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数值方法研究轴向柱塞泵马达的柱塞自转速度对柱塞副油膜承载能力的影响.用多重网格法求解油膜压力分布,用辛普森公式计算压力的积分,讨论了供油压力、主轴转速、往复运动速度等参数改变时,柱塞自转速度对油膜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自转造成的动压效应不是油膜承载能力的最主要部分;高压情况下,自转对承载能力影响不大,低压高速情况下,自转的影响显著;柱塞倾斜导致自转对承载能力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2.
柱塞副、出油阀、喷油嘴是柴油机供油系统的三大精密偶件,是产生高压油的主要元件,因此要有足够的密封性和耐磨性以保证油压的形成.如果这些偶件磨损或调节失常,会使高压油泵的喷油量、喷油时间、喷油规律发生变化,柴油发动机工作性能变坏.  相似文献   

3.
柴油机供油系统三精密偶件的磨损对供油压力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柴油机供油系统三精密偶件的磨损对供油压力波的影响,进行了偶件不同磨损状态的试验测试,通过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确定了反映三件磨损状态的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4.
提高喷射压力改善柴油机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柱塞直径、凸轮升程、供油系统内的高压容积及启喷压力等供油系统参数对喷油系统的喷射压力有明显影响。提高喷射压力能有效降低CO、HC排放,烟度和油耗也有所下降,但NOx的排放量在大负荷时明显上升,噪声明显加大。利用国产直列泵建立了适合130系列柴油机的高压喷射系统。  相似文献   

5.
针对轴向柱塞泵柱塞副由于接触造成的磨损问题,建立了柱塞副油膜弹性流体动压润滑数值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柱塞在缸体孔内微运动轨迹及柱塞与缸体接触状态.提出了柱塞微深度倒角的结构改进措施,通过仿真对比了不同尺寸倒角对接触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深度倒角有利于减少柱塞与缸体孔的接触,倒角深度对减少接触的作用比倒角长度更加明显;所提出的数值模型和改进措施有利于实现柱塞泵的优化设计,通过降低柱塞副的磨损最终提高柱塞泵的寿命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石河子科技》2012,(3):65-65
一、柱塞偶件技术状态好坏的诊断1.根据滑动隋况诊断。将洗净的柱塞偶件倾斜45度,拉出柱塞的三分之一,松手后,柱塞在自重作用下能慢慢落下,如下落过快或有卡滞现象,则说明柱塞偶件技术状态已坏。2.根据磨损痕迹诊断。柱塞头部较小的局部区、柱塞斜槽上部、柱塞套进油口处有明显拉痕者,都不能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7.
对多作用恒流轴向柱塞泵的柱塞副进行了受力分析,建立了柱塞副侧倾力数学模型.为减小柱塞因受侧倾力而导致的摩擦磨损,提出了一种静压支承结构并对采用静压支承的柱塞副侧倾力进行了数值仿真与对比分析,同时对静压支承结构进行了容积效率分析.结果表明该静压支承结构能有效减小柱塞副的侧倾力与摩擦磨损,且能满足柱塞副的密封要求.  相似文献   

8.
高压往复轴动密封柱塞偏心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偏心柱塞的液体漏耗及受力特点 ,对准二维Reynolds方程进行数值求解 ,获得柱塞受力分布的三维曲面及漏耗特征曲线 ,分析了偏心率对柱塞自扶正能力的影响 ,讨论了极限偏心位置对密封性能及设备磨损的影响 ,结果表明 :柱塞偏心位置是造成内漏耗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适当的偏心率下 ,柱塞保持一定的自扶正能力 ;处于极限偏心位置的柱塞会丧失自扶正能力 ,这是高压轴密封极为危险的位置 ,是制约更高压力生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提升柱塞泵的性能、寿命与安全运行提供参考。【方法】从理论计算及仿真的角度综述了柱塞副的油膜特性,针对其厚度场、压力场和温度场进行了分析,概述了柱塞副的摩擦学特性、润滑介质和匹配材料对其摩擦学行为的影响,列举了具有更低磨损率的柱塞副匹配材料,阐述了表面织构的润滑减摩机理及表面织构的形状、面积率和尺寸及分布方式等因素对柱塞副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论】轴向柱塞泵是液压装备的核心元件,被称作液压系统的“心脏”。柱塞泵关键摩擦副服役状态下的磨损严重威胁着装备的可靠运行和长寿命服役安全,更是制约柱塞泵发展和应用的技术瓶颈。柱塞副是轴向柱塞泵中数量最多、最为关键的摩擦副之一,其摩擦学性能直接决定了柱塞泵的服役寿命。当柱塞副油膜润滑不良时,轴向柱塞泵会严重损坏。  相似文献   

10.
王新江 《山西科技》2008,(1):146-147
文章主要介绍燃油中各种杂质粒子时高压油泵柱塞副的磨损及柴油机可靠性和耐久性的影响,提出了控制措施,并对柴油滤清器的结构改进和正确使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柴油机高压燃油泵的改进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轴对称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燃油泵柱塞和柱塞套的工作变形进行了分析,针对普通燃油泵因燃油渗漏而难以建立高燃油压力的问题,利用柔性可变截面控制技术,对燃油泵柱塞偶件进行了改进设计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油泵柱塞副的配合间隙可随燃油压力而变化;在燃油压力升高时,配合间隙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高压共轨喷油器柱塞副的动态泄漏特性,建立了柱塞副间隙燃油流动的数学模型,通过有限差分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值计算,研究了不同轨压下柱塞副燃油的平均动态泄漏率的变化趋势,与试验值进行对比,验证该数学模型的有效性,并分析了轨压、进口燃油温度、柱塞最大升程和喷射脉宽四种因素对柱塞副动态泄漏量的影响及在不同柱塞速度下,油膜压力、厚度和温度参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一个喷油循环内,动态泄漏率的变化曲线与控制腔油压变化曲线相似,平均动态泄漏率随着喷油器的轨压、入口燃油温度和柱塞最大升程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喷射脉宽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柱塞速度由正速度到负速度的过程,油膜的厚度逐渐变薄,油膜的温度整体上升,油膜的压力变小。  相似文献   

13.
以流体动力学为基础,根据从柱塞-泵筒运动副在井底流场下的变形、柱塞-泵筒运动副的流体润滑特性、漏失特性和柱塞泵筒运动副的能耗特性,研究了柱塞-泵筒运动几何尺寸的合理选取方法和选取公式.结果表明,运动副在液压力作用下呈“V”字形,应注意防砂和排砂.下井后运动副的间隙值会有较大改变,地面试验的间隙值只能作为参考,同时应改进现有抽油泵试验台的模拟条件.柱塞的有效长度、柱塞-泵筒相对运动速度和柱塞-泵筒初始间隙是相互关联的三个因素,选取时应综合考虑井深、抽汲液粘度、井温、排量、加工成本和工作可靠性等影响,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4.
针对低粘度液化燃油(如液化石油气、二甲醚等)在高压燃油泵柱塞偶件环形缝隙中存在较严重燃油泄漏的问题,提出了定量分析其燃油泄漏的数学模型与计算方法;以液化燃油二甲醚为例,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高压燃油泵柱塞的变形及其偶件配合面环带间隙中的燃油泄漏,进行了液固耦合计算分析,提出了解决低粘度液化燃油泄漏问题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了突破油水煤浆作为替代燃料发展的瓶颈,解决油水煤浆替代柴油应用于柴油机和固体煤颗粒的存在加剧柱塞泵磨损问题,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方法找出多相介质下诱发柱塞泵内部磨损的机制。采用VOF多相流动模型,对颗粒运动轨迹、颗粒与过流表面的相互碰撞过程、固液(煤、油)磨损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试验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离散相颗粒的性质(密度、粒径)、混合比例及柱塞运动速度对颗粒运动轨迹及壁面碰撞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大粒径、大密度的颗粒运动轨迹向柱塞泵壳体内侧偏移,与其撞击并反弹,易发生多次撞击,对柱塞泵壳体内侧磨损程度大;小颗粒易与柱塞偶件发生撞击,因柱塞偶件表面油膜颗粒一般与其发生一次撞击,冲蚀磨损相对弱些;凸轮速度直接影响柱塞运动速度,速度加剧内部磨损;混合燃料中固体颗粒的体积比增大,对柱塞偶件的磨损加剧,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6.
浮杯泵作为柱塞泵的新型研究对象,配流副的摩擦磨损限制其高效发展.通过在滚筒板配流面上布置规则的仿生织构,探究其对摩擦副承载特性的影响.选取六种坑形,建立6凹坑润滑油膜模型,采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油膜的上表面压力分布、压力形成机理以及工况参数和织构参数对油膜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膜上表面的承载力中...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采用各种先进技术,完成了从测绘、设计到研制396系列柴油机2种机型5个品种的ZWM型喷油泵和喷油器的试制工作,并进行了与柴油机的性能匹配试验。试验证明:国产化喷油泵和喷油器的技术性能指标基本上达到了BOSCH公司样品泵的指标.符合德国MTU公司396系列柴油机的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LZQT500-7与ZY331608两种材料的柱塞泵摩擦副进行不同表面工艺处理,通过磨损实验分析磨损情况及表面工况,寻求适应这一对摩擦副之间最佳表面处理技术。实验结果表明, LZQT500-7氮化后硫化处理与ZY331608采用等离子喷涂二硫化钼的配对的磨损量最小,而且工艺成本最低,该对摩擦副兼具实用性与经济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柴油机VE泵回油温度控制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以与南京汽车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柴油机燃油温度自动控制装置为例,论述了控制方案、控制量的计#及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针对缸内直喷汽油机高压油泵工作噪声较大和高压油轨压力动态响应较慢的问题,通过对高压油泵溢流阀驱动电流的优化和泵油量控制策略的设计,使高压油泵工作噪声降低,动态响应时间缩短,当节气门开度由20%增大至50%、目标轨压由6.5 MPa阶跃至9.3 MPa时的动态响应时间仅为4s,表明该方法可行,对整个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系统的优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