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析了流动人口对流入地、流出地的经济贡献以及流动人口对缩短东西部差距的影响,指出流动人口对流入地、流出地的经济具有积极的影响,我国应重视建立新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2.
当前流动人口管理机制的分析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完善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机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通过对我国流动人口管理现状的描述,详细分析了流动人口管理方面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今后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的思路以及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合肥市为例,采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座谈会等方法,对流入合肥的少数民族人口进行调查,探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物质、制度、社会以及精神四个方面城市适应的基本状况。认为城市在适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时表现较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较好,在社会与心理适应层面存在某些问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处在由低级向中高级转变阶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陕西省城市流动人口与各项经济社会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方法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流动人口与总人口、市区人口等15个因素都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与市区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和市区职工工资之间呈现负相关;用两个主成分能够代表所有的变量,得到流动人口与各个变量之间的回归方程。结论流动人口规模与各个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回归方程效果较好,可以用于预测;陕西省各个城市流动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5.
以三次人口普查年份为时间尺度,利用流动人口和社会经济指标数据,通过ArcGIS的全局、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等方法,研究了近30年来陕西省流动人口的数量变化、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陕西省流动人口规模扩大,占常住人口比重增长趋势明显;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处于不均衡态势,相对重心逐步向北移动;流动人口分布逐步自相关,空间聚集增强,形成了陕北高-高密度、关中高-低密度和陕南低-低密度三个聚集带;矿产资源开发、三次产业发展和流入地生活条件优越是陕西省流动人口时空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人口的合理流动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但是由于人口流动带来的体质问题,已经成为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明显影响的因素。结合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对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国内对于流动人口体质研究现状进行了研究,探讨流动人口体质问题的危害性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探讨解决流动人口体质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农业人口城市化进程中主要存在:农业流动人口自我保护意识差、难以融入城市文明、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以及户籍制度的限制等问题。为此,必须采取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步建立农业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权益的制度,加强农业流动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来加快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2010年上半年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分析了现阶段乡-城流动人口转换非农户口的意愿情况,以及不同人口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对非农户籍意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有序引导乡-城流动人口进城落户的合理办法。  相似文献   

9.
成都流动人口子女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献查阅、问卷调查、个案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问题以及健康教育现状进行剖析,进而提出成都市流动人口子女健康教育的对策性建议,以期对成都市社会繁荣稳定、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过程中流动人口问题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热点,新生代流动穆斯林作为流动人口中的特殊群体,其城市适应过程更丰富、更复杂,探究其对城市综合环境的适应状况以及其去留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户籍制度的改革,中国女性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其在城市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也逐渐突出,尤其表现在住房和工作环境方面。本文主要从实证角度出发分析女性流动人口住房、人际交往环境和工作环境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得知女性流动人口住房、人际交往、工作环境现状这三大因素对其在城市生存和发展有着众多不利影响。笔者提出相应建议。希望能促进女性流动人口生存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探究流动人口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一大课题,也是一大难题。目前,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应认真分析流动人口管理行动层面人权保障尚待完善和落实的现状,把“人权入宪”给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抓紧、抓实。并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探究以人为本理念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内涵:为了流动人口、依靠流动人口、达到服务于流动人口、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构建VAR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对农村流动人口的就业数以及影响就业数的三个因素:城镇化率、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进行分析,根据现实数据得到现阶段影响农村流动人口的就业数最为主要的原因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并在文章最后提出了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我国流动人口的因素进行分析。定量分析主要用于对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通过相关分析、因子分析以及回归分析,发现全国31个省(市、区)流动人口与全省(市、区)GDP等11项社会经济因素指标因子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全省(市、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等3项指标因子无显著关系,同时提取两个主成分代表所有的变量,得到流动人口与各变量之间的回归方程。此外,结合制度、信息、宗教文化对流动人口的影响进行简要定性分析,认为政府不仅要发展经济也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信息可获得性等方面的政策,从而更好地管理流动人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基于珠三角城市群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文章构建多维指标体系来测算和分析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及影响因素,以为城市群市民化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珠三角城市群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总体较低,而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的综合市民化水平高于二线城市。在经济维度和身份维度,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高于二线城市;在家庭维度和社会维度,二线城市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高于一线城市。(2)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受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出生在1980年后、受过高等教育、来自广东省内、已婚的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高于相应对照组;男性的经济市民化水平高于女性,但家庭市民化水平低于女性;外出时间越长,流动人口的身份市民化水平越高,但社会、家庭市民化水平越低;拥有耕地和宅基地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6.
人口流动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进程是中的产物。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时城市化的核心所在。流动人口的持续增长,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流入沿海地区和城镇地区,既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东了新的契机。但是这部分流动人口的现状很不稳定,大多游走在域市和农村的边缘,当前亟需加强对这部分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如何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有效发挥流动人口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是目前各大城市管理者以及学者进行调查研究的重点与热点课题。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流动人口规模逐年扩大,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严峻,成为中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落实对策分析等的探讨和研究至关重要,同时希望引起全社会该问题的关注,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我国319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区全部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住房自有率以及其中无房户购房意愿率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我国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住房自有率及无房户的购房意愿率分别为0~85.00%和0~75.00%,均值分别为30.45%和22.17%,二者总体...  相似文献   

19.
从流动和户籍人口双向融合过程的视角,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探究流动和户籍人口群际间居住融合对心理维度上社会融合的影响。结果表时,流动和户籍人口的居住融合对两群体心理融合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异。流动人口的心理融合状况优于户籍人口;自有住房以及增加群体间居住邻近性的居住融合策略能显著地提升流动人口心理融合水平,但对户籍人口无显著影响;群际间交往能进一步提升居住邻近性对两群体心理融合的促进作用,验证了“群际接触”理论。未来的融合政策应包括提升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自有住房产权,促进两群体的居住邻近性和群际交往,消除户籍人口对流动人口的偏见和排斥,使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有恒产者有恒心”。  相似文献   

20.
城市认同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重要路径。依托对合肥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田野调查资料,从社会文化、制度、个体三个方面分析制约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认同的因素,认为提高心理素质、完善社会保障、搭建社交平台、改革管理方式等有助于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