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如尼采点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是西方哲学精神在前轴心期神话时代的渊源,"夸父精神"和"女娲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在前轴心期神话时代的渊源.夸父精神是一种阳刚进取的"非理性"精神,而女娲精神是一种阴柔包容的"理性"精神.这两种基本精神呈现为互补关系,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哲学的二元一体格局.经过轴心时期的理性转换,尤其是经过周易哲学的话语转换,它们成为了中华民族哲学精神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认为,法的基础是理性,在此意义上,黑格尔对历史法学派提出了批判,认为其"民族精神"无法体现普遍理性,孤立的历史事实背后实际上仍是理性精神在起作用。在黑格尔法哲学中,理性一方面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意味着自由;普遍理性并不否定个体自由。正确理解普遍理性与民族传统的关系,对于正确看待当前关于"中国模式"的理论争论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有一类精神现象颇为引人注目,那就是精神自渎,具体表现为精神上自我蔑视、自我折磨和自我嘲笑,并且在这种自轻自贱中体验到一种难以言传的快感.精神自渎现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主要表现在三种人物形象上:一类是以自嘲为乐的"贵族老爷",另一类是在屈辱的褶皱里体验出快感的"穷人"和"小丑",第三类是以"地下室人"为代表的思想者.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西方的贵族政治传统出发,得出"贵族"一词的含义和"贵族"的衡量标准。贵族精神要求人们从日常的经济活动中超拔出来,去追求优良的生活方式。贵族不是没有经济方面的需要,财富是贵族得以存在所必须的物质基础和生活保障。财富是贵族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虽然贵族和其他阶层相比在经济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贵族所追求的优良的生活方式并不是物质的。贵族在物质之外、物质之上还有着更高的形而上的精神追求。贵族政治传统要求人们从日常经济活动中超拔出来,去追求优良的生活方式。贵族精神在一定意义上阻止了现代政治和现代社会中人的生活的堕落。  相似文献   

5.
长期作为中国古代官方哲学的儒家思想以原始周文化的"以文为治"为核心而建构,其经过孔子的张扬与理想化而升华为儒家的意识形态与信仰,进而构建中国古代以文为治的基本文化传统,而这种文治思想具有极大的政治与守旧色彩。这种文治思想的渗透,使得中国文学中充满了浓浓的政教保守色彩,这种政教保守色彩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给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小说创作观念上的"史于贵文"的实录主张与题材上缺乏独创性、想象力缺失,以及思想内容上充满浓重的说教色彩,致使中国古典小说长期脱离美学精神本质,转为政治审美崇尚。  相似文献   

6.
接受过新文化运动熏染的金庸,十分推崇鲁迅这位五四文学大师,金庸不仅借鉴了鲁迅,又能独辟蹊径.金庸和鲁迅在作品形象、文化精神及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挖掘体现了对精神本体中潜在的哲理和人物心理内涵的认同.鲁迅与金庸非常忠实地反映了人们真实的精神与心理状态,他们对精神本体的建构是凭借"阿Q性"、看客及勇士形象呈现出来.金庸小说因与鲁迅作品的历史记忆结成纽带,具有更深一层的提示性的精神蕴涵,这种承继性体现在对奴性哲学的批判、启蒙意识的张扬及人格理想的追求上.鲁迅和金庸运用卓越高超的幽默、意境、语言等艺术技巧,使作品具有强大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屈原人格的伟大来自于他的贵族精神。贵族精神不是血统、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是自我的完全确认以及在这种确认下的坚定不移。无庸讳言,屈原的贵族出身对其贵族精神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但更重要的因素是南北文化合流的影响。屈原的贵族精神表现在他敢于赞美自己、强烈的自信自负和坚定不移三方面。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一个婚媾观念的分析,揭示出隐藏在中国阴阳气论哲学中的潜在结构,即阴气中化育出阳气,阳气阴气在一种隐机待发的亲缘关系中化合.以此为出发点,进而指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和"的内涵,其精神意蕴是人在困境中化育出的生生精神,其形式含义为生生精神与"象"在一种隐机待发的精神亲缘关系中"父子相归".  相似文献   

9.
衡量图书馆精神产品的价值,主要是运用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尺度,而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尺度.用哲学尺度来衡量图书馆精神产品的价值,就是考察图书馆精神产品对读者的有用性、功能性.图书馆精神产品具有复杂的生产类型,这是图书馆精神产品多样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哲学的发展是人们探寻世界、追求智慧、认识自我的过程,是对人类生存的终极追问与思考.而儿童哲学也是爱智慧的,儿童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自由地探索,这种自由的精神体现在儿童哲学思维的强烈的好奇心、追根究底的追问、自由的思和行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元朝蒙古统治推行的民族歧视与贱儒政策使得元人们处于双重失落的处境,然而却成了他们重新审视、反思、批判传统和历史的契杌,从而炼就了一种解构精神。元散曲的解构精神突出地体现在:消解儒家传统的价值观念,张扬世俗精神;消解雅学传统,张扬俗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人格魅力和他辉煌的文艺成就一样,一直以来在为后人称颂、学习。他秉性真诚,一生敢于直言,敢于批判;他宽厚仁爱,每为官一方,皆能留爱一方;他一生历经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但始终刚正不阿,坚忍不拔;特别是他身处逆境时豁达乐观、超旷高远的人生境界,是留给后世的最大精神财富,堪称中国文化中理想人格的范型,至今仍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并为当今青年人格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将道德伦理直接升华为审美体验,强调了磅礴的阳刚之美。在人生境界上,它是通过养浩然之气实现的。他的共同美感思想,将声色感官愉悦与心灵的愉悦贯通起来领悟,体现了生理与心理的贯通原则。而在社会领域,这种共同美感思想又被他拓展为“与民同乐”思想。他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思想,本来是谈人格修养和人际关系时说的话,同时也是一种颂诗读书的方法,对后代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大学精神是一种立足于大学教育的主体性实践。张扬并涵养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高层次的精神理念与境界。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精神及其建构有着特定的内涵和规律,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凸现和彰显学校的主体地位和精神,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意识,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营造具有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培育学术与创新精神,是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建构和高扬大学精神的根本任务和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教师应有严谨的治学精神。梁光华教授在三十多年的莫友芝研究历程中,向我们展示了他崇德、博学、敬业、创新的治学精神。以莫友芝研究为线索来梳理梁光华教授的治学精神,既是对莫友芝先生的高度景仰和隆重纪念,也是我们青年教师学习梁光华教授治学精神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人格的论述并没有仅仅局限在人际关系的范畴,在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这种对人格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适用的。儒家提倡"天人合一",企及了人文的理想境界和自然的生命世界融合无间的审美高度;道家柔弱不争的处世态度,体现了它对现实的批判与超越以及对高尚的精神生活的追求;佛教尊重生命的慈悲佛性、众生平等的生命价值伦理、追求心灵的超然物外等思想,对今天生态人格的塑造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余小艳 《科技信息》2007,(13):144-145
审计精神文化是审计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审计文化体系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而审计精神又是审计精神文化的核心,它为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提供了精神支柱和前进的动力。审计人员应倡导高尚的审计精神,促进审计精神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谈信息时代教师的基本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信息时代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即高尚的职业道德、广博的学知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9.
从秩序渴望与凝聚力生产、崇高(高大)形象——审美观照的焦点、突出宏大冲突(斗争)抹去平常困境等三个方面将当代中国史诗性的电视剧与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拿来类比,分析出中国当代电视剧如何展开了一段对红色经典文学精神和美学特征的义无反顾的复制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