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虚拟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实践活动方式也日新月异。其中,虚拟实践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实践方式,越来越凸显出与现实实践不同的特征,从而引起人的主体性的震荡。本文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剖析虚拟实践中人的主体性的消解,并针对性地提出建构人的主体性的路径,试图加深人们对虚拟实践的理解,促进人们在虚拟实践中正确发挥其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李春怡 《科技信息》2008,(13):17-18
近期,网络上出现了张美然事件。这一事件再次暴露了网络新闻侵权的问题。笔者从这一事件入手,对这一领域的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就网络新闻侵权的成因及规范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从案例出发,重点剖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表现,法理上的分析,网络新闻侵权的预防手段和治理措施,以及国外可借鉴的经验。虽然网络虚拟主体不享有人格权,但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利用网络这一手段以网络虚拟主体为名散布另一特定的网络虚拟主体的个人信息、侵害其个人活动、个人空间、个人姓名肖像,这种行为侵害了与另一特定网络虚拟主体所对应的现实中特定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吁请社会各界采取一些新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应对网络新闻侵权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王慧 《科技信息》2007,(7):146-146
人类社会是一个人的主体性不断丧失与增强的过程,网络社会也不例外。网络社会一方面促进了人的主体性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反客为主”,导致了主体性的丧失。因此我们需要在网络社会中学会进行自我调控和自我负责,才不能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己。  相似文献   

4.
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网络诗歌的生产和传播机制在给予创作者更多的表达自由和空间的同时,也导致了创作主体的退隐。网络文化在本质上就是对中心话语模式的消解,网络诗人作为民间的边缘化群体,其消弭主体的创作姿态导致了网络诗歌作品主体性的消解。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时代,数字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新的生存与发展境遇,譬如增强了人的自主活动能力、张扬了人的个性、提升了人的主体性、增加了人的自由时间等等。但它同时又使人陷入新的生存悖论,具体表现在人的感性发展、社会政治、信息获取与传播、主体性发展以及人际交往上等等。  相似文献   

6.
创作者的主体性阅读是自觉自由的生命活动,它是审美想象力激活的重要方式,也是形象创造的前提条件。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强调文学经典的主体性阅读,而且要强调思想经典的主体性阅读。只有通过形象与思想的自由综合,文学想象与形象创造才会实现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道德内化和人的主体性相辅相成。人的主体性的确立是道德内化的前提条件,是道德内化的原动力,人的主体性决定道德内化机制的动作效果。而人的主体性又在道德内化中不断提升,主要表现为主体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主体能力的不断扩大,主体道德人格的不断完善。道德内化进一步弘扬了人的主体性,维护了人的尊严和权利,使人们更加自由、平等,更具有道德自律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张兵 《创新科技》2006,(12):16-17
由于对科技的过度依赖使人类生存方式技术化,人类的技术生存往往会迷失人类的精神自我,冲击人类的主体地位,带来了人性危机,阻碍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网络化生存对女性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的普及早已超出了技术的范围,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和时代特征。网络化生存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对女性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一方面,网络扩展了女性的社会实践领域,使女性的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更加自由;另一方面,网络也使女性身体被物化的现象更为严重,女性在网络技术领域上还处于劣势,在网络的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更容易受到伤害。女性应该努力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提高自己的生存技能,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科技异化与科技人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异化是指人们利用科学技术改变过、塑造过和实践过的对象物,或者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创造出来的对象物,不但不是对实践主体和科技主体的本质力量及其过程的积极肯定,而是反过来成了压抑、束缚、报复和否定主体的本质力量,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异己性力量。科技人化主要是指科技的人文化、人性化、人道化,从而克服科技的无人与无视人的状态,把科技完全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始终围绕人的个性自由、现实生存、未来发展进行,使科技复归于人的生活世界,并真正成为人的科技。  相似文献   

11.
刘德群 《科技资讯》2009,(6):221-222
网络可以构成一个似同现实生活的虚拟的网络空间及虚拟的自我生存的网络环境。这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非常之大。由于虚拟的网络现实可以巅覆现实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可以不受法律的、道德的、社会习俗的制约,凭着自己的想像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成就自己的一切。这就降低了现实社会文化生活及其思想观念的社会调节力度,从而构成了这个现代技术文化生活的负面性。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问题一直是无数思想家所探讨的哲学命题,是人类同其他一切存在相区别的典型特征。随着数字技术在人类社会范围内的大规模使用,公民的生产生活更加倚重于数字技术这一载体,数字化生存业已成为近在咫尺的现实。数字化生存天然所具有的“赋能”本质不断驱动公民主体性的发展,但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公民生存的过程中,对公民主体性的应然发展却也实然落空,数字价值茧房弱化公民主体选择的能动性,数字全景监狱阻碍公民主体发展的自由性,数字异化劳动蚕食公民主体劳动的自主性。因此,亟须积极探索纾解数字化生存视域下公民主体性困境的路径,从技术、公民和社会层面协同发力,最终回归公民的主体性本位。  相似文献   

13.
网络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网络主体性的提高,但网络社会中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却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只有通过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大学生进行网络选择和判断,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近代哲学用逻辑思辨构造主体性,终因造成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和分裂而陷入困境之中,随后引发了当代一些哲学家的清算,但却衍生出消解主体性的主观臆想。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阐明了人作为主体及其主体性的存在可能性,从而真正超越了近代主体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姚彬 《科技信息》2008,(22):41-41
展览设计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冲击下发生着变革,特别数字虚拟技术的产生,对于展示的形式和内容又有了新的定义,开拓了交互性设计的新时代。通过数字娱乐虚拟技术与交互性设计的融合,才能创造出真正以人为本的现代展览空间,创造出契合人类情感价值的体验。  相似文献   

16.
马、恩在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唯心主义和以费尔巴哈为终结的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的基础上,对主体性的内涵进行了论述.它有以下几个层次一、主体是现实的人;二、主体的自主性与为我性;三、主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四、主体的自由与意志的实现.马、恩的这些论述对当今的主体性讨论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魏来 《科技咨询导报》2007,(34):114-114
网络给人的感觉是真实和虚拟相掺杂,这种亦真亦幻的传播环境,容易让人产生梦幻的感觉。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对梦做了详尽而深刻的分析,童年心理、集体无意识、性心理、俄狄普斯情结都是梦所反映和代表的。在这个如童话般真实、梦幻般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际传播迷失的程度会是相当深刻而惨痛,网络犯罪中传播的特征也会拖曳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影子。  相似文献   

18.
西方哲学自近代以来兴起关于主体性的探讨,也就是在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向的过程中,人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树立万物之灵的尊严。而这一点正是中国哲学或者说中国文化中相当欠缺的一点。康德力图使主体与客体在认识论领域达到统一,追求合乎理性的自由,这对于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在学术上和现实上都有着非常直接的意义,从比较中也许会发现双方的一些互补性。  相似文献   

19.
自近代以来,人的主体性问题引起许多哲学家的思考,但是由于许多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要么从人的意识、思想、情感去思考,要么从客体、直观、事物去思考,因而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历史难题。而马克思把实践作为思维的视觉去思考人的主体性,在马克思看来正是因为实践活动才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赋予了人以主体的特性、促使了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因而马克思新哲学的人的主体性思想应从实践去理解,才能够真正的理解、把握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的真谛。同时马克思的人的主体性具有现实社会性、历史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20.
马、恩在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唯心主义和以费尔巴哈为终结的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的基础上,对主体性的内涵进行了论述。它有以下几个层次:一、主体是现实的人;二、主体的自主性与为我性;三、主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四、主体的自由与意志的实现。马、恩的这些论述对当今的主体性讨论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