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着重就片梭织造与有梭织造在工艺设计方面不同之处进行论述,为引进片梭织机厂家用好设备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
天津提花织物厂试制成功电磁挂纬织机,它是通过一种特制的木梭,从筒子上引取纬纱,带入织口,两侧纬纱的喂给,是由电磁铁控制。不仅运用于单色双纬织物,而且还可适用于三色以上双纬织物,如绒毯、线毯、长毛绒等。与原多梭箱织机相比,可减轻挡车工的劳动强度,扩大看台能力,过去每50秒就需换一次纬纱,每个挡车工只能看一台车,现在每个台班仅换7~8个筒子纱,因此提高看台能力四倍以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砍掉了合线、打穗两道工序。用电磁挂纬织机织出的织物,纬纱排列平整易于起毛,既可减少起毛次数三分之一,又  相似文献   

3.
在修正了对积极式送经装置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设计了双控式电子送经装置方案。将纱线、织物,准备工序和织机等四方面的参数输入计算机并模拟出一个满足织造工艺要求的织轴转速曲线,为该装置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模拟运行结果,双控式电子送经机构能按照织造规律主动送出所需经纱,改变了现有机构的模索式送经,可有效地消除送经织疵,为数以万计的织机改造和新机设计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4.
由我校研制成功的新型织机控制系统是由一台工控机作为中央控制计算机、外围配制了模块化的各类I/O接口板卡组成的一个功能完备的满足织机织造要求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系统软件平台为DOS6.22.通过对I/O的配置和选择,可组成剑杆织机和喷气织机的控制系统.系统配备电子多臂机,控制棕框片数最大为20片,对花色品种有很大的适应性.该系统采用连续积极式电子送经和电子卷取机构,保证了纬密和送经量的稳定,从而保证了布面质量.系统采用类Windows风格的操作界面设计,极大地方便了操作者,并提供了菜单弹出式的提示信息,使操作者能及时了解织机的运行状况,方便了对织机的维修和操作. 控制系统技术指标如下: 剑杆织机:车速最高550 r/min,入纬率1 050 m/min,最大纬色数8色,控制经纱张力在设定值的±5 kg,纬密调节范围5~200纬/cm. 喷气织机:车速最高800 r/min,入纬率1 680 m/min,最大纬色数4色,控制经纱张力在设定值在±5 kg,纬密调节范围5~200纬/cm.  相似文献   

5.
对影响织机入纬率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表明对于使用梭子或栽纬器的所有织机(如:传统有梭织机,片梭机和多相织机)来说,影响因素基本上是相同的,一台织机的相数由同时引入纬纱的梭子或载纬器平均数决定,它表明多相织机是以高的相位数来补偿其较低的梭子飞行速度,本通过对多相织机与多梭口织机关系和影响入纬率与投梭时期参数的分析得知,提高梭子的飞行速度和适当增加“相数”都能获得高的入纬率,这里适当增加“相数”和多相织机的相数不同,它是通过将梭口和打纬机构分开成几个部分取得的,这样做还可以避免在现有多相织机中产生的许多纺织与工程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黄跃进 《科技信息》2009,(14):307-307
灯芯绒织物是高纬纱密度织物,其纬纱密度超过经纱密度很多,织布机在织造时打纬阻力比较大,开口次数和打纬次数多,因此,纱织承受的张力和摩擦较大,经纱断头比较多。为了使织物在织造生产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要求经纱具有较高的强力和耐磨性能,尤其是纱经灯芯绒织物对经纱上浆率的要求很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假设纬纱的抗扭刚度为有限值的基础上,建立了平纹织物在织口处组织单元的数学模型。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分析了纬纱在织口处相对于经纱的可能运动形式;讨论了不同形式的纬纱运动对打纬阻力的影响;找到了传统理论与实际存在矛盾的可能解释。最后,举例阐述了纬纱在打纬过程中,在织口处往复运动的经过。  相似文献   

8.
无碱玻璃纤维在喷气织机上织造的工艺研究是国内电子级玻璃纤维布生产厂家非常关注的核心技术问题之一.喷气织机在引纬过程中张力峰值与玻纤纱品质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能够使纬纱在梭口中安全通过,以适应高速喷气织机的高效运转,减少织疵,降低断头率,是本课题研究的中心问题,通过科学分析、试验,其结果对科学合理地确定玻纤纱引纬参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织造一般平面织物的打纬过程中,纬纱受到两部分阻力的共同作用:一是纬纱在运动过程中与经纱的摩擦阻力,二是经纱对纬纱的弹性阻力.在三维立体织造过程中,由于存在多层经纱,并同时引入多根纬纱,立体织造的打纬阻力比传统的平面织造的打纬阻力要大得多.由于打纬力必须大于等于打纬阻力才能完成打纬运动,因此,打纬机构的设计需要计算出打纬阻力的范围.基于积分方法计算一般平纹织物打纬阻力,并根据立体织物的组织特性,推导出立体织物打纬阻力的计算方程,为立体织机打纬机构的设计建立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喷气织机在我国正在推广应用。大部分机台是在有梭织机上改造的。新试制定型的机台有P75型、P75-C型、GA701型等,机械结构各不相同,而生产运转中所反映出的技术质量指标,却相差不多,都没有真正克服纬向织疵问题。为了进一步弄清喷气织机引纬机构的工作性能,本文讨论了气缸的型式、定长盘的结构位置、喷嘴孔径大小和长短、以及引纬管道片的形体等。同时,根据测定的结果,分析了气流扩散的因素及纬纱飞行与气流速度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喷气织机的织造工艺特性和减少纬纱织疵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GT861型提花机适用于各种有梭提花织机,制织丝、棉等提花织物,能满足多品种组织的变化,是目前我国提花机新一代的产品,分别在70305软缎被面、花软缎、涤松绸和线绨被面等品种上生产使用,效果良好。该机车速可达150~180梭/分,纹针数为1480针、梭口高度50~90mm,全机重量270kg。采用单花筒纹版传动,复动式上下刀箱,全开梭口、任意选针、链条输入传动,金属锤回综,五角花筒,孔距4×4,孔径φ3.3,配套于国际纹版规格,可以满足国内提花织机最高速的要求。在不改变原有纹版和织造系统的情况下,提  相似文献   

12.
喷气织机采用气流引纬,其织造工艺为小开口大张力。根据测定上机张力约为有梭织机的二倍,同时由于采用专用工具落布,其落布长度为有梭织机的5~6倍。正因为其作应力与作用时间的差别,引起织物的三种变形的重新分配,从而导致织物下机缩率的差异。对这种差异进行理论分析,并提供某些纺织厂的实际数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织造前后浆纱物理机械性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织造前后浆纱物理机械性能的变化,有助于分析浆纱各种物理机械性能指标对浆纱可织性的影响及探讨经纱的断裂机理。测试了在织机上沿其横向分段获取的织造前浆纱试样和织造后浆纱试样的物理机械性能。分析表明,从织物中获取的“布纱”不能正确反映织造后浆纱的物理机械性能的衰减程度,应选用从前梭口荻取的“织纱”作为织造后的浆纱试样;织纱断裂强力降低率和断裂伸长率降低率为10%左右,耐磨次数降低率小于40%;浆纱断裂强力与断裂伸长率服从正态分布,而耐磨次数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典型三维织物织造方法以及二维圆织成型方法的分析,提出两种织造管状三维织物的方法,即经向垂纱法和纬向垂纱法,并具体阐述了两种方法的成型原理和成型方法.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连接各层的垂纱的引入方式不同:纬向垂纱法中,垂纱与纬纱的引入方式相同;经向垂纱法中,垂纱与经纱的引入方式相同.两种方法的提出为管状三维织物的组织结构设计及圆织设备的研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织造过程中影响经纱动态张力和织口位移的各因素的研究,建立了计算经纱动态张力的数学模型,并对两页综框,不对称梭口的情况进行了验证,与理论计算的符合程度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直至今日在我国所有生产和进口的多臂属于对称梭口。但现在不少剑杆织机用钢带或碳纤编织成的剑带引纬,剑头往往贴着走梭板下层经纱运动,实际需要一种非对称的多臂机。提出了一种非对称梭口即可满足这类需要。  相似文献   

17.
在设计一台采用四连杆打纬机构的新织机时,需根据引纬、开口等工艺要求定出在前心、纬纱开始引入梭口、后心、纬纱开始引出梭口四个位置的筘座位置与曲轴所对应的角度,并按此来设计打纬机构的四连杆尺寸。本文论述了用运动转置法设计四连杆打纬机构的方法。建立了四连杆打纬机构的坐标方程组;同时又介绍了解该非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方法,并举一例,以示该理论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在三维织造中多层经纱形成多个清晰的梭口,分析了传统织机开口机构的特点以及织机开口综框的运动规律.根据织造三维机织物对立体织机开口机构的特殊要求,认为正弦加速运动规律适合于立体织造综框运动的要求,并基于正弦加速运动规律,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电子开口系统.该开口系统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伺服电动机驱动的方法控制立体织机的综框运动,简化了开口机构,提高了立体织机开口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平面三向织物是由三组互成60°角的纱线交织而成。在织造过程中,经纱需作横向间歇运动,因此制织这种织物的织机应装有特殊的打纬机构。本文根据三向织机打纬机构的特殊要求,介绍了打纬机构的运动规律和共轭凸轮设计方法。制成的共轭凸轮经过实际使用,证明是可行和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针对粘胶细支纱织物经纬密度大,生产难度较常规品种大的特点,织造中采用“小张力,等后梁,早开口,晚引纬”的工艺,并在生产实践中优选浆料配方和浆纱工艺.实践表明,织机综合效率由80%提高到90%以上,入库一等品率达93%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