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江苏省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采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人口地理集中度、经济地理集中度、人口-经济不一致性指数和人口、经济空间自相关性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江苏省人口与经济增长时空格局演变的特征.研究发现江苏省各市的人口、经济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其增长弹性先降后增,人口与经济集聚呈现北低南高的带状分布格局,人口与经济的不...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辽宁省1985—2003年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计量经济学中Granger Causality因果关系检验法和回归分析法对辽宁省经济增长与专利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经济增长与专利产出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1985-2003年间,专利产出对辽宁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0.39%,表明专利产出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作用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辽宁省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辽宁省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即辽宁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但推动作用较弱.对如何发挥辽宁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6—2016年环渤海地区44个地级市的人口与GDP数据,运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系数分析环渤海地区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不一致指数、重心分析方法、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环渤海地区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聚程度、空间配置协调程度、流动趋势及空间整体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人口与经济向辽中南、京津冀中南部及胶东半岛地区集聚;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移动轨迹显示,人口与经济重心轨迹变化方向与空间位置趋于一致;人口-经济不一致指数的全局Moran’I指数均为正且逐渐减小,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趋于协调.  相似文献   

5.
基于呼和浩特市2000—2020年人口与经济发展数据,采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不均衡指数、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等分析方法,对呼和浩特市人口与经济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示:呼和浩特市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旗县人口外流严重;人口与经济不均衡分布加剧;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呈以玉泉-回民为核心向四周降低的“核心-外围”分布格局,并且人口与经济进一步向核心区域集中;呼和浩特市已经转变为经济集聚大于人口集聚,人口与经济分布耦合性不断上升。最后从建设“呼包鄂”城市群、推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实施人口迁移等方面提出推动呼和浩特市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格局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深入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的前提下,以辽宁省为例,运用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辽宁省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来看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具有相互促进作用,但是房地产投资的不断增长并不能长期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在进行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时应该持慎重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消费信贷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工具之一。但在我国,消费信贷尤其是个人消费信贷与经济增长间的相互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以辽宁省2005年至2013年各季度个人消费信贷余额增长额、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商品房销售增长额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VAR模型,对辽宁省个人消费信贷与经济增长间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辽宁省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分析,测算辽宁省基础设施投资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结果表明,基础设施投资对我省经济增长具有极大推动作用,不仅拉动了我省“八五”、“九五”期间的国民经济发展,也为今天振兴东北打下良好的基础设施基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广义的C-D生产函数实证研究了辽宁省科技投入的经济效果,发现辽宁省科技投入积累三年才开始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而且当年的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非常弱,甚至会产生负的影响。因此,结合辽宁省科技投入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政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河南科学》2017,(2):325-332
运用区制转换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辽宁省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投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及对外贸易结构的非线性和非对称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省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动态关联存在明显的区制转换性和非对称效应.在经济低增长状态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优化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经济高增长状态下,投资消费结构与对外贸易结构变化是造成经济增长剧烈波动的重要根源.在目前低经济增长状态下,政府可以通过提升有效投资、刺激消费、强化民生工程、调整产业结构等改革性措施来维持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了东北三省碳排放、能源消耗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面板数据模型.经过对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1995—2014年20年的CO_2排放量的估算,并对CO_2排放量,能源消费量以及GDP进行脱钩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后吉林省、辽宁省以及黑龙江省通过产业转型、能量减排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吉林省、辽宁省以及黑龙江省碳排放、能源消耗量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经济与环境友好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正确认识R&D活动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关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辽宁省R&D活动投入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旨在为研究制定辽宁省R&D活动相关政策,提高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只有人口才能提供促使经济增长所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劳动力。但是,由此并不能引伸出人口的多少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具有严格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人口流动趋势加强,“增长型区域”和“收缩型区域”并存.采用人口变化率和城市综合指数等方法,对2007—2017年的辽宁省100个县区的收缩现状进行类型识别,并展开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辽宁省的区域收缩呈现时空差异性特征,时间上,2007—2012年辽宁省多数区域的人口呈收缩状态,但城市综合指数呈增长状态,2007—2012年县区双维度整体性收缩成为辽宁省区域发展主要特征;空间上,不同类型区域的人口和城市综合指数均呈异速性收缩状态.通过对辽宁省区域的人口收缩和城市综合指数收缩对比分析发现辽宁省的区域收缩符合中国收缩城市(区域)发展的特殊进程.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我国人口的增长与环境保护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构成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从控制人口增长对环境保护的意义、二者发展的现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二者在协调中的相互影响四个方面探讨了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与协调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的举措.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鞍山人口增长、结构、质量、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鞍山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研究鞍山人口发展特征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30年来增长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确立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可持续增长中的内生作用。自1950年以来,世界各国正在进行大幅人口变迁,但其对人力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的作用却是近年来才受到关注。而有关多民族经济体中民族融合与人口变迁和经济增长的互动研究更是刚起步。对有关人口变迁、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最新进展进行系统梳理,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套初步的理论模型与计量框架。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能源消费的因素分解——基于完全分解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描述辽宁省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能源消费量和能源密度的基础上,运用无残差的完全分解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分解出经济增长、结构和能源密度等因素对能源消费变动的影响效果,得出相应的影响效果系数,并通过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找出辽宁省能源消费变动的特征与分阶段各因素的具体影响效果,为辽宁等老工业基地制定能源政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鞍山人口增长、结构、质量、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鞍山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研究鞍山人口发展特征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性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新疆自治区15个地州市2000—2015年的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及空间分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总体规模上,新疆地区作为整体,2000—2015年人口与经济增长具有较好的协调关系,但各地州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程度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从地理集中度来看,经济集中度在新疆不同地区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经济聚集度在大部分地区低于人口聚集度;从空间关联性看,Moran指数由2000年的-0.268 3上升为2015年的0.753 2,说明在这2个时间断面上该地区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性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即这种特征从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到正相关关系,从空间分散到空间聚集转变.新疆内部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不一致的地州市数量不断减少,即各地州市人口与经济的地域差异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