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国古代循环演化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化凯 《大自然探索》1999,18(4):104-109
循环演化观念是中国古代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科学文化产生过广泛影响。本文系统考查了古代有关理论所反映的循环演化思想,初步分析了其基本内涵及科学价值,并指出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传统海洋学有着巨大成就,在世界海洋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在中国具体的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历史环境中形成并发展而成的独特的学科体系.古代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广阔的农业区培育了高度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为此文明服务的传统科学是大陆内聚型.这些对海洋学以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海洋学有着明显的历史悠久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国内区域性.中国传统海洋学由互相渗透的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一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国内海洋自然现象的记载和解释;二是建立在有机论自然观和地平大地观基础上的各种海洋学理论;三是大比例尺制图技术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潘吉星 《自然杂志》2005,27(2):119-123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博士的名字是学术界尽人皆知的,他以毕生精力研究并弘扬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架起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大桥,贡献巨大.  相似文献   

4.
两种文化的一次碰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晓雷 《自然杂志》2005,27(5):304-306
<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一书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科学文化早期碰撞时的情形并进行了一些反思.本文由此进一步探讨了科学本身的内涵,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以及科学文化如何传播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海洋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正海 《自然杂志》2005,27(2):99-102
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岛屿.广大沿海地区自先秦以来有着越来越发达的农业经济区,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世代与海打交道,靠海、吃海、用海,创造了中国古代灿烂的海洋文化.中国海洋文化不仅地域很大,而且内涵十分丰富.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受到黄河文化的深刻影响和制约,有着明显的农业性.如果把西方海洋文化称为海洋商业文化,那末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可称为海洋农业文化,两者均是世界海洋文化的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6.
程伟 《科学》2010,62(2)
中国传统医学被视为中国传统科学的典型代表,但其科学地位又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质疑.近年对中医学的讨论已渐趋冷静,争辩后引发两个热点值得关注.一是在普及中医学的招牌下的种种准学者、伪学者、伪医学出版物大行其道.信口开河者有之,一厢情愿者有之,不知所云者有之,堂而皇之登上主流媒体,追捧者趋之若鹜久盛不衰;二是不同领域众多学者在对中医学术缺乏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对中医学乃至中国传统科学作了过高估价.两个热点背后隐藏着歪曲或捧杀中医药学的两种倾向,它们或隐或显地有将传统中医学在一个开放时代引向歧途或封闭之虞,也反映着科学与科学精神在当今中国的普及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7.
创新文化与创新社会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50多年前,英国“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古代科学与文明》留下的“李约瑟难题”,即“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讨论至今尚无定论,然而,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都直指中国近代科  相似文献   

8.
正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是我国传统民间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2006年,针灸经过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中国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申请,针灸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正成为中国  相似文献   

9.
彭坚 《科学》2008,60(4)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爆发的五四运动,引进了两方的科学与民主,这是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试图挣脱几千年封建枷锁发出的内心呼喊,也是近代两方文化在东方的一次成功扩张,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国古代金属工艺装饰中,有一种称为"鎏金"的技艺,可以称得上是古代冶炼文化的巅峰技法。鎏金工艺是古代金属器物的镶金方法,也称火镀金,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创造的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技巧,是我国古代金工艺的光辉成就之一。传统鎏金技艺起源于战国中期,在汉代得到了初步发展,唐、宋、元、明、清逐步发扬光大。位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与五台山佛教寺庙群之间的朔州.因为历代信众供奉鎏金铜佛像,使传统鎏金技艺在朔州  相似文献   

11.
林凤生 《自然杂志》2006,28(6):357-360
受写实绘画影响的西方自然哲学家、科学家,许多世纪来形成一种图文并重、互相印证的研究传统。这里所说的图既包括自然科学中的几何图形和函数图线,也包括绘画中的写生、速写和构思草图。总之,重视图像的分折,对西方近代科学的萌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推崇写意画风,使绘画与科学技术、农牧生产分离,大大削弱了它的传播科学知识的功能。所以近代科学只能通过“西学东渐”移植到中国,而不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自然萌发。  相似文献   

12.
创新文化与创新社会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50多年前,英国“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古代科学与文明》留下的“李约瑟难题”,即“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讨论至今尚无定论,然而,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都直指中国近代科技创新背后文化环境这一潜在的深层次的因素。类似的问题与讨论很多:杨振宁教授一句“中国大学办得很成功”,立即引起了相当多的议论;每年诺贝尔奖颁奖时节,国人总要习惯性地表现出“既爱又恨”的复杂心理。毋庸置疑,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跻身世界民族强林的“身份证”,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持续创新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力支撑,其实质是科学文化与人文创新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天数在蜀》是已故吕子方教授一系列科技史论文中的一篇。吕教授通过该文力图证明,古代巴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它往往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古代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因此,巴蜀天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成为吕子方教授的研究重点,是毫不奇怪的。  相似文献   

14.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中华医药文化保存了自己的传统,在与现代医药学术共存中是一个很不相同的现实存在,他们研讨的根本问题都是人体生命,因此出现了相互交流的需求。中、西医药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冲击曾经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现代科学对中华传统医学的冲击,地点在日本,结果是中华传统医药学术被明治维新法律取缔,掀起了认为中医“不科学”的风暴;第二次是1958年中国针灸效果给现代科学带来  相似文献   

15.
李思孟 《科学》2002,54(2):41-42
21世纪伊始,中国科技史界、哲学界及相关领域的一些学者,正式举起"自然国学"的旗帜,在若干学术活动中加以阐述,引起热烈讨论,一些新闻媒体也相继做了报道.自然国学作为一个学科正在孕育之中,它的提出,是为了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且与西方传统不同的科学内容,中国传统的科学理念和思维方式对现代科学的发展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继承传统,努力创新──评《曾侯乙编钟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查有梁1988年8月,在美国圣迭戈加州大学召开的“第五届中国科技史国际会议”上,有关曾侯乙双音编钟的研究报告,引人注目。同年11月,在武汉举行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国际交流·曾侯乙编钟...  相似文献   

17.
胡化凯 《大自然探索》1996,15(2):118-123
本文系统考察了中国古代一系列五元化科学分类理论的基本内容,科学价值及其历史背景,认为商周时期的尚五 意识和战国秦汉盛行的五行观念是这类理论得以产生和流行的主要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人体脉搏信号的功率倒谱与倒滤波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炳和 《科学通报》1993,38(22):2099-2099
脉象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古代就有“切之以九脏之动”,“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之说.但长期以来,中医一直是靠手指的感觉来获取和分辨脉象.因而,存在一些主观臆断因素.人们渴望对中医脉象能有一个客观、定量的辨识标准,以便更细致、更科学地揭示脉象的实质与特征.过去国内在时域内对这一研究做了不少工作.1983年加拿大和中国台湾学者在频域内分析了脉搏信号的特征.本文首次采用倒谱及倒滤波技术研究人体脉搏信号,获得了脉象的功率倒谱、倒滤波谱及其特征值,发现由频域返回时域的特征值能更好地反映脉象的实质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对火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是人类科技文明中的重要事物。本文着重从生火方法,对生火原因的解释、对火的归纳与分类、对火本性的认识以及对火本质的探索等方面,系统地考察了中国古人对火所达到的认识水平。从中不难看出,我国古代对火的认识既有传统科学文化的显著特征,也取得了值得肯定的历史成绩。  相似文献   

20.
近来,一些学者通过对中国古代生殖文化的深入研究,分析了中国传统的阴阳哲学与生殖文化的思想渊源关系,给我们研讨阴阳哲学的深层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路。生殖文化是原始生殖崇拜的产物,而生殖崇拜又是生命崇拜影响的结果。人类总体的第一需求是维持自身生命的延续,这需要以人类生殖为手段,即生命依赖生殖而不断延续。同时,生殖又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在十分重视血缘关系的古代中国农业社会,原始的生命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