发端。到鲁迅去世前,中国一代新兴木刻家始终受到鲁迅的悉心指导,鲁迅也被后人称为"中国现代版画之父"。年仅56岁的鲁迅,生命付出最多的,除了创作和翻译之外便是在美术活动上。童年的鲁迅最喜爱的是图画书,甚至大量影写书中的插图。青年鲁迅购买美术画谱及带有插图的书籍如醉如痴。成年的鲁迅更以收藏画谱、碑帖及汉画像拓片为乐趣。鲁迅的最后十年,几乎都在编辑出版美术书刊,并全力引进和介绍外国美术。尤其是对中国新兴木刻的倡导不遗余力。读书方面,鲁迅说他古书几乎读过二十四史,从日本留学后,又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史哲学著作。鲁迅在美  相似文献   

8.
鲁迅和日本     
鲁迅,是世界的鲁迅,但从各方面来说,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象日本这样,同鲁迅的名字联系得那么密切。鲁迅同日本不是一般的、一时一事的瓜葛。如果说撇开鲁迅和日本的关系就不易全面谈论鲁迅的生平和事业,也并不是夸大其词。而鲁迅之于日本,也远不止是一个中国文学家。鲁迅不仅在日本进步文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而且活在广大日本人民的心中。鲁迅与日本的交往和他的著作、思想在日本的广泛传播,是当代中日两国人民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走上文学道路日本是鲁迅一生中到过的唯一外国。从22岁到29岁,他在那里  相似文献   

9.
刘柏君 《新余高专学报》2015,20(1):103-104,138
鲁迅的小说是复杂的,因此对鲁迅小说研究的视角也必须是多维的,从鲁迅与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的关系入手,讨论分析了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从而从一个新的视角对鲁迅小说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硬骨头”精神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且总是被拿来与当今的知识分子做对比.实际上,鲁迅的这种精神有其产生的物质基础,那就是鲁迅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与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鲁迅在上海期间居住在租界,可以免受国民党迫害;鲁迅是名作家,他依靠稿费与版税可以过上较为丰裕的生活,而不用仰仗任何组织与团体.这些条件使得鲁迅可以仗义执言,不用看人脸色.脱离这些物质条件,一味称赞鲁迅的“硬骨头”精神,恐怕对鲁迅是一种误解,对当今知识分子也是不公的.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伟大在于其深刻的批判性.鲁迅用犀利的笔无情地解剖和鞭挞了封建伦理道德.本文从分析鲁迅的作品入手,对鲁迅的妇女观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1998年出版的三巨册近百万字的《许广平文集》包括三部分:回忆和纪念鲁迅以及记叙作者自女师大时代就开始的与鲁迅并肩战斗、工作与生活;有关鲁迅著作出版的筹划、介绍以及拯救鲁迅藏书、评论研究鲁迅的著作等;作者冲出封建大家庭,走向社会,成长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之一。这部内容丰富的巨著,清晰地记录了一位终生不渝勇敢捍卫鲁迅精神,保卫鲁迅文化遗产的坚强卫士的光辉足迹。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以来,鲁迅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黄乔生聚焦于"凡俗化"鲁迅研究,重新还原了人间鲁迅形象.他让鲁迅回归周家,把鲁迅形象重构放置在"八道湾十一号"这个空间场域中,建立在家庭视角下,进行日常生活化的俗味叙事.黄乔生还原人间鲁迅有其背后深义:一是接续八十年代"回到鲁迅那里去",力求接近鲁迅本体;二是接续林贤治的鲁迅重构,...  相似文献   

14.
最近,在阅读有关鲁迅的回忆文章和整理堆积的旧报刊中,发现了鲁迅残简二则,均为新版《鲁迅全集》书信部分、《鲁迅书信集》所未收,马蹄疾同志《鲁迅残简辑考》也未辑录,故特抄出,以供参考。其一,鲁迅先生离厦门赴广州时,曾函告外地友人,以下是写给一位友人书信中的残存部分:  相似文献   

15.
一、鲁迅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在文艺创作中的才能,高度评价了民间文艺的成就。二、鲁迅对文艺起源问题的不断探索。三、鲁迅提倡文艺大众化,号召作家向民间文艺学习。四、鲁迅提出了艺术对立的“两种文化”思想。五、鲁迅对神话研究的独特贡献。六、鲁迅对民间文艺搜集、鉴别、整理工作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初,鲁迅的文学创作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注意。各国汉学家发表了不少有关鲁迅的论著,鲁迅研究逐渐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各国人民之所以重视鲁迅,并对鲁迅予以高度评价,是因为他们把鲁迅看作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化的杰出代表。国外也有一些人出于政治偏见,漠视鲁迅的伟大贡献,但他们的错误观点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批评。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生命体验是绝望和虚妄,按照知觉现象学的原理,这是鲁迅在生活中经历种种挫折和失败的产物。家道的败落与婚姻的不幸,使鲁迅开始怀疑一切;反抗与追求的幻灭,使鲁迅越来越绝望;最后,鲁迅悟出了一切都是虚妄,这是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对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近些年来有些鲁迅研究者为了对此有所“突破”,提出了“两个鲁迅”论:有人说:“不论从思想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存在着两个鲁迅),一个是公开为群体存在而积极行动热情呐喊的鲁迅,一个是私下为个体存在的‘黑暗’和‘虚无’而默默探索且只在自己身上实验的鲁迅”,即“为个人”和“自私”的鲁迅。“这两个鲁迅虽然同为一身,却始终矛盾着”,“未实现统一”,即使是辩证统一观.也无法使其达到统一产关于第一个鲁迅,他们认为多年来鲁迅研究界已将其简化和神化了,“…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对鲁迅的批驳一直没有间断,批驳者对鲁迅在生活上泼墨,在政治上诬蔑,在人格上丑化,在地位上贬低,在创作上否定。对鲁迅的研究正是在对鲁迅的批驳的背景下深入开展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对鲁迅的批驳一直没有间断,批驳者对鲁迅在生活上泼墨,在政治上诬蔑,在人格上丑化,在地位上贬低,在创作上否定。对鲁迅的研究正是在对鲁迅的批驳的背景下深入开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