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吕吉尔 《世界科学》2003,(10):13-13
在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Louise Brown)25岁生日的那天,科学家们在伦敦聚会,讨论体外授精技术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以及还须从哪些方面加以完善。他们说,许多技术上和伦理上的障碍依然存在。 在体外授精过程中,医生把精子卵子在器皿中相  相似文献   

2.
黄平治 《自然杂志》1998,20(1):37-40
由于大多数男性不育症的治疗尚无切实有效的药物,以及女性输卵管阻塞等病因尚无法根本解决,为解决这些不育夫妇的生育愿望,辅助生殖技术的研究应运而生且进展很快.本文对目前临床上较常用而且有一定效果的几种方法作些介绍.除了人们已经比较熟悉的人工授精、试管婴儿以外,也介绍配子或合子输卵管或腹腔内移植,以及近年国外比较流行的显微操作技术,由卵子钻孔术、透明带下植入,进展到单精子直接注入卵细胞质内,在体外培养发育到胚胎后再移植到子宫腔内,都已经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良言 《科学之友》2001,(12):7-7
未来的婴儿可能是在一小块由电脑控制的芯片上受孕并度过其最初发育的若干时日.这种由美国研究人员开发的芯片,能自动地执行与体外授精有关的一切步骤,从卵细胞授精到胚胎培育,直至适于植入体内.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介绍,这个相当于人工生殖道的装置还可望对胚胎进行测试和筛选,通过这一例行诊断及早查明其基因中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正>三十多年来,人工生殖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常规的"试管婴儿"(体外授精和胚胎移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胚胎移植前基因(遗传学)诊断,再到囊胚培养、卵子和精子冷冻、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技术等,这些演进意味着人工生殖技术的发展已超越了单纯治疗不孕、不育的范畴,步入探索生命奥秘和优生优育的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5.
倪正茂 《科学》2004,56(5):20-23
基于男女性爱的自然生殖,20世纪中叶以来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引致对传统伦理的颠覆。而法律却站到了传统伦理的对立面,这是颇为值得注意的现代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1988年3月10日,中国内地第一例试管婴儿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诞生。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利用先进的体外授精技术,使这位39岁的母亲成功受孕。新生试管婴儿为一女婴,出生时体重3900克,身长52厘米,身体健康。中国内地首例试管婴儿的诞生,表明中国内地现代医学技术完成了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生殖医学和辅助生育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7.
<正>2010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授予了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Edwards,上图),以表彰他在人类体外授精治疗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据估计,全球有超过10%的庞  相似文献   

8.
奇云 《世界科学》2002,(5):21-23
(续上期 )在电脑芯片上孕育生命2 0 0 1年 7月 1 2日 ,西方各大媒体纷纷报道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两位胚胎学家戴维·毕比和马休·惠勒正在研制的一种模仿动物受精和胚胎发育过程的芯片 ,设计目标是 :使受精和胚胎发育的早期过程在一个容器内完成 ,直到胚胎发育到适于进行移植的阶段。或许在未来 5 0年到 1 0 0年内将彻底改变婴儿的出生模式。届时 ,部分或全部的怀孕过程完全可由机器备来完成 ,也就是说婴儿将从一条条生产线中诞生 !消息传出 ,立即在社会各界引起震动。无疑 ,这是生殖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在常规的体外人工授精中 ,精液和卵…  相似文献   

9.
张燕  王春  王克剑 《科学通报》2020,65(27):2998-3007
无融合生殖(apomixis)是指植物绕过正常减数分裂与受精过程形成克隆种子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无融合生殖具有固定杂种优势的潜力,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是,由于其形成机制复杂一直未能取得突破.在深入研究植物有性生殖机制的基础上,通过人工设计创制无融合生殖有望成为实现杂种优势固定的一个可能途径.研究发现,同步突变多个减数分裂关键基因可以将减数分裂过程转换为类似有丝分裂过程,产生与母本遗传背景完全一致的克隆配子(mitosis instead of meiosis, Mi Me);在Mi Me背景下引入特殊的基因组消除系或编辑诱导孤雌生殖的关键基因能够成功实现无融合生殖.本文对无融合生殖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无融合生殖技术的改良以及将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奇云 《世界科学》2002,(4):10-12
新世纪开局之年 ,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不断传出新闻 ,尤其在人类生殖研究领域 ,接二连三爆出令人震惊的突破。生命科学的发展确实是一日千里 ,甚至已达可怕的地步  相似文献   

11.
桂建芳 《科学通报》1992,37(11):1030-1030
人工复合四倍体异育银鲫尽管融合加入了鲤鱼的一个基因组,但由于银鲫的染色体也得到了全部保留,因而仍具有雌核发育的生殖功能,这在我们前一次用UV照射遗传失活了的红鲤精液和正常的红鲤精液与其卵子授精的人工繁育试验中已得到了初步证明。最近,我们实验室在研究银鲫的雌核发育生殖机理时,曾发现银鲫卵子对同源的银鲫精子和异源的红鲤  相似文献   

12.
猕猴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受精和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维智 《科学通报》1992,37(22):2090-2090
卵母细胞成熟的调控机制,胚胎的发育与分化是生殖机理研究中最重要而尚不够清楚的问题。自Pincus和Enzmann首次体外培养卵母细胞成功以来,体外受精已在家畜和人类的研究中取得很大进展。尽管世界上已有超过5000名“试管婴儿”诞生,但进一步的研究受伦理、法律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基于非人灵长类在生理上与人类的极其相似的特征,非人灵长类的体外受精的研究不仅是解决人类的不育,也是解决受精机制(包括精、卵的成熟调控)、胚胎发育、植入和遗传病理最有效的工具。卵母细胞的成熟是体外受精的首要问题,它可能受到  相似文献   

13.
王亚辉 《科学通报》1977,22(7):278-278
生殖免疫学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介于生殖生物学和免疫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研究高等动物和人类生殖中的免疫学问题,以求达到利用免疫学方法控制人类生育的目的。从本世纪初梅契尼可夫发现将人或动物精子注射到实验动物产生的抗血清,能使精子制动或凝集的现象,并提出用精子免疫来控制生育的设想以来,许多实验室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然而直到近十年前,仍然进展缓慢,成效甚微。这可能主要是受到免疫学理论和技术发展程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
胚胎植入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琦  彭洪英  张莹  雷丽  曹宇静  段恩奎 《科学通报》2009,54(18):2771-2782
胚胎植入的成功与否是决定胚胎能否进一步发育的门槛. 人类对胚胎植入现象的观察和认识已经超过百年, 从早年胚胎植入的解剖学、组织学、超微结构, 到胚胎植入的激素调控认识, 再到最近10多年来的基因功能研究及基因组、蛋白组学的大规模分析, 我们对胚胎植入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已经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同时, 这些知识积累为临床上开展和改进辅助生育技术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目前我们已经知道, 胚胎植入能否正常发生, 一方面需要早期胚胎发育形成囊胚并获得着床能力, 同时子宫需要协同进入接受状态, 即所谓的植入“窗口期”. 这两个相对独立却又彼此联系的过程涉及母体全身的激素调控以及局部的胚胎与子宫间复杂的信息交流. 本文将围绕子宫和胚泡这二条主线对胚胎植入研究历史的一些重要事件进行回顾和阐述, 总结植入过程中已知的重要分子信号通路, 并提出该领域尚存的诸多有趣而重要的问题. 相信有关胚胎植入机理的进一步阐明将为女性不孕不育的治疗以及新型避孕药的开发带来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15.
胚胎移植是一项特殊的动物繁殖技术。选择某个发育成熟的母牛作为胚胎提供者,向其注射一定剂量的激素,使其产生更多的卵子,这些卵子通过母牛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的方法在母牛体内受精,用特殊装置将胚胎冲洗出体外,再移植到同种类、且发情期与之同步的母牛(胚胎接受者)体内,对于人类和小动物,这种技术主要靠手术手段来实现,而对于牲畜则是采取非  相似文献   

16.
生精细胞显微授精是把精子细胞、精母细胞或精了通过显微操作技术转移到卵母细胞中,以使其受精的方法,对精子细胞的受精能力、冷冻保存,应用精子细胞及精母细胞进行显微授精的研究概况及其实践应用等作了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孙翔  程丽军  刘志文  李超 《自然杂志》2021,43(2):105-111
近30年来,长度为几十个氨基酸的植物小肽激素被发现广泛参与到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调控。小肽激素在极低浓度下起作用,主要介导相邻细胞间通信。在植物生殖发育过程中,雌性器官和雄性器官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很多种小肽被发现参与到雌雄互作过程中。文章对柱头和花粉互作过程中的一些小肽家族的功能、信号转导途径和进化等研究进展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8.
英国的医生在妇女输卵管中发现了一种物质,给接受体外授精(IVF)的不孕夫妇带来了新的希望。这种物质是一种糖蛋白,其分布在输卵管壁上,并可包被卵细胞和游向子宫的受精卵。他们相信,这种蛋白质可能对维持胚胎的活力起决定性作用,而有活力的胚胎则很可能会形成一个健康的胎儿。 IVF的成功率仅为20~30%。克朗威尔医院的Kamal Ahuja解释说,IVF是直接从妇女卵巢中取得卵细胞,然后再在实验室内进行授精,因而,该卵细胞和所生成的胚胎就根本没有与输卵管上的糖蛋白接触。分析结果显示,该蛋白质富含一种与葡萄糖或蔗糖代谢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9.
细胞融合是研究细胞调节机理和多倍体对发育作用的技术。研究多倍体胚胎常用的手段是采用灭活的仙苔病毒(ISV)融合法、聚乙二醇(PEG)诱导融合法、细胞松弛素B(CB)介导法和电融合(EF)法。国外学者采用这4种方法均获得小鼠、大鼠和兔融合胚胎,分别研究了融合胚胎在体内或体外的发育。目前国内对小鼠多倍体胚胎研究的报道很少。黄少华等报道的小鼠电融合胚胎在体外培养时分裂率很低,未能从核型证明融合胚胎为四倍体,因为只有个别分裂胚胎在体外发育到8-细胞阶段。本实验采用电融合法研究2-细胞小鼠胚胎融合后的体外分裂及发育,并利用细胞遗传学方法分析融合后胚胎体外发育而成的附植前胚胎的染色体分裂相和分裂球数目,证明胚胎的多倍性及分裂率;通过与正常1-细胞和2-细胞小鼠胚胎体外发育结果进行比较,揭示电融合胚胎在体外分裂与发育的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多倍体胚胎发育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细菌的生殖     
繁殖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一,生命都有一种繁衍后代的欲望和本能,细菌虽然是一种低等的生命形式,但它们同样也忠实地履行着大自然的这一规律,那么这些微小的生命是如何生儿育女的呢?无性裂殖细菌最基本的一种繁殖方式是以二均分裂形式进行的无性裂殖,这是一种原始的生殖方式,即母细胞分裂为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两个子细胞,在生活条件最适宜的情况下,大部分细菌裂殖的速度相当快,以大肠杆菌为例,它每分裂一次只需要大约20分钟,照这个速度,一个大肠杆菌的后代一昼夜就是4722,366500万亿个(重约4722吨),48小时后这个数目可以达到2.2×1043这么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